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9)
2023(1130)
2022(949)
2021(1055)
2020(891)
2019(1983)
2018(1918)
2017(3055)
2016(2338)
2015(3136)
2014(3351)
2013(2676)
2012(2357)
2011(2193)
2010(2365)
2009(1996)
2008(1977)
2007(1969)
2006(1817)
2005(1790)
作者
(5324)
(4303)
(4295)
(4262)
(2783)
(2111)
(2043)
(1751)
(1709)
(1692)
(1503)
(1460)
(1455)
(1408)
(1405)
(1322)
(1282)
(1279)
(1271)
(1209)
(1193)
(1186)
(1147)
(1051)
(1028)
(1014)
(1001)
(962)
(959)
(947)
学科
教育(6020)
中国(5549)
教学(3773)
管理(3683)
理论(2815)
(2809)
(2717)
经济(2711)
政治(2632)
思想(2631)
思想政治(2591)
政治教育(2591)
治教(2591)
德育(2582)
学校(2337)
学法(2056)
教学法(2056)
(1780)
企业(1780)
研究(1667)
高等(1520)
(1493)
劳动(1492)
工作(1415)
(1407)
学理(1337)
学理论(1337)
农业(1152)
高等教育(1066)
方法(1014)
机构
大学(29907)
学院(24590)
研究(9172)
教育(8537)
(7429)
师范(7407)
(7202)
(6262)
管理(5980)
师范大学(5945)
经济(5928)
(5431)
科学(5208)
北京(5081)
中国(5026)
理学(4841)
理学院(4680)
(4353)
管理学(4329)
管理学院(4277)
技术(4112)
(4107)
职业(4097)
中心(3953)
研究所(3834)
(3534)
(3506)
业大(3189)
图书(3163)
(3127)
基金
研究(13743)
项目(13548)
科学(10664)
教育(9788)
成果(7504)
基金(7389)
社会(7128)
编号(7018)
社会科(6540)
社会科学(6537)
课题(6500)
(6494)
大学(5876)
(5767)
(5754)
(5283)
国家(5158)
规划(4481)
科学基金(4396)
研究成果(4293)
项目编号(4186)
(3949)
(3797)
高校(3785)
(3753)
基金项目(3619)
学生(3598)
年度(3461)
(3417)
(3400)
期刊
教育(20495)
研究(13458)
中国(13389)
(8682)
经济(8682)
大学(4710)
高等(4500)
职业(4220)
学报(4040)
图书(3871)
高等教育(3801)
技术(3179)
书馆(3100)
图书馆(3100)
(3048)
(2852)
成人(2844)
成人教育(2844)
科学(2651)
管理(2572)
学学(2519)
农业(2102)
教研(2041)
高教(2041)
(1900)
论坛(1900)
技术教育(1896)
职业技术(1896)
职业技术教育(1896)
(1666)
共检索到512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俊辰  
中国现代新诗创作中反抒情色彩的逐渐流行,使过去在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中尚能找到痕迹的古典美感逐渐消弭,诸多散文化的内容模糊了诗与非诗的界限,古典诗传统也逐渐在时间的推移中蒙尘。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晚唐诗热”,是在新诗萌芽初期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而诸多诗人所钟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诗的质素”则对当下的现代诗创作和定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陈平原  
引语 :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经历了大规模的扩招 ,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 ,引发了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会有哪些变化 ?高等教育应该如何面对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这一系列问题既不是纯粹的教育问题 ,也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毕业生就业和高等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组织本次笔谈之初衷在于试图打破某一专业研究的思维定势 ,深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 ,因此特邀学科背景不同、学术个性卓尔不群的学者阐述他们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观点和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怀。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边勃  杨宇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涉及社会价值体系对女性的偏见或歧视、企业经济价值与女性社会价值的冲突、法律保障相对滞后等多个方面。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从转变社会价值观、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和学校教育等方面多管齐下,共同构建女大学生就业服务和保障体系,促进女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谢作诗  杨克瑞  
大学生就业难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之间的内在矛盾,问题的实质是在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经济社会大量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但现实的人力资本供给却与此需求结构不相吻合。高等院校有必要实现研究型教育与技能型教育的分离均衡,少部分大学从事研究型教育和精英教育,绝大多数大学则从事应用型和技能型教育。从短期看,要硬化高校的预算约束,逐步放松对于学费和招生计划的统一管制,给予学校更多的其他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并改革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方式;从长期看,必须改革更为基础的制度安排,促进高等教育领域的产权改革,高等教育最终将形成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宋智灵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近年来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随着高校扩招的学生陆续进入职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面临新的挑战,遭遇新的矛盾。基于这些问题,必须寻找有效的对策,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沈建新  
在当前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就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相比男大学生而言,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不仅职业范围比较狭窄,而且就业过程中受到明显的性别歧视。文章立足于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了其就业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广泛提高社会性别意识、在教育中设计社会性别视角、从国家层面制定女性就业政策、完善相关就业法律等解决措施。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何飞龙  
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毕业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等,所以妥善解决好这个难题意义深远。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余桔云  
一方面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结构迫切要求增加大学生供给。矛盾的根源: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造成大学生配置的扭曲;相关人事制度阻碍了大学生的流动;教育改革跟不上市场化就业的要求。从而提出破解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对策:塑造市场就业环境,引导大学生合理流动;改革相关教育体制,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朱生玉  王晓华  屈智勇  张欣亮  胡然然  
通过对北京、湖北、湖南、贵州四省市1292家不同类型、规模和行业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仍有高达64.9%的用人单位存在用人需求,46%的用人单位没有改变招聘计划,32%的用人单位将进行人才储备;81.1%的用人单位在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很大影响;2007-2009年62.9%的用人单位招聘人数没有变化,增加招聘人数的用人单位比例为20.6%,减少招聘人数的用人单位比例为16.4%;2007-2009年72%的用人单位在连续招收大学毕业生;55.3%的用人单位有招收本科毕业生的计划,26.4%的用人单位有招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的计划,18.3%的用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进  
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缓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难题需要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合理调适专业、坚持特色育人、强化就业指导是现行教育体制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举措。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董海龙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业已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包括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毕业生基数的不断扩大、高校培养方式的欠缺、学生自我定位的偏差等。当前,部分地方高校的应用型大学建设为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应用型大学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校地合作,有助于拓展毕业生的就业门路;应用型大学建设将着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应用型大学建设将注重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有助于实现毕业生的准确自我定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叶志明  
"大学生就业难",是舆论、报刊、网络上出现最多的字眼之一。现在全社会人人关心大学生就业,纷纷为其出谋划策,寻求破解难题的办法。"大学生就业难",有人说是大学扩招惹的祸,最近几年大学生招收太多,就业就难了。其实不然,因为就业青年的总量并没有因为大学扩招而发生变化,如果大学不扩招,这些年轻人到了就业年龄一样需要就业。所以大学扩招从逻辑上讲不是造成当前就业难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朱伟军  
文章从大学扩招、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高校就业指导相对滞后、大学生整体素质降低、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等六个方面,探讨了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