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96)
2023(13559)
2022(11956)
2021(11158)
2020(9342)
2019(21611)
2018(21320)
2017(41399)
2016(22123)
2015(24685)
2014(24315)
2013(23611)
2012(21263)
2011(18777)
2010(18252)
2009(16227)
2008(15272)
2007(12765)
2006(10807)
2005(8653)
作者
(60337)
(50387)
(49748)
(47530)
(31933)
(24132)
(22763)
(19982)
(19130)
(17475)
(17327)
(16765)
(15696)
(15641)
(15422)
(15243)
(15067)
(14922)
(14302)
(14221)
(12294)
(11974)
(11956)
(11508)
(11225)
(11010)
(10933)
(10896)
(10042)
(9987)
学科
(85416)
经济(85316)
管理(62362)
(58289)
(48692)
企业(48692)
方法(44036)
数学(38892)
数学方法(38338)
(22014)
(20917)
中国(20733)
业经(19094)
(17942)
地方(17408)
农业(14789)
(14331)
贸易(14325)
理论(14146)
(13908)
(13848)
财务(13839)
财务管理(13812)
环境(13742)
技术(13713)
(13607)
企业财务(13077)
(12794)
(11924)
(10707)
机构
大学(300757)
学院(299151)
管理(124556)
(115436)
经济(112906)
理学(110244)
理学院(109054)
管理学(106848)
管理学院(106319)
研究(93436)
中国(66878)
(62428)
科学(60075)
(50216)
业大(46164)
(45049)
(44266)
中心(43696)
财经(42094)
研究所(41075)
(40355)
(39815)
师范(39448)
(38572)
北京(38285)
农业(35316)
(35047)
经济学(34380)
(33273)
师范大学(32231)
基金
项目(221874)
科学(175812)
基金(162692)
研究(160647)
(141617)
国家(140506)
科学基金(122534)
社会(101467)
社会科(96288)
社会科学(96263)
基金项目(87766)
(86378)
自然(81510)
自然科(79686)
自然科学(79669)
自然科学基金(78182)
教育(74074)
(72754)
资助(66233)
编号(65776)
成果(50698)
重点(49006)
(48478)
(46248)
(46157)
课题(43667)
创新(43092)
科研(42895)
教育部(41919)
国家社会(41821)
期刊
(114174)
经济(114174)
研究(80772)
中国(48121)
学报(47178)
科学(43577)
管理(42863)
(39351)
(36859)
大学(36186)
学学(34073)
教育(31168)
农业(28047)
技术(26720)
业经(19787)
财经(19070)
(18995)
金融(18995)
经济研究(18302)
图书(17386)
(16176)
问题(15251)
科技(14971)
理论(14576)
(13976)
技术经济(13961)
资源(13763)
(13656)
实践(13629)
(13629)
共检索到4031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波  赵彦云  周芳  
本文基于北京市小区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POI数据对北京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空间分布进行聚类研究。根据本文构建的"生活圈"指数将小区分为四个等级:优质小区、良好小区、中等小区和待改进小区。研究发现,不同等级小区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聚类特征。具体表现为:优质小区类簇集中分布在除石景山以外的城六区,并且分布密度和广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区域,良好小区与中等小区类簇分布于三环至四环之间,尤以西部和南部最为明显,而待改进小区类簇则分布在四环至六环之间,多为近年来发展的热点区域,同时也是公共服务缺口最大的区域。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彦云  张波  周芳  
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从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出发对城市空间进行优化布局的重要战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本研究基于全量POI数据对北京市"15分钟生活圈"覆盖率、达标率以及与人口的发展协调性进行空间测度,为北京市城市空间优化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研究发现,各城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交通和购物发展最成熟,不仅覆盖率、达标率高,而且城区差异最小,而休闲和养老类公共服务设施达标率低且城区差异大,其中,休闲广场和公园2项的覆盖率与居民需求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供需缺口最大。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戴明  程蓉  李萌  吴菁妍  
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是上海市在存量发展背景下回应民生需求、提升空间品质、推动社会治理的必由之路。本文回顾了生活圈概念的提出及其相关实践情况,提出需要基于人本价值的视角来更全面地思考生活圈的发展转型,并结合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行动经验,围绕理念、机制、行动和技术四方面提出了具体策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彭正洪  李承聪  焦洪赞  
社区生活圈是居民完成日常生活行为的基础空间单元,如何界定社区生活圈的范围、评价社区生活圈的质量成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引导下的城市规划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社区生活圈实质上表征的是社区居民与社区物质空间的供需关系,因此,社区生活圈测度方法需要关联居民活动的社会空间与物质空间,还原社区居民群体获取社区公共服务的全过程。在城市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文章提出了一种融合居民日常生活调查与居住小区周边物质环境调查的生活圈测度方法。该方法基于社区居民手机信令与社区周边电子地图POI数据,通过手机信令调查居民日常生活范围,电子地图POI数据调查社区周边物质环境,结合两类数据推测社区居民在社区周边的实际活动范围,进一步识别与测度社区生活圈。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文章针对武汉市典型社区的生活圈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反映不同社区生活圈空间特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羽佳  李文  王敬仪  
通过实测哈尔滨市五分钟生活圈高层居住区中9处典型水景周边100处测点的微气候,对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三类微气候因子实测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表明:住区水景对相对湿度和风速影响权重小,不予考虑;住区水景对温度影响权重大,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为:面积、建筑朝向、方位、驳岸形式和布局;水景设计对温度的影响有:(1)面积是影响温度的首要因素;(2)于主导风向上风向且周边为南北向建筑的公共空间布置水景可降低温度;(3)自然式驳岸能更好地降低温度;(4)分散式布局能更好地降低温度;(5)挺水植物和水池喷泉可不同程度降低亲水空间温度。在生态城市发展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影响微气候的水景表现形式是设计的关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姗琪   甄峰   孔宇   邹思聪  
社区是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空间单元。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居民日常活动模式以及使用社区服务设施的方式,促使以虚实空间交互为主要特征的社区生活圈开始形成。在这一背景下,亟待创新社区生活圈规划设计与建设思路,探究虚实空间交互的社区生活圈设施评估与布局优化方法,解决当前社区设施配套不完善、服务效能低、与居民需求不匹配等实际问题。在梳理社区生活圈设施评估与布局优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虚实空间交互的社区生活圈研究思路,从虚拟服务对居民活动与社区空间影响的路径与机制、基于虚实空间交互视角下的配套设施评估和布局优化模拟方法三个方面,提出重点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这对于社区生活圈研究体系的丰富和深化、实证研究的开展以及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杜伊  金云峰  
此次研究基于满足居民的日常休闲需求的目标,选择社区生活圈视角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绩效。首先依据上海市在新一轮总体规划中提出的社区生活圈中对公共开放空间的要求,讨论了生活圈概念,分析了社区公共开放空间的核心价值与标准,并设定空间绩效评价的指标;构建绩效评价的工作框架,借助Arc GIS平台,对各项指标做出具体分析,并得到基于社区生活圈的公共开放空间绩效的5点结论,旨在从规划角度为未来公共开放空间优化提供方向。
[期刊]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作者] 韦祺  
通过对我国社区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和国外社区图书馆的服务价值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社区图书馆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促进我国社区图书馆发展速度提升及服务优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承慧  邱建维  瞿嘉琳  潘晞文  胡明星  
社区中心空间是社区生活圈的核心空间,对社区生活圈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南京玄武区为例,探索了社区中心空间类型分析与服务效益测度方法。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社区中心空间各具特色、优势和问题。该研究拓展了对社区生活圈的认识,对社区生活圈划定、体系建构和社区中心空间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傅强  王宇星  季俊伟  
迷你合约是为应对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所创新的一大工具。本文采用2015年1月到3月黄金迷你合约和黄金现货主力合约的五分钟收盘价,使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信息份额模型、BEEK-MGARCH模型,研究了黄金迷你合约在黄金现货市场中的价格发现及波动溢出问题。结果表明,交易量仅为主力1/5的迷你合约的价格单向引导主力合约价格,在价格发现过程的贡献份额超过了70%,对主力合约的波动溢出效应较大。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刘飞  吴卫锋  王开科  
本文选取我国黄金期货、现货市场5分钟高频交易数据,利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永久瞬时模型以及分位数回归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我国黄金期货市场的定价效率、引导-滞后关系以及价格发现功能。实证结果显示:(1)黄金现货、期货的协整系数为(1,-0.963),表现出较高的定价效率;(2)我国黄金现货与期货存在双向引导关系,但期货对现货的引导力度要大得多;(3)新信息融入黄金期货市场价格比率高达90.06%,期货市场在信息传递中位于主导地位,是价格发现过程中的主要驱动力量;(4)不同涨跌幅下的黄金期货与现货之间的相互影响存在差异,具有非对称性特征,表现出市场波动的杠杆效应。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李保林  阿布都瓦力·艾百  
本文以我国沪深300股指期现货为研究对象,采用2012年4月16日—2014年3月20日的1分钟高频交易数据,通过构建多元DCC-VARMA-GARCH模型检验了我国股指期现货市场之间的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股指期现货市场之间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且现货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大于期货市场,而均值溢出效应仅表现为期货市场向现货市场的单向传递。这说明我国股指期货市场已具备基本的价格发现功能,发挥了稳定股票现货市场的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建春  起晓星  袁文华  
建设用地多功能混合利用对提升区域用地效率、增进国土空间效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即三生空间)的建设用地多功能混合利用分析框架,以济南市为研究区,采用POI数据,利用熵模型、景观格局分析和关联规则挖掘方法,探究土地混合利用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建设用地混合利用以生产空间、生产—生活空间和生活空间为主;核心城区的建设用地混合利用度较高,而生产、生活空间集中连片,生态空间嵌入不足;乡村地区景观的破碎化特征明显,以生产—生活空间引领的建设用地混合利用度较低;产业园区的生活—生态空间在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加强园区内部规划与周边区域形成互补的生活、生态空间,是实现园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关联规则的分析结果表明,科学的生产空间规划是优化混合利用的重要抓手,而合理的生态空间布局对带动区域建设用地混合利用起着关键作用。研究基于POI数据,从行为空间互动理论视角探究建设用地多功能混合规律,丰富了现有土地混合利用理论与方法体系,也为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及城市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增林  李源  刘天宝  董梦如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水平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品质。论文基于高德地图获取的地图数据,使用城市网络分析工具(Urban Network Analysis Toolbox, UNA)对大连市沙河口区内的6类公共服务设施分布进行空间分异分析,并对区内90个社区的居民出行可达设施的数量及类别进行测度,最后对各个社区进行总体评价。结果表明:①大连市沙河口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不均,北多南少,呈现出"一主多次"的"廾"字形的结构,主要分布在西安路商业区周边和各个街道的次级商业区;②居民可达设施数量空间差异大,北多南少,各街道均有1或2个区域可达设施数量较多;③居民可达设施类型数量存在一定差异,70%以上的住宅楼中的居民可以获得全部6类公共服务设施;④各社区居民可达设施总体处于差异较小的均衡状态,但仍有个别社区存在内部差异较大的现象。设施的分布、地物的阻隔和社区的封闭程度对居民获取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影响较大,建议构建"设施完善、便捷可达"的15 min社区生活圈。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葛丹东  梁浩扬  童磊  郑艳艳  
将城市社区建设中彰显人本关怀的"生活圈"理念引入乡村建设领域,以衢州市芳村为例展开了乡村生活圈营建思路探讨:(1)跨村界组织乡村社区生活圈空间范围;(2)"层级化、场景化"构建生活圈内容体系;(3)"多中心"组织生活圈空间结构;(4)"差异化、精准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5)"人本化、绿色化"组织交通路网,营造交通场景;(6)"产居一体化"引导生活圈产业布置。通过芳村乡村生活圈的建设探讨,期望为未来乡村社区的探索实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