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4)
- 2023(2039)
- 2022(1794)
- 2021(1676)
- 2020(1469)
- 2019(3383)
- 2018(3167)
- 2017(5768)
- 2016(3362)
- 2015(3652)
- 2014(3439)
- 2013(3418)
- 2012(3294)
- 2011(2770)
- 2010(2782)
- 2009(2372)
- 2008(2317)
- 2007(2092)
- 2006(1812)
- 2005(1672)
- 学科
- 济(10844)
- 经济(10834)
- 出(10153)
- 贸(9343)
- 贸易(9343)
- 易(9294)
- 管理(7957)
- 业(7751)
- 口(7586)
- 出口(7576)
- 出口贸易(7576)
- 企(6586)
- 企业(6586)
- 方法(5214)
- 财(4923)
- 数学(4838)
- 数学方法(4793)
- 法(3410)
- 学(3096)
- 中国(2829)
- 财政(2777)
- 农(2644)
- 政(2570)
- 业经(2010)
- 务(1976)
- 财务(1975)
- 财务管理(1967)
- 技术(1964)
- 制(1918)
- 融(1916)
- 机构
- 大学(44239)
- 学院(43292)
- 济(17494)
- 经济(17217)
- 研究(16867)
- 中国(13015)
- 管理(13011)
- 科学(11792)
- 理学(11115)
- 理学院(10997)
- 农(10773)
- 管理学(10773)
- 管理学院(10713)
- 所(9583)
- 京(9246)
- 研究所(8781)
- 财(8735)
- 农业(8536)
- 业大(8348)
- 中心(7360)
- 江(7284)
- 院(7073)
- 财经(7001)
- 省(6694)
- 经(6501)
- 经济学(6224)
- 研究院(6034)
- 经济学院(5794)
- 室(5645)
- 北京(5635)
共检索到670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陈双林 杨清平 汤定钦
小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多用于盆景制作和园林绿化。研究结果表明:小佛肚竹出笋能力强,无大小年之分,笋期7~10月,达116 d,8月上旬至9月上旬的盛期出笋数占总出笋数的70%以上,而末期历时占笋期的44.8%;竹笋-幼竹高生长时序变化呈“慢—快—慢”的节律,以历时20 d,平均生长量2.60 cm.d-1的高生长盛期最快,阶段高生长量占新竹高度的65.4%;各出笋期的竹笋-幼竹高生长期无显著差异,平均高生长期为62 d,明显少于其他中大型丛生竹种。图1表2参11
关键词:
植物学 小佛肚竹 出笋期 幼竹 高生长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本智
1995 年5 至10 月,在麻竹中心分布区福建省华安县对麻竹出笋和高生长规律进行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有序样本的聚类分析方法,可将麻竹出笋过程和高生长过程定量地划分为3 个时期:初期、盛期和末期。出笋盛期的笋量占全期的57.48% ,个体平均质量1.26 kg,高生长盛期生长量占全高的81.12% ,日平均生长量为20.44 cm ;麻竹高生长过程可用Logistic 和Richards曲线模拟,相关系数较高,效果较好;影响麻竹日平均生长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日照时数、昨日气温、昨日降雨量和当日最低气温,最低气温与生长量呈负相关关系,其余呈正相关关系;麻竹在昼夜24 h 内有两个生长高峰,分别...
关键词:
麻竹 出笋 高生长规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唐红 刘玮 黄滔 蒋利媛 黄程前 黄文韬
对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的圣音竹出笋、退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圣音竹发笋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历期30 d,明显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阶段;2014年总发笋53支,3个发笋时期的发笋数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退笋率为15.09%,在发笋初期和盛期的萌发笋退笋原因主要是人为机械损伤,发笋末期萌发笋的退笋原因是营养供应不足;发笋初期、盛期和末期的萌发笋竹笋—幼竹高生长过程均呈"S"型生长曲线,符合"慢—快—慢"生长规律,相应的Logistic方程都很好的拟合了各个时期萌发笋幼竹的平均高生长数据,发笋初期和盛期萌发笋在幼竹高生长历期和株高方面均优于发笋末期萌发笋,留笋养竹...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郑郁善 洪伟 邱尔发
应用出笋量的Logistic模型研究了出笋量随时间增长的变化规律 ,指出 :出笋前期(前 1 0天 )出笋数占总数的 1 3 %左右 ,出笋中期 (第 1 0~ 2 0天 )占 80 % ,出笋末期 (第 2 0天以后 )占 7% ;对退笋特征的描述及其规律得出出笋前后期退笋数量少但退笋率高 ,而出笋中期退笋数量多但退笋率低 ,小于 1 0cm的浅鞭笋多属退化笋。出笋退笋规律的研究可用来指导生产上留养和挖取竹笋数量的依据。
关键词:
毛竹 Logistic模型 出笋 退笋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何奇江 童晓青 叶华琳 华锡奇
Study on shooting and growth rhythm of Pseudosasa japonica var. tsutsumiana resulted that shooting period was from March 3 to May 5, and shoot quantity accorded with partial normal distribution.Adult bamboo reached 70.19%. The height growth could be divided into initial, ascending, boosting and term...
关键词:
辣韭矢竹 生长节律 高生长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董文渊 黄宝龙 谢泽轩 谢周华 刘厚源
以无性系植物的生理整合作用理论为指导 ,通过不同密度处理系列试验、采笋与不采笋对比试验等 ,探讨了密度调节、轮闲制采笋与筇竹林竹笋—幼竹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 ,将 4~ 5a生老龄母竹全部砍伐的处理对子代分株密度具有显著的影响 ,其 1a生分株数量是全部保留处理的 1 92倍。轮闲制采笋的处理则有利于子代分株个体的改良 ,1a生分株的平均胸径和平均高度是未处理的 1 5倍和 1 4倍 ;而连年采笋的筇竹林分 ,随时间进程子代分株表现出趋矮的迹象。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毛达民 陆媛媛 郑林水 李(石玄)川 吴礼栋
研究挖掘鞭笋8 a后的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笋材两用林基地中竹鞭的鞭径、节间长、岔鞭数量和跳鞭等情况,旨在为鞭笋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①岔鞭鞭径比主鞭鞭径减少0.10 cm。②挖鞭笋比不挖鞭笋试验之间的竹鞭整体鞭径平均增加0.30 cm。③不同母竹年龄(1,2,3度)的主鞭鞭径大小,挖掘鞭笋的比不挖鞭笋的增加了0.30~0.70 cm。④挖鞭笋比不挖鞭笋之间的平均竹鞭节间长度增加0.31 cm。⑤岔鞭的条数平均增加2条。t=6.006>t0.01=3.355,存在极显著差异。⑥挖鞭笋后的样地中没有找到跳鞭。
关键词:
森林培育学 毛竹 鞭笋 竹鞭 生长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阿丽 赵婉琪 阮羽清 国春策 张文根 施建敏 杨光耀 于芬
【目的】调查厚竹出退笋规律,探讨厚竹退笋过程中营养品质的变化特点,为合理利用退笋、提高厚竹林的综合效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厚竹竹笋的高生长过程,统计出笋量和退笋量,测量竹笋高度,总结厚竹出退笋规律;并采用常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测定退笋不同阶段营养成分的含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矿质元素含量,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氨基酸含量,分析退笋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1) 2015年、2017年和2018年厚竹出笋量分别为1 171、818和575株,出笋规律呈正态分布曲线,且从出笋初期至末期退笋率升高。退笋高度主要集中在50 cm以内,其中30 cm高度以下的退笋占比分别高达69. 81%、83. 60%、86. 09%,且在相同时间内,退笋高生长量低于正常笋。2)与正常笋相比,厚竹退笋的粗蛋白、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均下降,而灰分、酸性洗涤纤维则高于正常笋,脂肪含量与健壮笋无显著差异(P>0. 05);厚竹不同矿质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P>Mg>Ca> Zn> Mn> Fe> Cu,其中P含量表现为正常笋高于退笋,其余均是退笋显著高于正常笋(P
关键词:
厚竹 生长规律 退笋 营养成分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高贵宾 顾小平 吴晓丽 朱如云 林峰 袁娜
为探索和完善丛生竹散生状丰产栽培的技术理论,对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不同笋目和二水笋的出笋规律及其在散生状栽培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竹竹株秆基两侧各笋目(由下及上分别为头目、二目、三目和尾目)出笋顺序依次为二目、三目、尾目和头目。竹笋产量以三目最高,达247.60 g·m-2;二目和头目次之,分别为239.30和222.40 g·m-2;尾目最低,仅70.60 g·m-2。各笋目所发笋至母竹距离分别为24.32 cm(头目),19.48 cm(二目),三目13.06 cm(三目)和8.44 cm(尾目)。各目成竹胸径:头目、二目>母竹,三目与母竹差...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卢玉生 官凤英 彭超 尹子旭 张美曼 詹美春 晏颖杰
【目的】探讨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矮化方法及矮化后绿竹生长规律及光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福建省尤溪县出笋盛期绿竹笋为研究对象,不截梢为对照(ck),比较不同高度H_1(60 cm)、 H_2(90 cm)、 H_3(120cm)、 H_4(150 cm)、 H_5(180 cm)绿竹笋截梢对绿竹形态指标、成竹率、叶绿素质量分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①竹笋截梢后绿竹形态发生显著变化,株高与截梢前绿竹笋高度呈线性极显著负相关(R~2=0.90, P0.05)。②竹笋截梢显著提高绿竹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降低了叶绿素a/b。③竹笋截梢处理初始荧光(F_o)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随着绿竹株高降低,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_P)增加,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_(NP))呈下降趋势。电子传递速率(E_(TR))和PSⅡ实际光量子效率(Y_(ield))增加,在H_5时达最大值,较对照分别提高了48.63%和42.17%。④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绿竹株高与总叶绿素总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 Y_(ield)、 E_(TR)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a/b及q_(NP)显著正相关。【结论】绿竹笋高度H_5(180 cm)时截梢处理可有效控制高度生长,矮化后光化学功能进一步提高。图2表4参39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陈双林 洪游游 张德明 吴柏林
以红壤丘陵地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和生产潜力发挥为目标,以优质笋用小径竹红壳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为对象,历时5a定位研究竹子幼林结构主要因子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壳竹和早园竹抽鞭发笋能力强,成竹率高,年际立竹量变化明显,以造林后第2年增加最为显著,可分别达到2430株.hm-2和2970株.hm-2,第3年成林投产。新竹平均胸径造林后第3年分别为3.54cm和3.21cm。第5年立竹量和立竹径级达到丰产林分结构水平。红壳竹和早园竹地下鞭系多分布于土壤上层20cm区间,造林后第3年鞭系长度达10m.m-2以...
关键词:
红壳竹 早园竹 林分结构 竹林培育 红壤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卓文 蔡崇法 沈宝仙 徐有明 向臻锋 肖余祥
通过对雷竹引种后新立竹生长进行实地调查 ,结果表明 :母竹引种后新立竹数目、胸径、树高、枝下高及与母竹距离有随着母竹年龄增大而增长的趋势。新立竹数目与新立竹年龄 (相对母竹而言 )之间及新立竹与母竹平均距离之间均存在函数关系。雷竹引种后各年间新立竹数目、胸径、树高、枝下高及新立竹与母竹距离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性水平。年龄对雷竹林分平均单株枝重、枝长、叶数 /枝、叶重 /枝、叶面积的影响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钩梢处理对平均均叶数 /枝、平均叶重 /枝及平均单株枝重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或极显著性水平。雷竹株数按径阶分布服从正态分布。雷竹冠幅、胸径、树高及枝下高等生长因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根据雷竹鞭侧...
关键词:
雷竹 引种 食用笋 经营密度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陈双林 杨清平 郭子武
竹丛结构状况直接影响着竹子的生长环境。通过丛初植立竹数、立竹空间分布和丛立竹数等对小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秆形变异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竹畸形秆率随丛初植立竹数和栽植后年份的增加而降低,丛初植立竹数以2~3株为宜;出笋后的丛立竹数与竹丛外围、内围新竹数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与新竹畸形率呈负相关;竹丛畸形秆新竹数随丛立竹数(出笋前)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丛立竹数与新竹畸形率呈负相关,人工栽培的丛立竹数应控制于4~6株。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胡国华 陈建华 谷战英 佘婷婷 唐光武 张钊
为了探讨不同抚育措施对竹笋生长的影响,本研究共设置了垦复施肥型、稻草覆盖施肥型、垦复富硒型等3个类型的抚育处理,以半荒芜型竹林地为对照,对竹笋地径及笋高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覆草施肥型竹笋地径生长较快,3种抚育处理均显著粗于对照;覆草施肥型和垦复施肥型表现出较显著的笋高生长趋势,分别高出对照118.29%和50.34%;垦复富硒型的笋总数的日增长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类型,观测末期笋总数多出41.85%~50.26%。
关键词:
毛竹 竹笋 地径 笋高 抚育管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