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53)
- 2023(3373)
- 2022(2893)
- 2021(2620)
- 2020(2039)
- 2019(5098)
- 2018(5012)
- 2017(8530)
- 2016(4711)
- 2015(5092)
- 2014(5299)
- 2013(5293)
- 2012(5028)
- 2011(4587)
- 2010(4750)
- 2009(4529)
- 2008(4547)
- 2007(3721)
- 2006(3531)
- 2005(3022)
- 学科
- 济(23993)
- 经济(23973)
- 地方(10650)
- 管理(9511)
- 中国(9228)
- 方法(7320)
- 业(6989)
- 城市(6099)
- 数学(5364)
- 数学方法(5313)
- 农(5247)
- 学(4709)
- 环境(4466)
- 城市经济(4412)
- 地方经济(4334)
- 业经(4306)
- 农业(4173)
- 企(4095)
- 企业(4095)
- 理论(4053)
- 发(3680)
- 资源(2881)
- 经济理论(2758)
- 方城(2684)
- 财(2583)
- 制(2552)
- 融(2481)
- 金融(2481)
- 划(2407)
- 贸(2393)
- 机构
- 学院(69021)
- 大学(67532)
- 研究(26249)
- 管理(24800)
- 济(24419)
- 经济(23636)
- 理学(20667)
- 理学院(20259)
- 管理学(19850)
- 管理学院(19704)
- 中国(18472)
- 江(17866)
- 科学(17690)
- 京(16297)
- 范(13838)
- 师范(13691)
- 所(12650)
- 中心(11842)
- 研究所(11591)
- 师范大学(11296)
- 财(10877)
- 游(10406)
- 旅(10269)
- 旅游(10157)
- 院(10147)
- 州(9942)
- 农(9764)
- 省(9146)
- 北京(9104)
- 业大(9047)
- 基金
- 项目(47790)
- 科学(38371)
- 基金(34523)
- 研究(34022)
- 家(30190)
- 国家(29964)
- 科学基金(26240)
- 社会(22662)
- 社会科(21492)
- 社会科学(21486)
- 省(20465)
- 基金项目(19635)
- 自然(17186)
- 自然科(16708)
- 自然科学(16705)
- 自然科学基金(16372)
- 划(16135)
- 教育(14592)
- 资助(13798)
- 编号(13024)
- 发(11903)
- 江(11303)
- 重点(11024)
- 课题(9997)
- 成果(9558)
- 发展(9528)
- 部(9455)
- 展(9409)
- 国家社会(9196)
- 创(8934)
共检索到1061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秦尊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进的市场化改革,其实质就是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当前,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对内开放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中,应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大对内开放的力度。一方面,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市场环境优化、生态文明共建等,全面深化城市群内部合作;另一方面,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中原、海峡西岸、北部湾、关中天水等地区合作互动,打造全国对内开放的典范。通过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互动,努力形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武汉、长沙、南昌3个辐射中心,在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武汉—南昌辐射连片趋势较明显。(4)在"网络"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的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基本一致,与拓扑可达性存在一定偏差。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中心向南、西北、东北方向沿长江河谷地带出现"波峰",受桐柏山、幕阜山影响在北、东南方向分布"波谷"。在路网的发育方面,武汉城市圈发育最好,长株潭城市群受地形影响最大,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最均衡。
关键词:
城市网络 空间结构 长江中游城市群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荣增 范琳琳
随着我国的发展重点由沿海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梯度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2013年各个城市的数据为基础,从定量的角度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优化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法 长江中游城市群 城市竞争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志祥 任世鑫 李阳 刘静玉
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进行测度评价。结果发现:长沙、天门、常德、黄冈、南昌、景德镇、武汉、娄底、新余、衡阳、仙桃、鄂州、潜江和九江为城市效率相对高水平区;抚州、湘潭、鹰潭、上饶、岳阳、黄石、荆州和株洲为城市效率相对较高水平区;萍乡、宜春、益阳、吉安、咸宁、孝感、襄阳、宜昌和荆门为城市效率相对低水平区。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特征,但并不显著。
关键词:
城市效率 空间分异 长江中游城市群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
关键词:
城市网络 空间结构 长江中游城市群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劳昕 张远 沈体雁 王敏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新兴城市群,城市间缺乏密切的职能分工协作,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确,尚未形成完善的功能网络,亟需对其城市职能结构特征展开深入的研究,以促进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本研究先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基本职能特征,然后用区位商测度结果结合实际情况来对各个城市进行职能定位,最后采用职能分类方法来分析其城市职能体系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职能与全国相比,只有湖北省部分城市存在优势,其中宜昌较为突出;生产性服务业职能在全国处于劣势,只有武汉和长沙超过平均水平;生活性服务业职能在全国层面上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明斗 曲峻熙
本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8座地级及以上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展开全方位的分析。结果显示:第一,28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0座出现收缩,主要集中于湖北境内;18座处于非收缩状态,重点分布于湖南和江西两省;15个市辖区和64个市辖县出现收缩。第二,城市收缩总体划分为全域型收缩、边缘型收缩和交错型收缩三种,其中全域型收缩主要包含黄冈、荆州、咸宁和襄阳,均位于湖北境内,呈现连绵不断的发展趋势;边缘型收缩主要包含荆门、宜昌和孝感;交错型收缩主要包含常德、黄石和益阳,呈现出收缩与非收缩交叉分布的条状交错状态。第三,城市收缩的出现伴随着青少年人口大幅减少和老龄人口急剧增加,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同时,在就业比例中,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增长最快。第四,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引发的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调整下的承载力不足、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社会压力增加以及生态环境污染和政策的导向作用成为城市收缩的主要成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龚胜生 张涛 丁明磊 梅琳 吴清 葛履龙 储环
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必须构建完善的区域合作机制。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间的合作以政府间的合作较多,而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较少;其合作以交通、旅游、文化、商务等为重点,以联席会议为主要形式。当前合作主要存在国家层面支持力度不够,非政府组织作用未充分发挥,区域利益共同体尚未形成,区域城镇化水平不高,区域一体化程度不够,合作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要抓紧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设置协调建设的专门机构,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主体作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完善法律制度保障。
关键词:
长江中游 城市群 合作机制 非政府组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细根 宁越敏
运用城市—区域、城市群发展理论以及区域主义、新区域主义研究方法,通过多层级政府的行为分析考察了空间规划政策、开发区建设、政府合作网络和节点城市发展等制度性因素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中的组织机制与模式。研究发现:(1)政府频繁出台各类区域规划,引导区域再层域化和城市群新经济空间的建构,并通过设立各类经济开发区、产业区来强化支撑城市群的发展。(2)政府通过区划调整手段解决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市场分割、腹地狭小以及节点城市缺乏等问题。(3)通过构筑机制化的多层政府合作网络为临近城市区域联合、城市群一体化提供沟通平台,为空间规划战略的实施和重大项目的落实提供机制保障。(4)加快省会中心城市集聚,利用增长极溢出效应推进省内区域先行一体化,最终形成国家级跨省域、多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政策选择。文章认为政府运用制度性政策工具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组织机制成效显著,但与沿海发达城市群市场力量主导的模式存在差异,未来重点应逐步转向引导和激发企业、社会等非政府主体参与。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郭庆宾 黎康
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是资源集聚优势,而相比较长三角和珠三角,资源集聚能力薄弱严重制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的资源集聚能力,能增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对于中部的崛起、长江经济带建设乃至我国的新型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基于此,以提炼出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的着力点和建立资源集聚在城市群内的空间优化机制与良性循环机制为目标,从“汇聚—流通—准入—组织”四个环节入手,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的提升路径:通过“汇聚”环节,培育资源集聚强大引力;通过“流通”环节,打通资源集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资源集聚能力 提升路径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白永亮 党彦龙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极,已经纳入国家重点规划行列。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间的集聚效应是影响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经济引力模型来测度城市群集聚机理并揭示其空间结构。首先,对长江中游四省各城市的中心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4个"核心—边缘"结构的城市圈组成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然后,通过经济引力模型对4个城市圈的经济引力范围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画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包络线,明确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引力的范围,揭示了群内的空间结构。从经济质量、经济距离和经济引力等三个层面,探寻城市群内部集聚的机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勇 刘军
通过对产业生态化、生态效率内涵关系的梳理,以生态效率作为测度产业生态化程度的指标,构建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首先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10—201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4个城市各相关指标进行了处理,然后将新的投入产出数据代入DEA模型当中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结论显示:1使用PCA-DEA方法评价得出的产业生态化效率结果较直接使用DEA方法更为科学;22010—201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效率先上升后下降,但是纯技术效率一直处于改进状态;3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生态化效率的无效性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低下,尤其是产业规模不在最优状态。最后,提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效率改进建议。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产业生态化 生态效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思维 童光荣
城市群回流效应指城市群内各城市间抑制彼此经济增长的机制现象。基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回流效应的关注,本文使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的空间关系、群内回流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城市流强度模型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几大中心城市行业外向功能量无明显的互补关系,该城市群内可能存在回流效应影响;通过将基于城市流强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引入SDM回归分析,结果确定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回流特征,揭示了其影响因素和程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童中贤 曾群华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探索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整合的模式与路径,对增强其整体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协同打造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整合,也为我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新的典型。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官学清
2012年2月,湘鄂赣三省在武汉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拉开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和发展的序幕。湘鄂赣三省携手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对于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金融机构深化金融合作层次,以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提出了金融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基本思路,指出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功能要素和融资"主动脉"作用,通过对城市群建设的资源配置区域化,有效支持城市群建设的交通网络化、产业发展特色化、发展模式新型化、融资渠道跨市场化和金融资源流动的自由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金融支持 区域金融 长江中游城市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