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23)
2023(3821)
2022(3264)
2021(3369)
2020(2686)
2019(6387)
2018(6632)
2017(10770)
2016(7281)
2015(8445)
2014(8893)
2013(7917)
2012(7715)
2011(7026)
2010(7436)
2009(6679)
2008(6882)
2007(6443)
2006(5826)
2005(5293)
作者
(18787)
(15856)
(15651)
(15091)
(9996)
(7697)
(7337)
(6215)
(6207)
(5901)
(5416)
(5128)
(5042)
(4996)
(4987)
(4978)
(4821)
(4806)
(4613)
(4486)
(4357)
(3985)
(3903)
(3813)
(3634)
(3608)
(3508)
(3486)
(3296)
(3230)
学科
(21168)
经济(21140)
教育(19192)
管理(15949)
(13489)
中国(12529)
(12095)
企业(12095)
方法(10581)
数学(8916)
数学方法(8705)
理论(8549)
(7996)
教学(6695)
(5932)
(4759)
(4719)
发展(4303)
技术(4246)
(4198)
(4180)
(3790)
(3783)
贸易(3780)
地方(3729)
研究(3723)
(3634)
业经(3563)
思想(3509)
(3414)
机构
大学(101277)
学院(94854)
研究(36396)
教育(28365)
管理(28100)
(27987)
经济(26964)
(24300)
师范(24182)
理学(23962)
(23689)
理学院(23517)
管理学(22658)
管理学院(22475)
科学(22193)
中国(21313)
师范大学(20028)
(18823)
研究所(17016)
(16376)
北京(16079)
中心(15165)
技术(14750)
(14559)
职业(13404)
(13176)
(12903)
(12857)
业大(12227)
财经(11283)
基金
项目(55818)
研究(46481)
科学(44928)
基金(36861)
(31425)
教育(31084)
国家(30947)
社会(26274)
科学基金(25482)
社会科(24402)
社会科学(24397)
(22662)
(21590)
编号(21377)
成果(21021)
课题(18600)
基金项目(18333)
(16017)
资助(15901)
自然(15620)
自然科(15294)
自然科学(15290)
自然科学基金(15020)
(14332)
重点(14149)
规划(13740)
教育部(12984)
项目编号(12878)
(12697)
(12327)
期刊
教育(47991)
研究(39139)
(33442)
经济(33442)
中国(30930)
学报(15213)
科学(13236)
大学(12641)
技术(12503)
(11668)
(11630)
职业(11375)
管理(10987)
学学(10138)
农业(7915)
技术教育(7427)
职业技术(7427)
职业技术教育(7427)
(6431)
论坛(6431)
财经(6071)
(6000)
金融(6000)
(5817)
高等(5554)
(5326)
图书(5212)
成人(5128)
成人教育(5128)
高等教育(4921)
共检索到1591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武秀霞  
同情既是一种开放、温暖的认同心理或意向,也是将他者、他物吸纳于自我心灵,又将自我融入他者之中的理解和接纳的方式。同情性教育可以被概括为"以同情的态度行教育,用同情的方式育同情"。对同情之生成条件的整体把握,有助于辨别同情精神之根本、理解同情性教育的精神追求。同情性教育寻求的关系平衡并非基于一般层面而言的,而是与同情内在的条件性因素相呼应,注重心灵、情感、想象、感知等的互通,力求在具象与抽象、情感与理性、个体性与向他性之间达成平衡。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武秀霞  
一流的教育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同情精神,进而根本上是一种同情性的教育。同情性教育需要教育者用深厚的同情精神去成就。对教育者而言,要以深厚的同情精神感染学生,能够收缩自己而主动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帮助学生充分施展个性内涵等。为此,实践中应坚守四种立场,即有交换的关系立场、有边界的助益立场、有伦理关怀的旁观者立场、有接纳的主体立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武秀霞  
同情性理解是一种开放性的、温暖的认同心理或意向,是将他者、它物吸纳于自我心灵,又把自己融入他者之中的理解和接纳的方式。同情性理解以同情作为约束条件,它往往意味着一种关心,一种爱护,一种兴趣,一种助益意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与行动偏离往往导致三种困境,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困境、教师规定性角色与日常生活角色的协调困境以及受限的教育与多元、不确定的环境的顺应困境。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参与教育活动的人其态度、思维和方法的转变。同情性理解则在其中显现了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永军  
理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是现代性的核心精神。作为人类自身精神再生产的教育,教人求真、使人向善是其根本,教育与理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理应将理性精神作为首要价值取向。当下的中国教育迫切需要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应当成为教育的永恒追求。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林木  
寻求效率与公平的平衡,不仅是税制设计应当遵循的根本原则,也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种平衡反映在宏观层面的税制结构上,要求直接税与间接税的平衡;反映在中观层面的税权划分上,要求各级政府的税权与其事权的平衡;反映在微观层面的税种改革上,要求在发挥每个税种自身偏重效率(或公平)的内在属性的同时,弥补其公平(或效率)方面的不足。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颖东  郝志军  
灵性教育是一种面向人的内在心灵世界,通过关注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拓展人的精神生命潜能,充盈人的精神情感体验,增强人的精神意识自觉,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精神生命质量并最终养成健全道德精神人格的教育,是力求超越工具理性支配下的功利性教育范式并回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现实呼唤的积极努力。灵性教育体现出尊重天性、遵循自然,重视体验、关注意义,对话建构、追求智慧等价值追求。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实践方式是构建灵性课程体系,创生灵性教学模式,培育灵性教师队伍和塑造灵性领导风格。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黄庆丽  
教育和爱的原初共生共存在现代性中遭受根基性损伤。现代教育以理性和效率作为自我身份认同话语来凸显自身对整饬秩序和经济价值的至上追求,同情和爱等表达人类在联合生活中深沉情感联系的内容被视为盲目和低效而遭受忽视,它们失去在现代教育中本应有的地位、价值和意义。这致使教育和人的生存都陷入了困顿。现代教育回归教育中的同情之爱,可以通过还原教育和教育爱的原本面貌而恢复人的完整、自由存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郝德永  
精神品格决定教育的信念、立场与方法。精神品格的丧失,意味着教育内在品质的缺失与扭曲。受制于唯物质主义文化价值取向,当代教育从目的、方式到结果,都呈现出明显的“名利主义”品质与立场。立足于人本性、自主性与超越性的乌托邦原则与尺度,重塑精神品格,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与内容之一。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马莉萍  
美国高校双专业教育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也受到来自通识教育支持者的质疑和挑战:深度专业化与通识教育理念相悖;专业学习负担过重不利于通识教育的开展;过强的工具性目的与通识教育目标背道而驰;通识教育体系下专业的核心地位产生动摇。为此,美国高校的双专业教育一直在通识和专业之间寻求均衡发展,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尝试:规范双专业要求和申请程序;限制学生修读专业的数量;提倡兴趣导向的专业选择;探索个性化的跨学科项目等。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徐长文  
1992年中韩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友好关系不断改善,两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也在迅速扩大。1992年~2000年,两国贸易额以年均31.9%的速度增长,这一增长速度不仅大大高于这一期间韩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9.5%的速度,也高于同一期间我国对外贸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宏伟  郜舒竹  
管理是一种协调与平衡组织资源的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同样也要讲求平衡之道。就拿教育教学管理中常见的"规制、竞争、比较"来说,尺度失衡同样也会危及学生成长。本文从管理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导致教育教学管理尺度失衡的深层原因,包括工具理性、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而要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尺度平衡,就需要协调各种矛盾冲突,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与人文、目的与手段、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冲突。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铮  王燕鹏  邹美辰  江娴  贾晓涛  刘红煦  
[目的/意义]准确把握2014年的图书馆发展态势,有效了解英美等发达国家2014年的图书馆发展政策方向、指导思想、战略规划以及实践策略,梳理分析图书馆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为我国的图书馆发展提供借鉴参考。[方法/过程]对2014年前后英美等英语世界发达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所发布的关于图书馆发展战略与环境的政策文件、研究报告、战略规划及重要报道等动态信息进行持续跟踪与整理,在这些文本基础上进行文献综述。[结果/结论]发现"平衡"一词更加频繁地出现在有关图书馆发展的表述中,认为在变化的知识环境中,图书馆趋向从环境、资源、空间、内容和角色等多个维度寻求一种新的平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坚  刘相汝  徐欢欢  刘云中  刘诗毅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大、综合承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面临着省域内部区域间和谐发展的压力,选择适宜的国土空间战略对河南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运用GIS空间分析等手段,通过对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通过河南省和广东省不同时段经济和人口的空间集聚规律对比分析,通过对省内区域间及城乡间收入差距的分析,结果发现:河南省经济和人口集聚水平比较低,且并未朝着集聚的方向发展;河南省两种收入差距均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最后,提出在不平衡增长中寻求和谐发展的河南省国土空间战略新思路,提出河南省国土空间战略应继续向着经济、社会和人口集聚的方向发展,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陈予群  
人类在经济活动巾,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来达到预期的经济目的。因此,在经济活动和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保持生态平衡与发展经济是对立的统一。一般说来,前者是主导,生态平衡失调必然导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程韵  
从去年3月公开征求意见到今年6月29日正式通过,《劳动合同法》在这15个月中经受了从庙堂到乡野,从国内到国际的广泛关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