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275)
- 2023(20703)
- 2022(17611)
- 2021(16379)
- 2020(13749)
- 2019(31891)
- 2018(31673)
- 2017(60914)
- 2016(32807)
- 2015(37414)
- 2014(37379)
- 2013(37025)
- 2012(34056)
- 2011(30641)
- 2010(31018)
- 2009(29207)
- 2008(28301)
- 2007(25431)
- 2006(22345)
- 2005(19874)
- 学科
- 济(134030)
- 经济(133855)
- 业(98780)
- 管理(96347)
- 企(76533)
- 企业(76533)
- 方法(59683)
- 农(53602)
- 数学(52188)
- 数学方法(51515)
- 财(38461)
- 中国(38253)
- 农业(35479)
- 业经(33827)
- 制(31591)
- 融(30171)
- 金融(30165)
- 银(29933)
- 银行(29873)
- 地方(28691)
- 行(28622)
- 学(27215)
- 务(23964)
- 贸(23915)
- 贸易(23898)
- 财务(23875)
- 财务管理(23815)
- 易(23253)
- 企业财务(22613)
- 理论(21696)
- 机构
- 学院(471286)
- 大学(469900)
- 济(189298)
- 经济(185074)
- 管理(184255)
- 理学(159267)
- 理学院(157542)
- 研究(155359)
- 管理学(154664)
- 管理学院(153818)
- 中国(122305)
- 京(98851)
- 科学(95864)
- 财(89566)
- 农(89488)
- 所(78197)
- 中心(73984)
- 业大(73611)
- 研究所(70846)
- 财经(70750)
- 江(70712)
- 农业(69077)
- 经(64257)
- 北京(61998)
- 范(60930)
- 师范(60350)
- 州(57004)
- 经济学(56964)
- 院(55591)
- 财经大学(52376)
- 基金
- 项目(317546)
- 科学(249034)
- 研究(232848)
- 基金(229659)
- 家(199448)
- 国家(197744)
- 科学基金(169802)
- 社会(146358)
- 社会科(138471)
- 社会科学(138431)
- 省(125134)
- 基金项目(121859)
- 自然(109868)
- 自然科(107247)
- 自然科学(107219)
- 教育(106891)
- 自然科学基金(105286)
- 划(104078)
- 编号(96338)
- 资助(94304)
- 成果(78238)
- 重点(70795)
- 部(70029)
- 发(67754)
- 课题(65795)
- 创(65480)
- 创新(61166)
- 科研(60695)
- 国家社会(59982)
- 教育部(59903)
- 期刊
- 济(209906)
- 经济(209906)
- 研究(136763)
- 中国(92878)
- 农(87164)
- 学报(75478)
- 财(69938)
- 科学(68608)
- 管理(64158)
- 农业(58572)
- 大学(58083)
- 学学(54996)
- 融(53711)
- 金融(53711)
- 教育(49031)
- 技术(40976)
- 业经(38235)
- 财经(34384)
- 经济研究(31769)
- 经(29360)
- 业(28441)
- 问题(28300)
- 版(24506)
- 理论(22886)
- 技术经济(22669)
- 图书(22375)
- 科技(21761)
- 统计(21140)
- 现代(21054)
- 实践(20869)
共检索到6973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志龙 姜安印 陈卫强
小农户是乡村治理和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行为主体和利益主体。乡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加剧了乡村振兴主体的缺位。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及生活富裕角度展开系统性分析,尝试阐释小农户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效用均等化为解决小农户外流问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分析视角,不同类型小农户融入乡村振兴的机理不同,为保证留守小农户与流动小农户获得同等效用,可从创造就业空间、拓展增收空间、营造公共服务空间三个维度探索有利于小农户振兴乡村的路径安排,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早日实现。
关键词:
小农户 乡村振兴 战略主体 效用均等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志龙 姜安印 陈卫强
小农户是乡村治理和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行为主体和利益主体。乡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加剧了乡村振兴主体的缺位。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及生活富裕角度展开系统性分析,尝试阐释小农户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效用均等化为解决小农户外流问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分析视角,不同类型小农户融入乡村振兴的机理不同,为保证留守小农户与流动小农户获得同等效用,可从创造就业空间、拓展增收空间、营造公共服务空间三个维度探索有利于小农户振兴乡村的路径安排,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早日实现。
关键词:
小农户 乡村振兴 战略主体 效用均等化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苏鹏举 张阿赛
新生代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是助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和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靶心。历时性、共时性和现实性构成融入乡村的历史脉迹,教育情怀、乡土文化和乡村身份使其身心都融入乡村振兴成为可能。当前,新生代乡村教师遭遇教育情怀遮蔽对“我自己是谁”志业的迷失而区隔于城乡空间、乡土文化式微对“我价值何在”使命的迷茫而悬浮于社会场域、乡村身份消解对“我将去何处”抱负的迷惑而远离于公共生活。究其缘由,心理基础抽离囿于教育情怀融入遮蔽、制度保障弱化导致乡土文化融入式微、社会桥梁区隔陷入乡村身份融入消解。为此,可通过营构社会信任氛围以夯实教育情怀融入心理基础;优化互惠规范机制以完善乡土文化融入保障制度;激活关系网络资源以搭建乡村身份融入社会桥梁。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甘颖
小农户与现代市场的有效对接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关键所在,而小农户与电商市场的对接既有助于打破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壁垒,又有助于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具有很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对陕西省眉县Z村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当地电商发展呈现出参与人数多、经营手段网络化、商品品质有保障等特点,电商的发展增加了小农户的经济收入,激发了乡村的社会活力,加剧了乡村的经济分化,打破了乡村内部原有的社会生活秩序。地方政府、村集体、乡村精英等多元主体的支持是实现小农户与电商市场有效对接的重要保障,地方政府在中间发挥统合作用。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村集体的监督、乡村精英的社会化服务等三重机制共同作用,可有效突破小农户对接电商市场过程中面临的难点,为小农户与电商市场的对接奠定基础并提供保障,以最大化的资源整合促使小农户与电商市场的有效对接。由此,考虑到当前电商市场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小农户与电商市场有效对接,需要不断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电商职业教育,引导各市场主体参与电商相关基础服务建设,加强相关监管部门对农产品的规范化管理。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鑫
本文利用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数据,对小农户和家庭农场的农业生产率与经营规模的关系开展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小农户粮食生产中存在土地生产率与经营规模之间的反向关系,但这种反向关系对于家庭农场并不显著;小农户粮食生产中基本不存在劳动生产率与播种面积之间的正向关系,但这种正向关系对家庭农场却比较显著;绝大部分小农户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和成本利润率上升的阶段,难以达到或接近规模报酬和成本利润率不变的阶段,相比之下,已有相对较多的家庭农场达到或接近规模报酬和成本利润率不变的阶段。总的来说,家庭农场在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率上较小农户都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无论是保障和扩大粮食供给、增加农民收入还是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发展家庭农场都是较优选择。
关键词:
家庭农场 小农户 生产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常明杰
创新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是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推进乡村持续振兴的核心机制。培育能够融入村庄治理结构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内生力量,建构村庄内源式发展的社会动员机制,成为近年来各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大实践难题。本文从协同治理的视角出发,构建了“政府—市场—行动—目标”分析框架。目前政府主导下的乡村人才振兴市场协同机制建构,已经渐次发展成为国家派驻工作队制度的有益补充,在实践中不仅为优化村两委班子成员配置提供了直接力量来源,解决了村干部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且畅通了人才返乡渠道,为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搭建了社会动员平台。但同时,囿于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协同机制探索才刚刚起步,实践中还存在顶层设计不健全、对选聘人员的角色认同存在偏差、管理考核不均衡、人员稳定性不足等具体限度。为此,要以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协同机制和顶层设计为抓手,以建立村干部后备人才递进培养机制为宗旨,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市场协同机制的推广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实现从嵌入到融入的实践转型。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超 雷宏振 兰娟丽 贾妮莎
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对于提高农户福利水平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基于双系统理论,从经济决策的心理实质出发,结合陕西省和青海省570位农户微观调查数据,采用眼动实验方法,系统考察了农户认知负荷对其全产业链融入积极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认知负荷对农户全产业链融入的积极性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认知负荷程度越高的农户,全产业链融入的积极性越低。进一步探讨作用机制后表明,认知负荷通过抑制农户的贴现因子来降低其全产业链融入积极性。结合眼动追踪技术记录的眼球移动轨迹,排除了认知负荷通过分散农户注意力及削弱自我控制能力间接影响时间偏好的可能路径。
[期刊] 求索
[作者]
蒋永穆 刘虔
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积极充分发挥小农户的作用有利于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要求。充分发挥小农户的积极作用,必须科学认识小农户发展面临的生产弱势、市场弱势、资本弱势和政策弱势,优化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衔接的技术形态、组织形态、人力形态、制度形态、服务形态、产业形态等"六大形态"。
关键词:
小农户 乡村振兴 现代农业 有机衔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孙新华 曾红 周娟
既有研究都认为小农户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将被规模经营主体替代。但是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小农户不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完全可以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主体,其途径便是服务规模化。不过,我国小农户"小而散"的固有属性使农业社会化服务难以实现规模化,从而直接制约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衔接。唯有通过组织化才能助推小农户在服务规模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以集体经济组织作为担纲者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是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义涛 赵军伟 刘茜
数字媒体下“直播+电商”的助农模式拉近了城乡空间上的流通距离,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手段。本文从消费者的视角,实证分析助农直播价值共创的感性和理性两条实现路径。结果表明:助农直播的政府支持、物流支持、平台支持正向影响消费者的认知社会认同,并影响消费者的参与行为和自发行为;助农直播的生动性、真实性、互动性正向影响消费者的情感社会认同,并影响消费者的参与行为;而参与行为亦会影响其自发行为。可见,两条路径共同影响消费者价值共创行为,成为助农直播发展的有效手段。基于此,助农直播模式应加强内外因素的引导,从感性和理性的双重路径实现消费者的价值共创。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助农直播 社会认同 价值共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邓枭铭 赵飞
文章以农户满意度为视角,采用MSQ、likert5级评分法以及Ordinal等科学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建立有序回归模型并设置身份门限来判别所研究地区在推进乡村振兴五大战略过程中的效度。研究结论表明,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相关自变量对农户满意度呈现正向显著性,农业劳动者与非农业劳动者对因变量感知具有异质性,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以及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户 乡村振兴 效度提升 对策研究
[期刊] 改革
[作者]
何广文 刘甜
农户创业是推进产业兴旺的重要引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支持通过缓解创业农户资金约束、分担风险和约束行为、提供便捷安全的资金服务、增强产业连接紧密度等提升农户创业的绩效。就贫困地区创业农户而言,金融支持对农户创业绩效整体上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提升信贷可得性仍是为贫困村创业农户提供金融支持的重点。现行对农户创业的金融支持存在供求难以匹配、信息资源不足等困境。深化对创业农户的金融支持,要依托乡村振兴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从完善信用环境建设、依托互联网技术和产业生态创新金融服务、构建合作金融机制、完善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加强对创业农户的教育培训、激励中青年农民创业等方面着力。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朝亮 孙旭
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中应用,弥合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数字鸿沟,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了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接入机会,是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高效路径。文章基于2013—2021年26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考察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第一,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有效弥补农村公共服务短板,保障城乡居民同等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与机会,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获取数量与质量差距,成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工具。第二,数字乡村建设可以通过要素流动效应与政策促进效应间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且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第三,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数字化与农业数字化水平能够正向影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且数字乡村建设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效果更加显著。文章理清了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发挥数字乡村建设效能和引导政策作用提供全新理论启示。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朝亮 孙旭
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中应用,弥合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数字鸿沟,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了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接入机会,是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高效路径。文章基于2013—2021年26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考察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第一,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有效弥补农村公共服务短板,保障城乡居民同等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与机会,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获取数量与质量差距,成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工具。第二,数字乡村建设可以通过要素流动效应与政策促进效应间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且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第三,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数字化与农业数字化水平能够正向影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且数字乡村建设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效果更加显著。文章理清了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发挥数字乡村建设效能和引导政策作用提供全新理论启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李建英 田基彪 刘婷婷
推进落实PPP模式融入乡村振兴是解决河北省乡村振兴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PPP模式融入乡村振兴建设一方面能够弥补政府财政资金不足,优化农业资金投入方式,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另一方面能够调动社会资本与民间资本助力乡村发展,改善农业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管理水平,也为社会资本带来利益,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