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32)
- 2023(9576)
- 2022(7805)
- 2021(7088)
- 2020(5909)
- 2019(13148)
- 2018(12389)
- 2017(23172)
- 2016(12353)
- 2015(13547)
- 2014(12780)
- 2013(12547)
- 2012(11688)
- 2011(10378)
- 2010(10522)
- 2009(10105)
- 2008(8865)
- 2007(7810)
- 2006(6942)
- 2005(6275)
- 学科
- 济(45033)
- 经济(44975)
- 业(35004)
- 管理(33474)
- 企(28173)
- 企业(28173)
- 融(25725)
- 金融(25724)
- 银(22961)
- 银行(22912)
- 行(22232)
- 方法(19758)
- 中国(19551)
- 数学(17789)
- 数学方法(17617)
- 财(15074)
- 农(13556)
- 制(12608)
- 学(12218)
- 业经(11167)
- 中国金融(11130)
- 贸(11064)
- 贸易(11054)
- 易(10835)
- 地方(10473)
- 务(10168)
- 财务(10153)
- 财务管理(10134)
- 农业(9760)
- 企业财务(9740)
- 机构
- 大学(171952)
- 学院(170932)
- 济(71265)
- 经济(69918)
- 研究(64242)
- 管理(61876)
- 中国(54849)
- 理学(53836)
- 理学院(53222)
- 管理学(52143)
- 管理学院(51894)
- 科学(42542)
- 农(41340)
- 京(37024)
- 所(34320)
- 业大(33342)
- 农业(32746)
- 财(32283)
- 研究所(31848)
- 中心(30936)
- 财经(25861)
- 江(25043)
- 院(24063)
- 经(23745)
- 北京(23514)
- 经济学(22833)
- 农业大学(21184)
- 经济学院(20893)
- 省(20740)
- 州(20152)
- 基金
- 项目(123596)
- 科学(95876)
- 基金(91140)
- 家(84777)
- 国家(84104)
- 研究(80418)
- 科学基金(69796)
- 社会(51952)
- 社会科(49455)
- 社会科学(49439)
- 自然(48403)
- 基金项目(48301)
- 省(48124)
- 自然科(47324)
- 自然科学(47308)
- 自然科学基金(46523)
- 划(41618)
- 资助(37199)
- 教育(35256)
- 编号(29054)
- 重点(28944)
- 发(26799)
- 创(26504)
- 计划(26178)
- 部(26006)
- 科研(25201)
- 创新(24887)
- 科技(23777)
- 业(22931)
- 国家社会(22354)
共检索到2568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海亮 蔡体久 满秀玲 柴汝杉 郎燕
选择小兴安岭林区5种主要森林类型,对其降雪、积雪和融雪等雪水文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主要受郁闭度和树种组成的影响,云冷杉红松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最大,降雪截留率为39.7%,约为次生白桦林的5倍,人工落叶松的2.5倍。2)不同森林类型之间的截雪量大小与降雪强度有关,且在同一种森林类型的不同降雪强度中,其截留率差异也不同。3)云冷杉红松林内积雪厚度最小,3月中旬达最大值32cm,较次生白桦林和落叶松人工林内的积雪厚度减少了约12cm。4)不同林型内积雪融化速度有较大差异,各红松林内积雪厚度从4月中旬后平均每天减少约0.5cm,而次生白桦林和落叶松人工林内积雪厚度平均每...
关键词:
小兴安岭 森林类型 降雪 积雪 融雪径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关俊祺 蔡体久 满秀玲
选择小兴安岭主要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集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间的林内积雪样品,对其pH值、电导率及SO2-4、NH+4、NO-3、Cl-、K+、Ca2+、Mg2+、Fe、Mn离子质量浓度进行分析研究,为正确评价温带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及其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3种人工林中,Fe、Mn、K+、Ca2+、Mg2+、SO2-4、NO-3离子质量浓度均表现为云冷杉人工林较高,说明其保存营养成分的能力较强,不同类型人工林间差异不显著;2)除NH+4以外,冬季郁闭度最小的落叶松人工林内积雪中各离子质量浓度普遍较低,说明郁闭度对林内积雪的离子质量浓度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小兴安岭 人工林 积雪 雪化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俞正祥 蔡体久 朱宾宾
为研究大兴安岭北部地区不同森林类型的积雪特征,探索雪水文过程机理,选择该地区3种主要森林类型,于2014年10—12月对其降雪截留、积雪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对观测期内12场降雪的大气降雪量以及对林内积雪深度、积雪密度以及雪水当量进行了周期性观测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3种森林类型的降雪截留率随降雪级别的增大而增大,相同降雪等级中不同林型的降雪截留率不同。樟子松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最大,其降雪截留率为22.54%,是兴安落叶松林的1.9倍,是杨桦林的5.4倍。2)森林类型对林内积雪深度有直接影响,常绿树种组成的林型林内积雪深度小于落叶树种组成的林型。其中落叶松林林内积雪深度最大,为27.92 cm...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部 森林类型 降雪 积雪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肖洋 张淑兰 张海军 宋国华 王全波 宋纯彦
【目的】研究小兴安岭红松林林外降雪、林内穿透雪和林冠截雪特征,深入认识森林冠层对降雪截留再分配的影响,为定量评价该区域红松林的生态雪水文效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2年冬季定位观测红松林林外降雪和林内穿透降雪特征,并调查林分结构因子,利用基于物理机制的半经验性理论降雪截留模型模拟红松林冠次截留雪量。【结果】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和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共观测到17场降雪,平均次降雪量10.3 mm,平均次降雪强度4.41 mm·d-1;平均次穿透降雪量7.4 mm,平均次穿透率69.3%,次穿透降雪量和次穿透率均随次降雪量增加而增大;林冠次截留雪量与次降雪量呈较好的幂函数正相关关系,并与郁闭度显著正相关(P<0.05),而林冠次降雪截留率与次降雪量呈负指数函数关系(P<0.05),次降雪量、胸径、郁闭度、树高和坡度对林内次穿透雪量有显著影响;林冠截留降雪存在饱和截留量限制,林冠次降雪截留率随次降雪量增加逐渐降低;林冠次降雪截留率与次降雪量和郁闭度紧密相关(P<0.05),而与胸径、树高、胸高断面积、林冠高度、林冠宽度、叶面积指数和坡度等指标相关性不显著。【结论】次降雪量和林冠郁闭度对林冠次截留雪量影响显著,次降雪量、胸径、郁闭度、树高和坡度对林内次穿透降雪量有显著影响。Pomeroy等(2002)和修正的降雪截留模型能较好拟合小兴安岭地区红松林冠次截留雪量。
关键词:
小兴安岭 林冠 降雪 模型 截留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娜 范昊明 许秀泉
为深入研究积雪融化过程中,积雪持水能力与融雪水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取积雪密度、深度和辐射能量3个因素,采用室内模拟融雪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极差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辐射能量对不同积雪密度和深度积雪持水能力与融雪水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积雪持水能力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密度从100kg·m(-3)增大到300kg·m(-3)时,产流时持水能力从46.22减小到13.61,减小约3.4倍,同时产流前、后持水能力变化率也呈现减小趋势。融雪水量随积雪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深度从5cm增大到25cm,产流时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东浩 王鹏 周丽丽 孙宏超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之一,其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冬季积雪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为定量描述东北黑土区融雪期积雪消融过程,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建立单层融雪模型,对梅河口市吉兴小流域2017年和2018年积雪消融过程的能量收支和积雪深度进行分析和模拟。通过对积雪消融过程的能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积雪消融的能量主要来源为净辐射通量,其次受湍流交换的影响。其来源分别占总能量的67.4%~74.7%和18.8%~25.8%。积雪消融时间集中在净辐射通量、显热通量、潜热通量日内集中变化时段,由净辐射通量主导,融化时间为9~15 h,历时7 h,整个融雪期为9~15 d,与其他地区差异明显。雪层能量闭合率最大可达0.67,与积雪深度为正相关关系,但积雪覆盖周期过长会导致积雪表面形成冰层,增加雪表面反射率,会导致能量闭合率较低。利用单层融雪模型对消融过程中积雪深度模拟,结果表明:单层融雪模型模拟积雪深度的平均绝对误差(MAE)0.8,模拟效果在可接受范围内。该融雪模型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季节性积雪区的积雪物理消融过程,为季节性冻融区水资源管理、规划及融雪侵蚀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该融雪模型也可以为其他地区的积雪消融研究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菲 林维 崔晓阳
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过筛处理对小兴安岭阔叶次生林和原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的影响,测定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Cm),以及培养前后土壤冷水提取碳水化合物(CWEC)和热水提取碳水化合物(HWEC),利用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土壤有机碳矿化参数:潜在可矿化碳(C0)、易矿化有机碳(C1)等,并分析了土壤Cm与冷水提取碳水化合物和热水提取碳水化合物的关系。结果表明:阔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Cm均大于原始红松林。过筛处理使2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增加,其中1 mm过筛土壤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有机碳 矿化 碳水化合物 过筛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闫丽 蔡体久 刘海亮 白羽
于2009年4月初—5月中旬,对凉水自然保护区内原始红松林积雪与融雪径流的pH值、电导率及SO42-、Cl-、NH4+、NO3-、总氮(TN)、总磷(TP)的浓度进行了测定,结合积雪厚度的变化,初步探讨了原始红松林积雪与融雪径流水化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郁闭度的原始红松林中各化学成分所表现的规律有所不同,其中电导率及Cl-、NO3-、SO42-、TN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郁闭度为0.5或0.6的红松林,说明郁闭度为0.5~0.6的原始红松林保存营养成分的能力最强;相关分析表明,积雪厚度与电导率及SO42-、Cl-、TN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与NO3-呈极显著负相关。2)融雪过程中,与流...
关键词:
原始红松林 积雪 融雪径流 化学特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计平 蔚奴平 丁易 郭仲军 赵玲 徐庆华
积雪和融雪作为对北方流域水文与生态具有贡献意义的两个地表过程,与森林植被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森林植被通过地表遮荫、林冠截留、改变风场格局等方式来改变林区地表积雪分配格局,同时可通过改变林区太阳辐射收支平衡、地表粗糙程度等影响地表融雪速率及其时空分异。在分析积、融雪变量与森林植被相互关系以及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林冠几何、林木空间分布、植被类型、森林经营活动等方面归纳了影响积雪分配及其消融速率的主要因素,概括了当前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以期为今后林雪关系、雪水文过程研究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
森林植被 积雪 融雪 雪水当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胡海清 王广宇 孙龙
通过烟气分析系统测定小兴安岭地区15种森林可燃物类型地被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燃烧过程中CO2,CO,CxHy,NO和SO2的排放因子和释放量,并分析不同可燃物类型的排放差异性和5种气体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5种可燃物类型地被物燃烧5种气体的排放因子分别为3.16,0.31,0.0070,0.0054和0.019;5种气体总量、含碳气体总量和CO2的释放总量分别为:1330.56,1321.25和1200.56mg.g-1,且均为半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而CO,CxHy,NO和SO2的释放总量分别为:118.02,2.66,2.06和8.21mg.g-1,半分解层均小于未分解层;CO2,CO,Cx...
关键词:
森林可燃物 地被物 排放因子 烟气分析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辉 国庆喜 蔡体久
春季融雪是北方寒冷地区春季径流的主要来源,对缓解春旱具有重要意义。森林能够延缓春季融雪径流已成为共识,但流域内地形与植被等因素的不同使得森林对融雪速率的影响具有时空异质性,定量估算地形因素与植被因素对融雪过程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流域水文模型的精度。本文采用山地小气候模型(MTCLIM)的方法计算了地形对太阳辐射的分配以及雪蒸发的模拟,采用经地形与植被修正的气温日数法计算融雪量,从而定量探讨了地形与植被因素对融雪的综合影响效果。结果表明:流域内融雪的模拟计算能够较好地反映地形与植被对融雪的影响,计算值与观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0。流域内植被对融雪过程的影响要远大于地形的影响,仅考虑地形的影响时,...
关键词:
融雪 定量化 植被 空间异质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耿鹏飞 金光泽
【目的】对原生林及其皆伐后自然演替形成的次生林和造林形成的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及土壤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更新方式对细根动态分布的影响、了解细根与土壤特性之间的互动效应,为阐明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和养分循环以及为该地区森林恢复和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兴安岭南坡典型阔叶红松林、皆伐后天然更新的白桦次生林、皆伐后栽植的红松人工林和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5—9月用连续钻取土芯法采集细根(直径≤2 mm)和土壤,测定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与季节动态,分析生物量与土壤特性的相关性。【结果】典型阔叶红松林、红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均显著高于白桦次生林和兴安落叶松人工林(P<0.05);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陆恒 魏文寿 刘明哲 韩茜 洪雯
积雪特殊的物理特性对冰雪水文过程、积雪生态系统、不同尺度的气候系统有重要影响。目前对林下积雪物理特性缺乏系统性研究,因此对天山雪岭云杉林下季节性积雪深度、沉降速率、密度和含水率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林下积雪深度小于开阔地;林下积雪沉降速率和新雪密实化率小于开阔地,且稳定期沉降速率小于融雪期。稳定期林下积雪密度小于开阔地,林下雪层密度最大值位于中粒雪层,开阔地则位于粗粒雪层;融雪期则全层密度趋于一致。稳定期林下雪层含水率随深度递减,开阔地雪层最大值出现粗粒雪层;融雪期雪层汗水峰值出现在细粒雪层,新雪层最小,林下雪层由细粒雪层到深霜层始终呈减小趋势,开阔地雪层由细粒雪层至中粒雪层逐渐减小,粗粒雪层至深霜层逐渐增大;稳定期雪层含水率日变化随深度的递减逐渐减小,开阔地大于林下;开阔地的新雪层和细粒雪层含水率的日变化大于林下,粗粒雪层到深霜层则小于林下。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于颖 范文义 杨曦光
根据黑龙江省森林收获表、生物量相容性相对生长方程及叶片与细根周转率数据,估算小兴安岭林区森林主要树种净初级生产力(NPP)与年龄的关系,并结合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InTEC模型和NPP与年龄的关系,估算1901—2008年间小兴安岭森林NPP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幼龄林NPP随林分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增加,进入成熟年龄NPP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少,直至达到稳定值;小兴安岭人工林的NPP大于天然林,天然针叶林的固碳能力大于天然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1901—2008年间小兴安岭森林NPP整体呈现增加趋势,与工业前期1901年相比,2008年小兴安岭森林NPP增加了30%;森林NPP受海拔影响,呈现出...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英 齐丹坤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和《关于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编制说明》,创新性地构建以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为一级指标的森林生态区位重要性评价体系,并且对小兴安岭地区进行了评价,得到小兴安岭中部地区、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南部地区的森林生态区位重要性分别是62.23、60.19、57.95和54.14,说明小兴安岭中部地区的森林比其他地区的森林有较高的生态区位重要性,建议在投入森林建设资金时,应对森林生态区位重要性较高的地区倾斜,以利于推进小兴安岭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
小兴安岭 森林生态区位 评价指标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