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81)
- 2023(6353)
- 2022(5560)
- 2021(5453)
- 2020(4517)
- 2019(10728)
- 2018(10194)
- 2017(17998)
- 2016(10481)
- 2015(12110)
- 2014(11955)
- 2013(12173)
- 2012(11862)
- 2011(10802)
- 2010(11110)
- 2009(10581)
- 2008(10579)
- 2007(9453)
- 2006(8899)
- 2005(8711)
- 学科
- 济(39700)
- 经济(39635)
- 管理(26436)
- 业(24101)
- 企(18671)
- 企业(18671)
- 方法(15539)
- 中国(14578)
- 贸(13798)
- 贸易(13788)
- 数学(13611)
- 易(13554)
- 数学方法(13330)
- 财(13207)
- 农(12706)
- 制(11867)
- 出(11816)
- 学(10817)
- 教育(9367)
- 地方(8436)
- 口(8199)
- 出口(8191)
- 出口贸易(8191)
- 农业(8059)
- 业经(8038)
- 银(7968)
- 银行(7935)
- 行(7571)
- 度(7376)
- 制度(7364)
- 机构
- 大学(151672)
- 学院(145561)
- 研究(62298)
- 济(60454)
- 经济(58849)
- 中国(48771)
- 管理(48618)
- 理学(39464)
- 理学院(38893)
- 管理学(37887)
- 管理学院(37630)
- 科学(37099)
- 京(35262)
- 所(33460)
- 财(31569)
- 农(30775)
- 研究所(29575)
- 中心(28754)
- 江(26596)
- 农业(24089)
- 北京(23491)
- 财经(22973)
- 院(22812)
- 业大(22513)
- 省(22385)
- 范(21315)
- 师范(21032)
- 经(20760)
- 州(20546)
- 经济学(18747)
- 基金
- 项目(89355)
- 科学(68449)
- 研究(63776)
- 基金(63758)
- 家(57622)
- 国家(57116)
- 科学基金(46338)
- 社会(38733)
- 社会科(36534)
- 社会科学(36525)
- 省(33938)
- 基金项目(31494)
- 教育(30533)
- 自然(30341)
- 划(30256)
- 自然科(29603)
- 自然科学(29590)
- 自然科学基金(29053)
- 资助(28407)
- 编号(24867)
- 成果(22680)
- 重点(21424)
- 部(20315)
- 课题(19703)
- 发(19425)
- 科研(17793)
- 创(17536)
- 计划(17197)
- 教育部(16917)
- 大学(16769)
共检索到2635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广宇,原新
出生漏报或瞒报是普遍存在的人口现象 ,但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 90年代中国存在大规模和持续性出生漏报 ;相反 ,有理由认为各次全国人口调查中的低生育率是实际生育水平大大降低的反映 ;出生漏报水平可能被高估 ,以往对总和生育率的调整需要重新评估。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南,孙福滨
死亡漏报已有的多种估计方法均建立在单时期死亡报告数据上,由于无从对比,必须引入如稳定人口等工具建模,通过将死亡报告数与模型死亡数对比来对死亡漏报作出估计。这些方法假设较强、对年龄变化十分敏感。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给出了多时期死亡报告数据,为建立新的死亡漏报估计方法提供了条件。建立这类方法的一般思路,基于三个时期数据的死亡漏报估计方法,对中国四普死亡报告数据的应用结果进行分析。分析显示,这类方法假设较弱(分年龄死亡率在短时期内不变),估计较为直接(不需调查之外的其他数据)。此方法可进一步推广,给出分年龄的死亡漏报估计。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南,孙福滨
本文在“死亡漏报的一种新的估计方法”一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推广,用于计算分年龄组的死亡漏报估计。本文通过对四普死亡报告数据的计算,首次给出了四普死亡报告分三个半年的分年龄组死亡漏报估计值,数据显示婴幼儿组的死亡漏报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且距普查时点越远漏报程度越大。对影响死亡漏报因素的分析表明,几种漏报原因在时间、性别和年龄方向上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表明估计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金营
20 0 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称普查漏报率为 1 81 % ,据此推算漏报人口 2 2 91万人 ,然而 ,这些人口的性别、年龄等人口特征不祥 ,这给人们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带来非常大的不便。本研究就是在准确估计 1 990~ 2 0 0 0年分性别、年龄死亡概率的情况下 ,利用年龄移算方法对 1 990年和 2 0 0 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漏报率给予评估 ,并对漏报人口进行年龄、性别拆分 ,从而较为准确地估计得到 2 0 0 0年年中年龄性别人口 ,以为科研或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状况之用
关键词:
人口普查 漏报人口 年龄移算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成 米红
利用Bayesian分层回归模型估计中国1982年后历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死亡漏报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0岁死亡漏报率随时间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而1~4岁死亡漏报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全年龄、5~14岁和15~59岁、60~89岁和90岁及以上死亡漏报率随时间的变化基本近似且同样具有阶段性。受漏报原因和不同时期社会背景的影响,女性1~4岁的死亡漏报率不一定低于0岁的死亡漏报率。人口普查成人阶段各年龄死亡漏报率差别较大,而人口抽样调查则较为一致。2000年人口普查男性和2010年全人口90岁及以上死亡率偏低是由比较严重的死亡漏报造成。死亡漏报对预期寿命计算误差的影响因年龄而异,二者关系在婴幼儿中较弱,其余年龄死亡漏报和预期寿命误差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志刚
本文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样本用新方法对 1 990年代全国生育水平进行了估计 ,就计算结果讨论了 1 990年代生育水平迅速下降的特点。本文还比较了多个其他来源对该时期生育水平的不同估计 ,并对当前仍占主流的一些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 ,发表自己的见解及其理由。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苟延农
本文在对山东省各种人口出生统计数据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山东省教育统计数据,以及育龄妇女信息系统数据估算了山东省1990年代各年出生人数和生育水平,并推算了2000~2005年出生人数和生育水平。同时对1990年代低生育水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山东省1990年代已经处于超低生育水平,大部分年份低于政策生育水平。低于政策生育水平的主要原因是生育年龄的推迟。
关键词:
总和生育率 计划生育 WIS系统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陈卫
1990年代我国的生育水平究竟是多少,这一直是个谜。本文利用中国一直独立存在的严密而周全的教育统计数据,来估计2000年人口普查中的漏报,最终估计我国1990年代的生育水平。通过教育统计数据对人口普查数据进行调整,重构2000年普查0~9岁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并将2000年0~9岁人口转换为1991~2000年历年的出生人数,进而估算1990年代我国的生育水平。从推算和估计的结果看,我国1991年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之后进一步下降,低于更替水平。1990年代后期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7~1.8。
关键词:
教育数据 普查数据 总和生育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金营
文章在对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进行漏报评估的基础上,重新估计了1990~2000年间的妇女生育模式,进而对这一时期总和生育率进行重估。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水平自1994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72~1.76之间。
关键词:
人口普查 漏报人口 生育模式 总和生育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包文月
近些年来在不少地方虚报、瞒报、漏报人口出生的现象时有发生,成为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一大难点问题。尽管有些地方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瞒报、漏报现象并没有根除。1992年4至5月份金华县组成了80余人参加的调查组,对全县52个乡镇自1988年1月1日至1991年12月31日出生的30731人进行了为期12天的全面清查。本文就调查中取得的数据对漏报的原因作一分析,并就如何避免漏报现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翟振武
当1990年代各种人口调查"过低的"生育水平难以置信时,其"过高的"出生性别比数据却被广泛接受。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2000年人口普查出生数据漏报的性别差异的分析,利用教育统计数据,重新估计2000年及90年代的出生性别比。结果表明我国实际的出生性别比并不像2000年普查数据反映的那样严重偏高。我国实际的出生性别比和低年龄组性别比要比普查反映的水平低5~9个百分点。1990年代在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部分中,女婴漏报的作用高达50%以上。本文还根据2000年普查千分之一抽样数据,考察了出生性别比的社会经济差异。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普查数据 教育数据 出生漏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汉东 李流
文章根据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据,通过模型模拟的方法对中国2000~2010年的平均生育水平进行了估算。结果发现,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中,普查的人口总数和历年的总和生育率存在明显的自相矛盾;如果2010年第六次普查的人口总数是真实的,则历年公布的总和生育率明显偏低。在考虑2000年五普人口总数存在低估的情况下,文章估计2000年以来的平均总和生育率为1.57左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志刚
本文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样本计算了 1 990年代各年份的分性别平均初婚年龄 ,这一结果再次表明这一时期中初婚年龄有显著提高。本文还根据以往历次调查的各年份年龄别生育率按队列计算了累计生育率 ,结果发现 2 0 0 0年时各队列的累计生育率水平高于五普数据中各队列的平均活产子女数。本文还就队列累计生育率计算结果详细分析了 1 990年代终身生育水平的趋势。这些分析从一个新的角度说明 ,1 990年代各队列的终身生育水平也在发生显著的下降 ,正在接近现行生育政策所要求的水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马忠东 王建平
家庭生育理论和研究集中于生育数量而忽略了子女性别组合。1990年代以来随着超声波技术在产前检查中的普遍应用,性别鉴定和选择生育在男孩偏好社会迅速扩展,并成为家庭实现子女目标组合的重要方式。本文根据全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新信息,通过子女匹配寻母的方法重建整个1990年代生育史,并据此推算每年生育水平和子女排序比例。发现育龄妇女二三胎次生育水平在90年代初大幅下滑。农村地区,特别在华中南地区,二胎女孩生育率明显低于二胎男孩生育率且男女差持续扩大,反映二胎生育选择性强,造成女孩乃至整体生育水平下降。三胎生育率也持续下降到最低点。中部农村同岁妇女(32~33岁)的子女性别序列比例图显示90年代独子比例增到18%,独女及双女比例一直很低,在5%~7%之间。两孩含子三组合(子|女,子|子,和女|子)总比例增到53%成为主流。"女|子"比例由17%增至23%而成为第一组合。多胎比例则由1/3减半至16%。所有变化反映了在性别识别技术及一胎半政策下,一女后选择生男以达到理想子女组合,减少了多胎,却酿成了社会男女孩比例严重失衡。调整生育政策,奖励双女户并杜绝多胎,适当放宽子后二胎,可望在保持较低生育水平下,逐步恢复性别平衡。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强永昌
作者就构建出口市场的内容、结构、特征、意义及其必要性、可能性作了介绍.特别对构建和实施九十年代出口市场战略的原则、目标和具体措施进行了分析说明,同时还就出口市场多元化问题,提出了看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