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06)
- 2023(9029)
- 2022(8146)
- 2021(7841)
- 2020(6532)
- 2019(15468)
- 2018(15599)
- 2017(29642)
- 2016(16649)
- 2015(18989)
- 2014(18991)
- 2013(18678)
- 2012(16918)
- 2011(15114)
- 2010(14987)
- 2009(13319)
- 2008(12653)
- 2007(10715)
- 2006(9216)
- 2005(7715)
- 学科
- 济(60030)
- 经济(59965)
- 管理(44823)
- 业(42519)
- 企(35557)
- 企业(35557)
- 方法(29780)
- 数学(25727)
- 数学方法(25423)
- 农(16425)
- 中国(15337)
- 学(14047)
- 财(14017)
- 地方(13450)
- 业经(13395)
- 理论(12740)
- 农业(10974)
- 教育(10604)
- 和(10439)
- 技术(10285)
- 贸(10204)
- 贸易(10200)
- 易(9857)
- 环境(9775)
- 制(9338)
- 务(9253)
- 财务(9196)
- 财务管理(9182)
- 划(8720)
- 企业财务(8693)
- 机构
- 学院(226106)
- 大学(226030)
- 管理(91746)
- 济(80966)
- 理学(80333)
- 理学院(79423)
- 经济(78952)
- 管理学(77998)
- 管理学院(77610)
- 研究(73339)
- 中国(51072)
- 科学(48743)
- 京(48324)
- 农(38419)
- 所(36932)
- 业大(36727)
- 财(35364)
- 研究所(34163)
- 中心(32956)
- 江(31900)
- 范(31177)
- 师范(30905)
- 北京(30433)
- 农业(30291)
- 州(29415)
- 财经(29184)
- 技术(26644)
- 院(26567)
- 经(26514)
- 师范大学(24843)
- 基金
- 项目(162613)
- 科学(126295)
- 研究(119346)
- 基金(115257)
- 家(100692)
- 国家(99826)
- 科学基金(85144)
- 社会(70984)
- 社会科(67042)
- 社会科学(67021)
- 省(65702)
- 基金项目(62549)
- 自然(57312)
- 教育(55949)
- 自然科(55930)
- 自然科学(55916)
- 划(55232)
- 自然科学基金(54862)
- 编号(50285)
- 资助(47459)
- 成果(40395)
- 重点(36292)
- 部(35133)
- 课题(34948)
- 创(34231)
- 发(34206)
- 创新(31760)
- 科研(31114)
- 项目编号(30831)
- 大学(30484)
共检索到3161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亓增军 庄丽芳 刘大钧 陈佩度
为挖掘和利用荆州黑麦中的抗性基因 ,选用感病对照品种辉县红小麦与荆州黑麦进行了杂交。结果表明 :辉县红与荆州黑麦有较好的可交配性 ,杂交结实率为 6 3 5 % ;染色体配对分析表明杂种F1平均交叉结数为 1 92 ,其染色体构型为 2 4 42Ⅰ + 1 6 1+ 0 11○Ⅱ + 0 0 5Ⅲ ;C 分带和FISH (荧光原位亲交 )分析表明 ,87 7%的二价体和三价体发生在小麦种内 ,10 8%发生在小麦与黑麦之间 ,而仅有 1 5 %发生在黑麦染色体之间 ;杂种F1在开放授粉条件下结实率为 0 3粒 /穗 ;杂种F2 种子根尖染色体数变幅为 42~ 5 1条 ,其中黑麦染色体...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侯庆福 周复来 单玉珊
通过7年研究,提出了北方冬麦区小麦独秆栽培方法,这是一整套依靠主茎成穗夺取小麦高产的新的栽培方法。其要点是:基本苗加大至相当于或略低于合理的成穗数,适宜播种期比常规栽培法偏晚或适当拖长,前期不施或少施氮素化肥,在拔节后至旗叶露尖时集中一次追肥。该栽培法具有晚播早熟、高产低耗,秆矮抗倒等明显特点,并可与秋季倒茬晚的作物复种。适宜在土壤肥力中等以上并有一定水浇条件的地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麦 独秆栽培法 晚播早熟 高产低耗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蔡习文
荆州黑麦的染色体分析及C-显带核型蔡习文(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武汉430070)关键词黑麦,染色体分析,C-显带核型中图法分类号S512.102CHROMOSOMEANALYSISANDC-BANDEDKARYOTYPEOF“JINGZHOU-HEIM...
关键词:
黑麦,染色体分析,C-显带核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松令 刘玲玲 程麦凤 郑王义
1997~ 1999年对渗灌与播种方式在旱地小麦产量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两个栽培因素中 ,渗灌有极显著的增产作用 ,两年平均渗灌量为 32 0mm ,产量达 6 6 86 7kg/hm2 ,较对照增产 19 4 %。播种方式间产量存在一定差异 ,其中 ,窄行条播与露地穴播增产幅度较大 ,二者产量分别为 6 477 9kg/hm2 和 6 40 5 4kg/hm2 ,分别较传统的露地条播增产15 9%与 14 6 %。窄行条播与渗灌措施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 ,窄行条播加渗灌产量达 7112 0kg/hm2 ,较露地条播 (不灌 )增产 33 9% ,大于两单项技术与...
关键词:
旱地小麦 渗灌 窄行条播 协同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慕美财 张曰秋 李兴佐 单玉珊
在分析以往高产典型及山东小麦高产途径演变的基础上,提出一条稳住叶面积系数、控制株型增穗数的小麦高产栽培新途径。并对运用该途径实现单产超过9 t/hm2的麦田进行分析,该途径通过先控后促的肥水运筹和通过减少单株叶面积增加单位面积成穗数等措施建立起大密度-小株型的群体结构,该结构在提高收获指数和粒叶比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且有助于促进源库流在高水平上协调与平衡,从而可实现产量上的突破。同时还为小麦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提供了参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汤永禄 袁礼勋 黄钢 余遥
1997- 1998年, 在四川三个主要生态麦区就综合性农艺措施对小麦品种“川麦28”产量的影响进行多因素综合试验,结果表明: (1) 栽培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程度, 因不同生态环境而异。盆西平原麦区播期〉N肥〉密度〉P肥〉K肥; 盆中浅丘麦区N肥〉播期〉P肥〉K肥〉密度; 盆东南麦区P肥〉N肥〉播期〉密度〉K肥。(2) 某一栽培因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因生态区域和其他栽培因素所处水平不同, 其作用规律与作用大小也就不同。因此因地制宜, 制定科学的栽培措施, 对发挥品种潜力, 节省投资, 实现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栽培因素 小麦 产量 生态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谢晓玲 邓自发 解俊峰
巨穗小麦新种质材料是一具有茎杆粗壮、叶片短宽直立、大穗、大粒、高结实率等特点的种质资源。本研究应用单体分析和双端体分析方法对241材料进行了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新种质材料241的1A,3A,5A和4B染色体上具有控制株高的隐性基因,6B染色体上具有控制株高的显性基因,其中3A,5A和6B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强效,1A和4B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弱效。通过双端体分析进一步将控制株高的基因定位到1AS,3AS,5AL和4BL上。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小波 关攀锋 辛明明 汪永法 陈希勇 赵爱菊 刘曼双 李红霞 张明义 逯腊虎 魏亦勤 刘旺清 张金波 倪中福 姚颖垠 胡兆荣 彭惠茹 孙其信
【目的】利用热感指数作为耐热性鉴定指标,分别对冬、春小麦种质资源进行高通量耐热性鉴定,筛选耐热种质资源,为小麦耐热性育种提供材料基础。【方法】冬小麦材料采用延期播种、春小麦材料种植在温度有显著差异的地理环境下,人为致使小麦灌浆期遭遇高温胁迫。根据不同环境处理的千粒重值计算冬、春小麦各个材料的热感指数。依据热感指数,对来自中国不同小麦生态区和国外不同地区和组织的1 325份小麦种质资源,包括688份冬小麦和637份春小麦,分别进行耐热性评价。热感指数小于0.5为极耐热材料、大于等于0.5小于1为中等耐热材料、大于等于1小于1.5为中等热敏感材料、大于等于1.5为极敏感材料。【结果】冬小麦和春小麦热胁迫处理组灌浆期平均最高温度分别高于对照组1.91℃和7.09℃,且热胁迫处理组千粒重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降低。根据热感指数分级评价结果,极耐热冬、春小麦材料31和48份,占供试材料的4.51%和7.54%;极敏感冬、春小麦材料19和58份,占供试材料的2.76%和9.11%;其余大多数材料为中间类型(中等耐热材料和中等热敏感材料)。从中国小麦生态区域的地理分布来看,来自南部麦区(西南冬麦区、青藏春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冬小麦材料耐热性整体高于来自北部麦区(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的冬小麦材料。对于春小麦,来自新疆春冬麦区的材料耐热性最强,平均热感指数为0.70,且其中88.00%的材料属于耐热材料(极耐热材料或中等耐热材料);此外,来自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的春小麦平均热感指数为0.88,也表现出较强的耐热性。来自CIMMYT的人工合成六倍体材料耐热性最弱,平均HSI为1.18,其中69.58%的材料为热敏感材料(中等热敏感材料和极敏感材料)。【结论】采用延期播种或在高温的地理环境下种植能使小麦在灌浆期遭遇高温胁迫。以千粒重热感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对1 325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高通量耐热性鉴定,综合考虑正常条件下的产量潜力和高温条件下的耐热性,筛选出优异耐热资源103份,可用于相应生态区小麦的耐热性遗传改良。
关键词:
小麦 种质资源 耐热性 热感指数 生态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志同 余毅
种子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时刻受着外界环境的影响。种子贮存条件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种子的安全贮存。我国在北京中国农科院建立了现代化的长、中期种质库;一些省份如青海省(西宁)、江苏省(南京)、陕西省(武功)、云南省(昆明)、黑龙江省(哈尔滨)等省市也先后建立起中期(15—20年)保存库,为种质资源的中期保存创造了条件。但是,建立种质库投资大,耗费多,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贮存需要。为此,在中期库尚未建成或运转之前,如何就地采用简易而安全的贮存种质方法,这是种质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当前,有的利用瓷坛、瓦缸、冰柜、异地等方法贮存种子,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室从1979年以来,利用干燥器放入硅胶在...
关键词:
小麦 种质资源 干燥器 发芽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武云 胡晓蓉
四川地方品种是一个遗传类型异常丰富的基因库,近年从四川地方品种中鉴定出一批从高抗穗发芽性的白皮小麦品种中,发现了Kr_4基因及类ph_2基因,筛选出比中国春亲和性更高的新材料J—11,为进一步研究与利用这批宝贵种质资源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
小麦 地方品种 遗传评价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桑利群 王长有 王秋英 吉万全
采用SSR技术对含有野生二粒小麦AS846抗白粉病基因的N9659进行了分子标记研究。用高感小麦白粉病的普通小麦品种陕160与N9659杂交,F1表现高抗,F2苗期抗病和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3∶1,表明N9659苗期白粉病抗性由1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采用208对小麦SSR引物对"陕160×N9659"F2抗感池分析,筛选出3个在抗感池间存在多态性引物WMS67,WMS408和WMS604;经分离群体验证,该抗病基因与小麦染色体5B上的微卫星位点Xgwm67,Xgwm408和Xgwm604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6.7,9.0和17.3 cM,该抗病基因可能来源于母本即野生二粒AS846,此基因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鹏飞 黄文超 高超男 曹国鑫 张宏彦 李晓林
小麦白穗的发生会减小粒质量并对产量造成不利影响。为摸清小麦白穗现象发生原因,我们对位于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的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小麦玉米高产高效技术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双高"基地)所在区及其周边区的麦田与田间试验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不同品种、播量、种植模式、施肥量及土壤条件与小麦白穗发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因赤霉病发生引起白穗现象的地块占总调查样本的63%。比较当地的2个主栽小麦品种衡4399与良星99发现,前者白穗发生率略高于后者。窄行种植的小麦白穗发生率高于宽行和宽窄行种植的小麦,白穗发生率与春季追氮量和表层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磷肥用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钾肥用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有机肥用...
关键词:
曲周 小麦 白穗 调查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喻春莲 帅稼夫 卢建华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小麦籽粒产量与密度、氮肥、MET、481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产量形成的密度、氮肥、调节剂反应模型,并通过对模型的解析求出各因素影响产量的主次关系及相互作用,通过模拟寻优找出产量6375kg/ha以上定量生产水平下的最佳农艺化控综合措施为每公顷基本苗224.5~259.5万株,每公顷施氮156~165kg,并配合拔节期喷施多效唑,花期喷施油菜素内酯,每公顷药液用量1500kg。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科江 张西科 刘文菊 宋平忠
1994年在河北省衡水市邓庄中加合作试验站 ,结合田间试验对不同管理措施下冬小麦的灌浆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粒重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灌浆时间和灌浆强度 ,小麦子粒的灌浆过程可用Logistic函数描述。小麦生长前期的水分胁迫有利于加快其发育过程 ,促使早抽穗灌浆。灌浆期较好的水分状况可延缓小麦的灌浆进程 ,但较大灌浆速率持续的时间较长 ,千粒重的潜力值较大。小麦的群体密度是影响收获千粒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穗密度的增大 ,灌浆速率和千粒重逐渐降低。随着施N量的增加 ,小麦的千粒重降低 ,这主要与施N的增穗作用有关。
关键词:
栽培 冬小麦 灌浆模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义丰,王大生,刘勇
水稻稻茬小麦因水稻收获晚、适耕期短、整地困难、播种质量差等因素的影响,很难适期播种,加之水稻稻茬土壤板化,理化性状差,导致稻茬小麦的单产长期低而不稳,在200kg上下徘徊。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提出了以旱作水稻替代水稻,并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作水稻比水稻早熟10天,并能调整土壤理化性状,旱作水稻稻茬小麦比水稻稻茬小麦增产100kg。
关键词:
旱作水稻,稻茬小麦,增产栽培技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