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82)
- 2023(2947)
- 2022(2429)
- 2021(2060)
- 2020(1506)
- 2019(3390)
- 2018(3438)
- 2017(6164)
- 2016(3624)
- 2015(3910)
- 2014(4077)
- 2013(4173)
- 2012(3762)
- 2011(3627)
- 2010(3476)
- 2009(2901)
- 2008(2596)
- 2007(2421)
- 2006(2251)
- 2005(1978)
- 学科
- 环境(14471)
- 管理(14184)
- 济(12808)
- 经济(12805)
- 学(8092)
- 生态(7984)
- 划(6174)
- 资源(6050)
- 业(5895)
- 规划(5492)
- 环境规划(5429)
- 方法(4767)
- 企(4646)
- 企业(4646)
- 和(4471)
- 数学(4025)
- 数学方法(3947)
- 农(3720)
- 发(3385)
- 地方(3369)
- 域(3308)
- 区域(3302)
- 经济学(3218)
- 区域环境(3146)
- 森(3114)
- 森林(3114)
- 林(3097)
- 中国(2847)
- 业经(2513)
- 农业(2499)
- 机构
- 学院(53126)
- 大学(52560)
- 研究(21585)
- 管理(19029)
- 济(18121)
- 经济(17688)
- 科学(17148)
- 中国(16073)
- 理学(16050)
- 理学院(15867)
- 管理学(15392)
- 管理学院(15341)
- 农(13602)
- 业大(13272)
- 京(12901)
- 所(11908)
- 研究所(11356)
- 农业(10191)
- 中心(9963)
- 院(9115)
- 北京(8697)
- 林业(8466)
- 江(8177)
- 省(8078)
- 室(7629)
- 环境(7380)
- 实验(7287)
- 科学院(7186)
- 研究院(7142)
- 资源(7041)
- 基金
- 项目(42180)
- 科学(31877)
- 基金(29931)
- 家(28848)
- 国家(28726)
- 研究(26325)
- 科学基金(23092)
- 省(17476)
- 自然(17058)
- 基金项目(16472)
- 自然科(16440)
- 自然科学(16436)
- 自然科学基金(16099)
- 社会(15306)
- 划(15026)
- 社会科(14564)
- 社会科学(14561)
- 资助(11980)
- 教育(10514)
- 重点(10262)
- 计划(10192)
- 科技(10128)
- 发(9789)
- 编号(8801)
- 科研(8760)
- 创(8010)
- 部(7761)
- 创新(7679)
- 专项(7501)
- 发展(6973)
共检索到758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毅 牟长城 郑曈 李娜娜
采用相对生长方程与碳/氮分析测定法,测定小兴安岭天然白桦林在7个立地类型(阳坡上、中、下部和阴坡上、中、下部及谷地)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和土壤)、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揭示立地类型对白桦林碳汇功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小兴安岭白桦林植被碳储量((49.39±3.09)~(89.20±10.17)t/hm2)在谷地、阳坡下部和阴坡上、中部4个立地类型显著高于阳坡上、中部及阴坡下部3个立地类型(38.2%~80.6%,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娜娜 牟长城 郑瞳 张毅 程家友 曹万亮
利用相对生长方程与碳/氮分析法,对比分析长白山天然白桦林在7个立地类型(阳坡上、中、下部与阴坡上、中、下部及谷地)上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与土壤)、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揭示立地类型对温带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库与固碳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长白山天然白桦林植被碳储量(45.61 87.22 t·hm-2)呈阴坡上、中部与谷地>阳坡上、中部与阴坡下部>阳坡下部变化趋势,且高立地型显著高于低立地型50.8%91.2%(P0.05);2土壤碳储量(66.71 158.51 t·hm-2)呈阳坡上部、阴坡中部与谷地>阳坡中、下部与阴坡下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盛后财 蔡体久 琚存勇
为了探究小兴安岭白桦林生态系统在降水转化过程中养分循环及养分平衡的变化特征,采用生态系统野外长期定位观测和采样的方法,并利用ICP发射光谱分析仪对小兴安岭白桦林穿透雨、树干径流以及林外雨中的K、Ca、Si、Mg和Mn共5种养分元素进行了测定,结合白桦林对大气降雨的截留再分配比例,计算了白桦林内各元素的输入量,结果表明:1)大气降雨中各养分元素年均质量浓度Ca为最高(10.807 mg/L),Mn最低(0.069 mg/L),其排序为Ca>K>Si>Mg>Mn;大气降雨中养分输入量排序与养分年均质量浓度有相同排序规律;2)穿透雨与树干径流中的各元素年均质量浓度规律一致,均为Ca>K>Mg>Si>...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马珍玉 王树森 王春霞 赵波 赵婧 吴菲
以大兴安岭地区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型、林龄及密度的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碳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碳储量高于纯林,其排列顺序为白桦落叶松林(158.14 t/hm2)>落叶松白桦林(137.62 t/hm2)>白桦林(132.23 t/hm2)>兴安落叶松林(110.62 t/hm2);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碳储量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加,3034年、3539年和4045年林分碳储量依次为136.01、145.04和161.61 t/hm2;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碳储量随着林分密度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崔巍 牟长城 卢慧翠 包旭 王彪
采用样带调查与对比分析方法,研究大兴安岭人工落叶松沼泽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凋落物及土壤)和年固碳量沿湿地过渡带环境梯度(0~400 m)分布格局,并与相应生境天然湿地对比分析,揭示排水造林对湿地碳储量及固碳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人工沼泽林与天然湿地的植被碳储量(6.49~59.95和3.24~78.97 t/hm2)沿过渡带环境梯度均呈递增趋势,排水造林使过渡带100~300 m生境植被碳储量显著提高了43.9%~240.8%(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何潇 李海奎 曹磊 徐胜林 刘晓彤
[目的]确定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中林分碳储量的驱动因素,为其碳汇功能的恢复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调查数据,使用逐步回归的方差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SEM)法,考虑林分因子和非生物环境因子(地形、气候),探究林分碳储量的驱动因素。[结果]2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方差分析法的确定系数为0.890,林分因子中的平均胸径和株数密度,非生物环境中的月平均最高温和月平均最低温以及干扰类型对林分碳储量有显著影响;SEM中林分碳储量部分的模型确定系数为0.757,林分因子中的平均胸径和株数密度对林分碳储量的影响最大,其中株数密度既有正向的直接作用,也有负向的间接作用,而非生物环境中,月平均最高温对林分碳储量有间接的负向影响,各变量对林分碳储量的影响大小排序为平均胸径(0.94)>月平均最高温(-0.52)>株数密度(0.12)。[结论]综合2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在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中,林分因子和气候因子均对林分碳储量有影响,而地形因子却对其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大兴安岭森林碳库探究提供数据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火烧迹地 采伐迹地 碳储量 驱动因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牟长城 包旭 卢慧翠 王彪 崔巍
对比分析大兴安岭未火烧、轻度火烧与重度火烧兴安落叶松瘤囊苔草湿地的植被碳储量、凋落物碳储量及土壤碳储量,揭示火烧干扰对寒温带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短期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瘤囊苔草湿地轻度与重度火烧样地的植被碳储量(6.35和0.26kg·m-2)较未火烧样地(7.12kg·m-2)降低了10.8%和96.3%,重度火烧使其显著降低(P<0.05);轻度与重度火烧样地的凋落物碳储量(0.23和0.15kg·m-2)较未火烧样地(0.34kg·m-2)降低了32.4%和55.9%,仅重度火烧使其显著降低(P<0.05);轻度与重度火烧样地的土壤碳储量(15.46和16.33kg·m-2...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俊清 崔国发 臧润国
该文以黑龙江五营林区为主要对象 ,通过对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类型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的分析 ,研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途径和可持续经营措施 .阔叶红松林是小兴安岭地区最典型和最稳定的植被类型 ,但其面积和蓄积都在迅速减少 ,显著的特性是通过优势树种红松的世代更替及其与阔叶树种的相互更替 ,维持群落的周期性波动和稳定结构 ,经营上应采取保护措施 .硬阔叶林是阔叶红松林破坏后所形成的次生林 ,在一些地区成为杨桦林向阔叶红松林恢复的中间途径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次生硬阔叶林稳定性小 ,尤其是那些由硬阔叶树形成的纯林更是生长速度慢 ,更新不良 ,结构不合理 ,必须采取有效的恢复途径 ,减缓退化 ,实现可持...
关键词:
红松 结构 恢复 生态系统 森林经营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亚辉 牟长城 杨智慧 刘珽 李轩男
【目的】揭示透光抚育对"栽针保阔"红松林中长期碳汇的影响规律,为恢复地带性顶极植被阔叶红松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相对生长方程与碳/氮分析测定法,同步测定小兴安岭不同透光抚育强度(对照(未采伐未栽针)、轻度透光抚育(伐除上层蓄积1/7)、中度透光抚育(伐除上层蓄积1/5)、强度透光抚育(伐除上层蓄积1/4))下的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杨桦次生林冠下栽植红松35年,透光抚育30年)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与土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揭示透光抚育强度对"栽针保阔"红松林中长期碳汇作用的影响规律及机制。【结果】(1)透光抚育30年后,各透光抚育强度使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的植被碳储量((81.15±3.63)~(100.24±1.10) t/hm~2)显著降低了14.7%~19.0%(P 0.05),但轻度、中度和强度透光抚育却改变了土壤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水平分布上土壤表层碳储量随透光抚育强度增大而递减;垂直分布上轻度和中度透光抚育使其由对照的上>中≈下转化为上>中>下或上≈中>下)。(3)轻度透光抚育使其生态系统碳储量((189.47±5.16)~(218.44±10.65) t/hm~2)已得到恢复(-5.3%,P> 0.05),但中度和强度透光抚育仍使其较对照显著降低9.3%和13.3%(P 0.05),而中度和强度透光抚育却使其仍显著低于对照15.4%~15.7%和14.0%~15.8%(P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清山 洪伟 吴承祯 林勇明 陈灿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福建省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柑橘各器官生物量回归模型显示,柑橘各器官的相关性较好,树干、树叶、果实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0,树高和基径的相关系数为0.89;柑橘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为222.80 t.hm-2,其中,土壤(0-100 cm)碳密度为200.21 t.hm-2,占总有机碳密度的89.86%,果树碳密度为22.58 t.hm-2,占10.14%;1978-2007年,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从3.16×106t增加到37.97×106t,年均增加1.20×106t,表现为碳汇;在第4-6次(1993-2003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期间,柑橘...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闫苏 牟长城 王伯炜 王彪
【目的】数据性分析了几种沼泽类型的长期碳汇作用、碳储量和固碳能力。目的是为了揭示几种沼泽类型的空间变异规律。【方法】采用年轮分析仪及相对生长方程法与碳/氮分析仪测定法,研究了生态系统的植被年净固碳量及净初级生产力,主要研究温带长白山沿湿地过渡带环境梯度顺序分布的4种天然沼泽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土壤和植被),这4种沼泽类型包括:白桦沼泽、毛赤杨沼泽、灌丛沼泽和草丛沼泽。并分析了这几种类型的沼泽沿过渡带水分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结果】(1)各个不同的沼泽植被碳储量分布((3.18±0.17)t/m~2~(54.04±23.76)t/m~2)沿过渡带环境梯度呈递增趋势,2种阔叶林沼泽显著高于草丛沼泽和灌丛沼泽15.9~16.0倍和9.3~9.4倍(P0.05)。(2)土壤碳储量为((459.67±7.11)t/hm~2~(824.5±50.79)t/hm~2)跟随过渡带环境梯度出现递减趋势,草丛沼泽显著高于2种森林沼泽和灌丛沼泽30.8%~79.4%(P<0.05),灌丛沼泽显著高于2种森林沼泽20.4%~37.1%(P<0.05),这表明沿过渡带环境梯度生态系统碳储量总体上也呈递减趋势,灌丛沼泽高于白桦沼泽23.8%(P0.05)。(4)植被年净固碳量((2.44±0.03)t/(hm~2·a)~(6.36±0.53)t/(hm~2·a))沿过渡带环境梯度呈现出阶梯式递增趋势,2种森林沼泽显著高于草丛沼泽与灌丛沼泽1.4~1.6倍和1.3~1.4倍(P<0.05),且高于中国陆地植被年均固碳量20%~30%及全球植被年均固碳量45%~55%。【结论】这表明森林沼泽湿地的固碳量远远高于陆地植被固碳量,故温带长白山2种阔叶林沼泽应属于高固碳湿地类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解书文 金光泽 刘志理
【目的】植物可以通过调整自身性状变化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探究不同径级植物枝叶性状间的变异及其相关关系,对理解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变异及对资源的获取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中的白桦为研究对象,选取3个径级(小树、中等树、大树)的样树,测定其枝横截面积、单叶面积、总叶面积、总叶干质量、枝干质量和出叶强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枝叶性状在不同径级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标准化主轴预估检验径级对白桦枝叶性状间的相关关系是否存在影响。【结果】随着径级的增加,枝横截面积呈上升趋势,单叶面积和总叶面积呈下降趋势,而总叶干质量、枝干质量、出叶强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径级白桦的枝横截面积与单叶面积、总叶面积和总叶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出叶强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小树和大树枝横截面积与总叶面积和总叶干质量呈接近1的等速生长关系,而中等树呈接近1.5的异速生长关系;单叶面积与出叶强度显著负相关,呈异速生长关系。径级对白桦枝叶性状相关关系的斜率或截距存在显著影响。【结论】在同一群落内,不同径级的白桦枝叶性状存在差异是其自身的一种资源获取策略,且枝叶性状为了获得有效的资源而协同变化。
关键词:
白桦 径级 枝叶性状 变异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俊枝 张滨 吕洁华
基于适应性管理应用到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管理模式,以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气候调节、生态保持、产品供给和休闲服务4个方面分析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导因子及构成各个影响因子的核心指标。经研究发现产品供给和休息服务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短期影响较大。其中,气候调节和生态保持则属于长期影响因素,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短期影响较小。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调整林产品供给结构,加强非林木产品供给能力;增强森林生态服务,扩大森林游憩影响;协调森林生态系统内部关系,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质量等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