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
2023(55)
2022(41)
2021(40)
2020(28)
2019(89)
2018(80)
2017(90)
2016(28)
2015(31)
2014(33)
2013(51)
2012(47)
2011(68)
2010(89)
2009(18)
2008(4)
2007(7)
2006(4)
2005(4)
作者
(96)
(89)
(68)
(65)
(47)
(43)
(41)
(37)
(36)
(34)
(33)
(31)
(31)
(30)
(28)
(27)
(25)
(24)
(23)
(23)
(22)
(21)
(20)
(20)
(20)
(19)
(18)
(18)
(18)
(17)
学科
(221)
银行(221)
(219)
(217)
金融(217)
中国(161)
(112)
经济(112)
中国金融(102)
(96)
(87)
管理(85)
(82)
企业(82)
(65)
贸易(64)
(63)
业经(62)
制度(56)
(56)
教育(55)
银行制(55)
理论(53)
电子(50)
网上(50)
网上贸易(50)
业务(48)
思想(44)
政治(44)
德育(43)
机构
学院(538)
大学(501)
中国(219)
(196)
经济(193)
研究(165)
管理(160)
(140)
银行(137)
理学(129)
理学院(129)
(128)
管理学(123)
管理学院(123)
(121)
(106)
(104)
金融(104)
中心(93)
科学(90)
职业(86)
财经(86)
(80)
技术(80)
(79)
研究所(70)
师范(68)
(68)
(68)
人民(65)
基金
项目(316)
研究(292)
科学(242)
基金(202)
社会(169)
(164)
社会科(164)
社会科学(164)
国家(162)
教育(134)
科学基金(133)
(132)
成果(130)
编号(127)
(113)
(109)
课题(108)
(104)
基金项目(99)
资助(94)
(87)
项目编号(84)
(82)
(80)
大学(78)
规划(78)
重点(78)
创新(76)
(74)
中国(73)
期刊
(240)
经济(240)
(211)
金融(211)
研究(163)
中国(112)
(93)
教育(92)
管理(72)
财经(56)
(53)
科学(52)
业经(50)
中国金融(50)
学报(50)
经济研究(50)
大学(46)
学学(45)
(42)
现代(42)
职业(37)
技术(35)
商业(33)
(32)
改革(32)
(32)
(31)
理论(31)
经济师(31)
实践(30)
共检索到9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洪元  
实践育人是在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导下的伟大教育实践。高校要深刻认识实践育人的战略性意义,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紧扣实践育人内在要求,建立组织机制,丰富活动载体,持续强化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塑造、实践养成和能力提升。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红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国有企业党组织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通过强"根"铸"魂"、把"舵"正"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真正实现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切实做到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林小玲   刘娟   吴松彬  
本文从四个方面着手展开研究:一是阐述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及面临问题;二是从教育资源、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智能技术等方面探索影响智能时代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因素;三是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师作用、教学模式等方面研究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金融专业课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索;四是从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利用好智能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学校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赵长禄  
始终不忘初心,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立足"四个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直面重点难点,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在党章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的指导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高等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首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郎捷  
教育家精神蕴涵着深刻的职业教育意蕴,具有涵养高职教师“以技报国,跨界融通”的专业信念、提升高职教师“艺术兼备,匠心治学”的专业知能、涵养高职教师“能强德高,训爱相融”的专业服务精神、增强高职教师“教术内省,产学相长”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等价值。然而,由于其存在专业发展定位“局限”、动力“消减”、互动“低效”和认同“失调”等风险,教育家精神融入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现实挑战。应当依托教育家精神的信仰之魂夯实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追求、才智之魂培育其专业发展素养、事功之魂雕琢其专业服务品质、凝心之魂释放其自我发展潜能,从而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质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胡华  梁德萍  
文章在分析劳动精神的内在意蕴与教育功能的基础上,认为新时代职业教育为了完成传递核心价值、承继中国精神、坚守立德树人三大使命,必须根据贴近原则、化人原则、合一原则与劳动精神相融合,并进一步阐述了造成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教育遮蔽状况的原因是教育主体不完整、精神认同"不在场"。对此,提出以下实施路径:将劳动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发挥其价值引导功能;将劳动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强化其精神生成功能。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赵奇钊   陈有志   陈丹丹  
从提出到成为热点现象,到获得立法保护,再到被写入二十大报告,红色资源成为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热词。文章探索了红色资源的起源与演变,以及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与“大思政课”研究与实践,进而分析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征编融入“大思政课”的时代价值:切中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唱响公平与正义的时代强音、锁定民主与自由的时代方向。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小林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新时代实现中华儿女大团结大联合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牢牢抓好爱国主义教育。高校青年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文章探究如何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重点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阐释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哲学基础、鲜明主题、实践要求和当代本质,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理论自觉、思想自觉和实践自觉。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周静  
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下,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不再是简单的经济帮扶,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之一。但从实际工作看,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并不显著,存在重资助、轻管理、轻教育、轻培养等问题。应从工作制度、工作方法、工作队伍三个方面提升资助工作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黄军民  
<正>大势:洞察时代发展的大势,更加深刻领悟普惠金融的使命与责任,始终保持普惠金融的定力与信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小银行深化普惠金融服务,践行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既是使命,也是责任。随着我国经济的新旧动能转化步入新阶段,普惠金融也被时代赋予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新要求、新机遇。一方面,
关键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蒋浒  梅纪萍  
劳模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道德实践价值,是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高职院校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职业素养,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有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网络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实践锻炼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余成武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影响大学生对心理育人的诉求和供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文化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高等学校心理育人工作时出现解析方式不当、弘扬的载体不足等困境。对此,高等学校要找到契合点,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转换;把握切入点,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作为重要目标;注重开放性,致力于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尊重,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课程相融合,建设高品质心育课堂;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建设高品位心育文化;与新媒体相结合,建设高标准心育传播平台;与心理干预相结合,建立全方位心育手段等提升心理育人的文化特质,这也是加强和改进心理育人工作的必然要求。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岳凤兰  赵曾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三大方面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历史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性的需要;形势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性的需要;国情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性的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精神内核具有提高政治认同、培育民族认同、传承精神财富等方面的价值耦合。通过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等有效路径将其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钟志勇   李家莹   马琪乐  
民族院校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通识课程则是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本研究聚焦6所国家民委直属民族院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通识课程现状进行剖析,并总结实践经验及存在困境。研究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课程具有占比大、类别设置多样、内容选择异中有同等特点,但也存在分布比例失衡、班额偏大、实施方式参差不一等问题。建议增设通识课程类别与模块,调整课程比例与方式,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民族院校协同合作。本研究可为探究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通识课程提供新的理论观点与实践路向,同时也可为民族院校促进课程体系高质量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新思路。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洪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高校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历史使命的重要举措。民族高校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依循“思想引领”—“情感培育”—“行为自觉”的价值向度,推动各族师生全方位嵌入。然而,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高校教学的实践存在共同体话语体系尚未成熟、新型平台建设不充分、理论研究深度不足、教学模式不够多样等现实困境。通过在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中增进政治认同,在搭建宣传教育媒介平台中增进思想认同,在强化理论研究中增进理论认同,在创新教学模式中增进情感认同的“四个认同”有效路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民族高校教学全过程,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及促进民族高校转型升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