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07)
2023(14120)
2022(11556)
2021(10897)
2020(8943)
2019(20470)
2018(19973)
2017(38275)
2016(20556)
2015(22972)
2014(22541)
2013(22707)
2012(21363)
2011(19354)
2010(19809)
2009(18685)
2008(18903)
2007(16920)
2006(15372)
2005(14243)
作者
(57850)
(48780)
(48343)
(45991)
(30840)
(23136)
(21708)
(18827)
(18495)
(17495)
(16665)
(16182)
(15870)
(15448)
(15447)
(14626)
(14307)
(13927)
(13892)
(13876)
(12218)
(12044)
(11835)
(11197)
(10979)
(10934)
(10740)
(10726)
(9766)
(9764)
学科
(95308)
经济(95205)
(92144)
(73933)
企业(73933)
管理(68986)
(48190)
方法(37559)
农业(31732)
业经(31231)
数学(29526)
数学方法(29309)
(29055)
中国(28685)
(21714)
(20691)
(19625)
(19609)
财务(19608)
贸易(19595)
财务管理(19585)
(19208)
企业财务(18553)
技术(18198)
(16512)
地方(16442)
(16095)
(15935)
(14907)
银行(14889)
机构
学院(302047)
大学(295218)
(142864)
经济(140570)
管理(121300)
研究(106749)
理学(103577)
理学院(102582)
管理学(101522)
管理学院(100928)
中国(87548)
(64388)
(62008)
(60588)
科学(58556)
(53209)
财经(50145)
中心(48354)
研究所(47607)
(46595)
农业(45932)
(45776)
业大(44041)
经济学(43236)
北京(39536)
经济学院(38924)
(37436)
财经大学(36633)
(36086)
(35866)
基金
项目(191803)
科学(154418)
研究(145555)
基金(142760)
(122761)
国家(121571)
科学基金(105627)
社会(97683)
社会科(92451)
社会科学(92430)
基金项目(74215)
(73290)
自然(64545)
教育(64117)
自然科(63051)
自然科学(63034)
自然科学基金(62035)
(60561)
编号(58329)
资助(57755)
成果(46708)
(44531)
(43605)
重点(42839)
(42300)
国家社会(41410)
(41039)
课题(39438)
创新(38848)
教育部(38562)
期刊
(169813)
经济(169813)
研究(95571)
(62827)
中国(62539)
(50893)
管理(48280)
科学(42915)
农业(42483)
学报(40646)
(35105)
金融(35105)
大学(32976)
业经(32193)
学学(31408)
经济研究(26572)
技术(26398)
财经(25727)
教育(25130)
(23100)
问题(22506)
(22382)
世界(19691)
(19116)
技术经济(18009)
国际(17222)
农村(15493)
(15493)
现代(15316)
经济问题(15022)
共检索到4770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罗必良  张露  仇童伟  
基于已有文献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质疑与担忧,作者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从"去粮化"到"趋粮化"的历史性转变。文章认为,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长期且连续的增长,并非由外生的经济因素直接激发,亦非农业税减免和农业补贴政策的直接诱导,而是由农户在要素流动与卷入农业分工的过程中所内生的自我执行机制来决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小农的种粮逻辑是通过要素配置、地权预期、分工深化三个方面来共同表达的。小规模分散化的农业家庭经营格局并不构成中国粮食安全的阻碍,相反,却内含着重要的组织优势与可动员潜力。文章进一步讨论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策略与政策选择。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凌永辉  刘志彪  
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总量规模还是在内部行业结构上,中国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仍相当滞后。这种现象发生的背后逻辑在于出口导向战略下的国际代工模式在供给层面上对国内本地化的服务业企业产生了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但同时也在需求层面上造成了负向的市场挤出效应,而且随着全球化分工的深入,这种市场挤出效应正在逐渐超越技术溢出效应。据此,本文提出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服务业发展亟须转向内需主导型战略的重要命题,主张依靠国内市场主体的有效需求为主导,虹吸国内外优质生产要素为我所用,在差异化的垄断竞争中,促进当前及未来服务业的创新和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曹峥林  王钊  
随着分工深化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产生并快速发展。本文在分析农业服务外包的演进轨迹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揭示其理论内涵、演进逻辑和未来取向。研究认为农业服务外包具备分工内涵要义和合约变革本质,并遵循立足产权分割与技术可分的分工深化和基于技术进步与要素流动的资源配置两个演进逻辑。农业服务外包演进的可能方向是,服务外包内容将覆盖全产业链、服务外包组织将走向一体化、服务外包模式趋向平台化。政府应当妥善处理好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关系,为农业服务外包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发展条件、引导供需有效衔接并构建长效运行机制。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祁占勇  杨文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经历了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初创期(1978—1990年)、注重"三教统筹"和法制化发展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成长期(1991—1999年)、增加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和资助力度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改善期(2000—2012年)、着力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期(2013—至今)4个阶段,体现了由中央集中到地方分级、分散管理的政策管理规范、从注重经济建设到注重人的发展的教育价值定向、从宏观引导到具体保障的教育制度建设以及由"单一主体"引导到"多元主体"共同发展的教育行动机制等的特点。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政策体系的完善,要着力建设好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政策规范,体现有效关注"以农民的实际发展需求"为本的政策取向,注重增强适切性和有效性的制度建设,继续加强主体多元化和权力灵活性的行动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于福波  张应良  
农业家庭经营生命力的问题一直是组织经济学的热点和前沿问题,针对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和承前启后历史研究的相对滞后,本文从理论上阐释了农业家庭经营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与困境,梳理了建党百年来农业家庭经营政策演变的六个阶段,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与启示,第一,农业家庭经营是一种富有弹性并且可以有效获取农业内部规模经济的经营形式。第二,为了弥补农业家庭经营的功能不足,从"生产社会化"转向"服务社会化"实践,是农业家庭经营政策演变的基本逻辑。第三,农业家庭经营政策的阶段性演变,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不变应万变"实事求是的思想。最后,遵循政策逻辑和国情农情,新阶段坚定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坚持"经营规模化"和"服务多元化"双措并举的实践取向,是在第二个百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演进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依杭  
粮食安全是国民经济稳定的基础,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保障。基于小农户与家庭农场的经营特征比较发现,家庭农场更追求利润最大化,农业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生态自觉性与合作意识较强,且对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更为迫切;在种粮行为逻辑方面,小农户遵循的是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逻辑,而家庭农场遵循的是以生产要素最优化配置为目标的市场逻辑,二者逻辑选择上的差异导致小农户“非粮化”与家庭农场“趋粮化”两种不同意愿。因此,在破解“谁来种粮”及“如何种粮”现实问题上,不能简单地实行“一刀切”或片面取舍,二者都是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农业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生产集约化,推进农业科技水平提升,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发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芦千文  
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战略性产业,形成的标志是农村改革初期以农业服务户为主的市场化服务主体大量生成。经过建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明确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几个阶段,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这既是农业现代化规律的阶段性呈现,也有着特定的经济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形成了中国小农户兼业化、服务化、规模化三个分化方向,以及服务链接型、土地集中型相辅相成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格局。小农户将会贯穿中国农业现代化全程,决定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国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应该是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推动力量。要加快构建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祁占勇  李莹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经了以全面重建为中心的初步建设阶段、以结构优化为抓手的规范发展阶段、以规模扩张为动力的繁荣发展阶段和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的深刻变革阶段;遵循着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政策动力机制、以价值负载指导利益分配的政策目标取向、以政策工具为策略选择的政策实施过程保障、以文本话语表达的政策话语文化等演进逻辑。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发展要有协调统一的动力形成机制和丰富充分的多元价值取向,过程保障不断创新政策工具,政策话语不断强化民众参与。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晓玲  
建党百年来,我国农业合作经济有着内在的历史、理论和价值的三重逻辑。“历史逻辑”在于农业合作是中国共产党人改造小农经济的重要法宝。“理论逻辑”在于农业合作是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的核心议题。“价值逻辑”在于农业合作是新时代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必然要求。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魏新柱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难题涉及农户、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科技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生态资源和环境等方面。加快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树立变革性、创新性、系统性、可持续性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意识;建立市场、政府、农户的一体化联动机制;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健全农产品定价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作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钢  钱龙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乎人类生存发展和国家稳定富强的战略性问题。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经过多次调整,逐步建立起了相对稳固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保障目标和范围、实施方式和路径以及保障主体均发生了适应性变化,并形成了相应的演变路径。而正是"不变"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思想和"变"的粮食供求形势及生产约束性条件之间的矛盾性,持续推动着中国70年粮食安全战略的步步演变。基于当前的粮食安全战略部署和预期的粮食供需形势,只有极力提升粮食综合产能,持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引导全民节粮爱粮,并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与时俱进地推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才能充分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武拉平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主要依靠市场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短短40年里取得了巨大成绩。本文系统总结中国农产品市场改革的经验和市场发展规律,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中国经验和方案,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国农产品市场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1)基于市场理论,通过市场的内涵和外延分析,研究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和内容;2)基于中国实践,系统梳理了中国农产品市场化改革逻辑和路径,分析了改革的关键领域,并对未来进行了分析和展望。研究表明:中国农业市场化改革走出了一条渐进式的道路,改革目标是"五化",即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市场客体的标准化、市场信息的透明化、行业进出的自由化、市场运行的制度化;改革的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快速发展(1978—1984)、稳步推进(1985—1992)、巩固调整(1993—2000)和实体市场升级线上销售兴起(2001年以来);改革的逻辑是逐步递进,即首先改革"消费品市场",积累经验后过度到"生产资料市场",最后进行"要素市场"改革,目前金融市场改革仍然在不断推进。最后,论文对未来我国农产品市场改革进行了展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建成  刘进宝  方少勇  李强  
回顾了我国农村基本制度的变革和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以及国家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历史,认为从农地制度变迁开始,最终建立的农村市场经济制度,奠定了农业持续30年的发展基础。21世纪以来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的惠农政策进一步突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旨,从农村财税、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基本建设、生态建设等各方面,制度变革成果带来的政策效应逐渐深化,产生了农产品供应充足,人民生活改善,农民负担减轻、收入提高,农村经济综合发展能力提高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形势,认为我国"三农"政策会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强化,将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全世文  
本文从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出发构建了一个三层分析框架,用来阐释后发国家农业发展和政策演进的一般规律。农业对国家利益的核心贡献包括三类: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三类贡献发生阶段性变化的规律构成了农业政策演进的内在逻辑。中国农业政策演进历程的特殊性在于,粮食安全贡献的重要性并未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而下降,在工农关系进入转折期以后甚至还存在上升趋势。由此,中国在进入以工补农阶段将近20年后的今天同时面临着“农业不强”和“农民不富”的双重难题。当前中国农业转型的方向是在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组织形式由小农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转型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是粮食安全的战略定位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方式。转型面临的潜在风险是资本快速向农业生产环节渗透导致小农户的分化加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战军  张微  
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发展中国家,国家建构与学科结构调整之间存在阶段性关联。学科结构的变迁伴随着社会发展历经院系调整、学科专业目录设置以及知识体系构建三个发展阶段。影响我国学科结构调整政策变迁的深层结构包括同构逻辑下的制度缺失、认知逻辑下的认知局限和积淀逻辑下的路径依赖。重构学科结构调整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以政策为主线,坚持面向未来、统筹前瞻布局,服务社会需求、促进交叉融合,突出内涵建设、回归制度逻辑实现学科逻辑与应用逻辑的同构共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