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65)
2023(9156)
2022(8198)
2021(7845)
2020(6780)
2019(16469)
2018(16224)
2017(30366)
2016(16806)
2015(19403)
2014(19641)
2013(19472)
2012(18024)
2011(16224)
2010(16730)
2009(15798)
2008(15793)
2007(13922)
2006(11949)
2005(10796)
作者
(48919)
(41003)
(40899)
(39139)
(26071)
(19851)
(18841)
(16193)
(15423)
(14772)
(13907)
(13767)
(13154)
(13066)
(12907)
(12790)
(12553)
(12146)
(11901)
(11818)
(10210)
(10193)
(10115)
(9486)
(9390)
(9236)
(9160)
(9071)
(8354)
(8237)
学科
(72133)
经济(72072)
管理(44004)
(43566)
方法(37857)
(34988)
企业(34988)
数学(34396)
数学方法(33807)
中国(20886)
(19223)
(18225)
贸易(18218)
(17926)
(17835)
(14790)
业经(13440)
地方(13222)
(12718)
农业(12413)
(12412)
理论(11464)
(10856)
银行(10832)
(10433)
(10342)
(10340)
金融(10340)
(10159)
财务(10121)
机构
大学(241304)
学院(239799)
(99979)
经济(97894)
管理(91904)
研究(81921)
理学(79375)
理学院(78458)
管理学(76718)
管理学院(76280)
中国(62688)
(51329)
科学(50659)
(44786)
(42563)
(42086)
研究所(38691)
中心(38469)
业大(36745)
(36316)
财经(35556)
农业(33243)
北京(32502)
(32282)
(31631)
经济学(31358)
师范(31303)
(28883)
(28716)
经济学院(28490)
基金
项目(159254)
科学(124518)
基金(115100)
研究(114088)
(100773)
国家(99980)
科学基金(85062)
社会(71023)
社会科(67266)
社会科学(67241)
(62494)
基金项目(60203)
自然(56095)
自然科(54845)
自然科学(54831)
教育(54466)
自然科学基金(53839)
(53174)
资助(49200)
编号(46819)
成果(38168)
重点(36328)
(35726)
(33695)
(32807)
课题(32478)
科研(31061)
创新(30671)
教育部(30569)
大学(30027)
期刊
(104262)
经济(104262)
研究(69816)
中国(48925)
学报(38941)
(37345)
(35754)
科学(35526)
管理(32059)
大学(29261)
教育(27605)
学学(27277)
农业(25103)
技术(23141)
(21118)
金融(21118)
经济研究(17689)
财经(17438)
业经(16565)
统计(15002)
(14990)
(14583)
问题(14214)
(13917)
(13233)
技术经济(12971)
图书(12215)
决策(12173)
(11953)
国际(11550)
共检索到3592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志刚  
本文对以往出生性别比研究中的若干观点进行了学术评论,并讨论了个别经验统计分析中的方法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应用非线性分层模型将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1‰数据和1999年的地区级生育政策数据结合起来对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育龄妇女现有子女数量及性别和一些社会特征对出生性别比存在单独的影响,并且肯定了生育政策既存在对出生性别比的直接影响,也通过其与妇女以往生育结果以及其他社会特征之间的交互效应来影响出生性别比。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劳昕  沈体雁  
文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对中国流动人口在地级市层面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化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仍然是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城市是跨省人口流动的主要吸引中心,吸引核心区逐渐由珠三角向北移动;从两次普查间人口流动分布的变化趋势看,绝大部分地级市的人口流动规模和强度有所增加,人口流动规模的空间分布态势基本不变,人口流动强度的空间分布则渐趋分散;跨省与省内流动人口相比,其分布较为集中,且大部分地级市仍以省内流动为主;人口流动强度与人口流动规模相比,受城市等级影响较小,空间分布较均匀,西北边疆(主要是新疆地区)城市人口流动规模较小而流动强度较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云  
20 0 0年中国和美国进行了 2 0世纪最后一次人口普查。本文利用作者参与实际普查的经验 ,分析了两国人口普查基层调查的相同和不同点。两国政府都高度重视人口普查 ,有专门的机构负责选聘普查员 ,计划、组织和实施人口普查。但普查的组织、具体的实施、和人们对普查的态度却有所不同。例如 ,在填写普查问卷时 ,两国普查员使用不同的普查“底册” ,调查项数、方法有所不同 ,面对的普查人群也不一样。为今后的普查工作 ,两国可以、也应该相互借鉴各自的普查经验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凌  
近几年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呈上升趋势,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为了研究目前影响出生性别比的主要因素,本文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和1988年千分之二生育节育调查的资料,对我国出生性别比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凌,夏萍,刘小兰  
本文用199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北京市统计的出生性别比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指出,90年代以来,北京市统计的出生性别比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其中一孩性别比上升的缘故。在低生育率的环境下,选择性生育有可能是统计的出生性别比上升的主要原因。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创造男女平等的社会条件,是使出生性别比恢复正常的关键所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爽  
随着人口学研究日益深入,对于人口出生性别比做出较全面、系统的分析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有了客观可能性。 本文利用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二千多个县的汇总资料,着重对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分布特征、资料质量评价等有关问题做一比较分析。但由于出生性别比指标自身的统计特征和连续性的要求,以及我国人口出生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翠绒,易想和  
中国婴儿出生性别比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持续升高 ,人口道德面临严峻挑战。因此 ,从人口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的道德原因 ,阐释人口道德的生成机制 ,重建科学的现代的人口道德势在必行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为民,崔红艳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 ,2 0 0 0年 1 1月 1日零时 ,大陆 3 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人口为 1 2 65 83万人 ,漏报率为 1 81 %。意味着普查直接登记人口只有 1 2 43 3 7万人 ,比公布人数少 2 2 46万人。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普查直接登记的 1 2 43 3 7万人进行了评估 ,指出普查登记人口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报 ,漏报人口超过 2 0 0 0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为民,司徐钢  
20 0 0年人口普查是一次难度空前的普查。为了获得准确的资料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对普查方案做了改进 ,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从实施效果来看 ,证明这些改进是十分必要的。尽管如此 ,这次普查的漏登率却比 1 990年普查大幅度提高 ,达到了 1 .81 %。导致人口普查漏登率上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方案设计上的 ,也有组织实施、普查环境变化的影响。认真研究这些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对改进我国的人口统计是非常重要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侯海桂  
201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年龄段数据存在多处矛盾,如2010年10~14岁年龄段人数75532610人比2000年的0~4岁年龄段的人数68978374人还要多(考虑死亡因素,2010年10~14岁年龄段人数应比2000年的0~4岁年龄段的人数少)。这些矛盾告诉我们应该是2000年的人口统计数据是有水分的。文章试图通过前后两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联系,利用死亡剔除法来修正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罗华,鲍思顿  
虽然中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没有实现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他们的生育依然受到了限制。这种生育限制增加了有男嗣偏好的家庭采取人为手段控制新生儿性别的趋向。同时,少数民族之间的传统文化、生活习惯和经济发展程度也有所不同。这些因素使各个少数民族呈现出不同的生育状况,包括新生儿性别比的高低。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某些社会和经济因素对中国少数民族新生儿性别比的影响来证明社会经济对生育行为中男嗣偏好的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易成栋  
根据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中国城镇家庭住房来源与产权的省际差异。住房来源与产权选择省际差异不明显;基本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住房来源中商品房来源与产权选择中租赁商品房比重高。相关分析表明:地区市场化指数与市场型住房正相关,收入和产权关系不明显,国有经济比重与行政型住房正相关,城市化率与购商品房比正相关,价格和住房产权负相关。这说明了制度变迁和地区经济差异对住房选择的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凌华  王卓  
构建多民族和谐共存的良好格局需要从宏观上把握中国族际居住隔离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文章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民族人口资料,以334个地级市和4个直辖市的聚居隔离指数为研究对象,使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中国20002010年族际居住隔离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族际居住隔离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稳定,中西部交界高冷偏僻地区的族际居住隔离度较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族际居住隔离度较低;局部地区的族际居住空间格局发生变化,新疆北部、黑龙江北部、福建南部与广东北部沿海地区的族际居住隔离增强,长江三角洲和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潘泽瀚  陆燕秋  
文章通过对2000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区域模式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局部性变化。如人口迁出和迁入的分布都呈一定集中趋势,且迁入集中趋势尤为明显;人口迁出呈"多极化",迁入则更加集中化;一些重要的人口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迁出和迁入强度表现出强者恒强、强者更强的特征。人口迁入重心北移,长三角都市圈取代珠三角都市圈成为21世纪以来省际人口迁入的主要地区。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及其变化,主要是迁入地城镇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吸引作用明显增强所致,并与空间距离等恒定因素的影响相对弱化有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