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44)
- 2023(6927)
- 2022(5811)
- 2021(5084)
- 2020(4034)
- 2019(9183)
- 2018(8982)
- 2017(16561)
- 2016(9150)
- 2015(10236)
- 2014(10147)
- 2013(10223)
- 2012(10159)
- 2011(9561)
- 2010(9689)
- 2009(8877)
- 2008(8691)
- 2007(7968)
- 2006(7483)
- 2005(7182)
- 学科
- 济(44457)
- 经济(44413)
- 业(21784)
- 管理(21337)
- 地方(17181)
- 中国(16401)
- 企(15289)
- 企业(15289)
- 农(13364)
- 业经(11105)
- 学(10832)
- 方法(10810)
- 地方经济(9903)
- 发(9631)
- 农业(9446)
- 数学(8836)
- 融(8836)
- 金融(8836)
- 数学方法(8726)
- 银(8487)
- 银行(8448)
- 行(8341)
- 制(7746)
- 贸(7700)
- 贸易(7689)
- 环境(7471)
- 易(7341)
- 财(7154)
- 发展(7003)
- 展(6979)
- 机构
- 学院(134953)
- 大学(133664)
- 研究(59118)
- 济(54673)
- 经济(53383)
- 中国(44307)
- 管理(43940)
- 科学(38279)
- 理学(35906)
- 理学院(35358)
- 管理学(34616)
- 管理学院(34389)
- 所(32654)
- 京(31137)
- 农(30714)
- 研究所(29564)
- 中心(25542)
- 财(24411)
- 农业(24323)
- 江(23564)
- 院(21747)
- 业大(21696)
- 省(20809)
- 北京(20628)
- 范(20226)
- 师范(19869)
- 州(18818)
- 科学院(18128)
- 财经(17971)
- 技术(17151)
- 基金
- 项目(85060)
- 科学(65193)
- 研究(60442)
- 基金(58274)
- 家(53285)
- 国家(52772)
- 科学基金(42537)
- 社会(36493)
- 省(35091)
- 社会科(34463)
- 社会科学(34456)
- 划(30382)
- 基金项目(29599)
- 自然(27550)
- 自然科(26834)
- 自然科学(26824)
- 教育(26739)
- 自然科学基金(26327)
- 发(25994)
- 资助(24653)
- 编号(23843)
- 重点(20606)
- 发展(20355)
- 成果(20210)
- 展(19965)
- 课题(18984)
- 部(17780)
- 创(17683)
- 计划(17371)
- 创新(16626)
共检索到2318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严利平 王林
从1993年度起,每年的秋季,上海海洋渔业发展公司(以下简称为上海公司)都要在对马海区组织阶段性及规模性的太平洋褶柔鱼(以下简称为鱿鱼)生产,兼捕鲐鱼、带鱼。生产表明,与同期东海杂鱼渔场生产相比,对马鱿鱼渔场具有一定规模生产的可行性,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扭转了往年秋季捕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方舟 陈新军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是典型的温带大洋性头足类,主要由秋生群体和冬生群体组成。目前该物种的主要栖息地分布于日本海及太平洋沿岸海域,而我国黄海和东海外海为该物种的主要产卵场,调查发现此海域的太平洋褶柔鱼资源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潜在的重要种类之一。为了后续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该物种,整理了前人对太平洋褶柔鱼多方面的研究,从基础生物学、渔业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和资源评估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结果认为,目前太平洋褶柔鱼主要捕获海域仍然集中在日本和韩国沿岸,产量在80年代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唐峰华 史赟荣 朱金鑫 吴祖立 伍玉梅 崔雪森
根据2010—2013年11—12月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渔获生产数据,并结合遥感获取的海洋环境数据,利用渔获量重心法、地统计插值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太平洋褶柔鱼的资源丰度与渔获量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海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渔场重心每年稍有差异,经度重心集中在132°20′E附近;纬度重心集中在36°30′N和37°30′N两个位置附近。GAM模型显示,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渔场的最适海表温度为16~18℃;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37~0.45 mg/m3。海洋环境与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PUE)的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程家骅 黄洪亮
采用棋盘式定点大面调查和中心渔场专项调查2种方式,于2001年5~8月对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bartrami)渔场进行了渔业资源与渔场环境特征调查。调查范围为北太平洋152°00′E~171°00′W、39°00′N~43°00′N海域,渔场环境特征要素主要为各站点的温度、盐度、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叶绿素a含量。调查海域的柔鱼资源密度采用渔场海域每个经纬度的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表示。结果显示,北太平洋柔鱼中心渔场中部与西经渔场表温为18℃左右,100m水温为9℃左右;西部渔场表温为16~20℃,100m水温为7~8℃;在有温跃层海域的跃层面下易形成高产渔场。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的...
关键词:
北太平洋 柔鱼 渔场 环境特征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陆化杰 孙天姿 刘凯 欧玉哲 赵懋林
微塑料作为新型海洋环境污染物,具有化学性质稳定、难以降解的特点,可在海洋环境中长期积累,并在海洋生物体内沉积,最终可能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威胁。为研究太平洋褶柔鱼胃组织中微塑料摄取特性及其与个体大小(胴长和体重)、胃重和摄食等级的关系。本研究根据2018年1—3月中国生产调查船于中国东海海域采集的30尾太平洋褶柔鱼样本,利用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对其胃组织中微塑料的积聚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0尾测定样本中,有16尾的胃组织中发现18个微塑料。微塑料丰度为0~3个/尾,平均丰度0.6个/尾;长度为0.332~4.337 mm,平均长度1.252 mm,其中72%的微塑料小于1.000 mm。微塑料颜色主要为黑(38.9%)、白(33.3%)、蓝(22.2%)和灰(5.6%),材质主要由棉(44.5%)、聚酯纤维(33.3%)和人造丝(22.3%)组成。相关性分析表明,太平洋褶柔鱼胃组织微塑料的含量与胃重、摄食等级无显著相关性,但与胴长、体重和日龄呈显著正相关,并随着胴长、体重和日龄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太平洋褶柔鱼胃组织中微塑料的沉积随个体的生长而逐渐增多,这说明其对微塑料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本研究为探讨我国东海头足类微塑料摄取特点及东海微塑料污染特性提供参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裴一凡 陈新军 桜井泰憲
鱿鱼类是摄食极为凶猛的海洋动物。实验条件下对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摄食行为进行观察与描述,实验分3种不同的太平洋褶柔鱼群体大小(3尾,7~12尾,以及44尾)在循环水水槽中进行,实验用太平洋褶柔鱼平均胴长为20 cm。用高感录像机对太平洋褶柔鱼摄食过程进行记录,同时观察太平洋褶柔鱼对饵料鱼的攻击行为。观察认为,发现、进攻目标饵料鱼阶段的角度范围分别为广分布和窄分布,大多数对饵料鱼的进攻阶段开始于二者相对距离为1到6个胴长间。太平洋褶柔鱼在攻击阶段时其体色表现出暗色模式。在个体多的太平洋褶柔鱼群体中,太平洋褶柔鱼追逐较大的饵料鱼,且有观察到几尾太平洋褶柔鱼共同分...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韫沛 余为 陈新军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经济头足类,也是我国远洋渔业重要的捕捞对象。根据2004—2015年8—10月份西北太平洋150°E~165°E 、39°N~45°N海域的柔鱼捕捞数据,分析了柔鱼渔场重心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评估了异常气候事件对柔鱼渔场表温(SST)及渔场重心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8—10月份柔鱼渔场适宜SST范围是13~22℃,且随着月份的增加而减小;渔场重心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显著,且季节性变化与柔鱼的洄游路线一致;各月份渔场重心的聚类结果均分为3类,分别对应正常气候条件、拉尼娜事件和厄尔尼诺事件;异常气候事件通过调控柔鱼渔场的适宜温度范围,驱动渔场重心沿东北-西南方向移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渔场SST降低,渔场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正常气候和拉尼娜条件下,渔场SST升高,渔场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范江涛 陈新军 曹杰 田思泉 钱卫国 刘必林
柔鱼是北太平洋海域的重要经济头足类,黑潮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柔鱼渔场形成及其空间分布。利用1998-2007年黑潮分布类型,结合同期8-10月我国鱿钓渔船生产数据,分析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变化与黑潮分布的关系。在25°~40°N、125°~150°E海域内,以空间分布率经纬度5°×5°为一个空间单元,共分A(140°~145°E、35°~40°N)、B(145°~150°E、35°~40°N)、C(135°~140°E、30°~35°N)、D(140°~145°E、30°~35°N)和E(145°~150°E、30°~35°N)5个区,将黑潮分布类型分为大弯曲型、小弯曲型和平直型3种。利用渔场重心的纬...
关键词:
柔鱼 黑潮 北太平洋 渔场变化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沈新强 樊伟 崔雪森
根据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水温和多年来我国在西北太平洋的柔鱼生产统计资料 ,探讨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与水温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5 0°E以西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1°N、14 6°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在 10~ 19℃之间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为 13~ 18℃ ;15 0~ 16 0°E之间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2°0 0′N、15 5°0 0′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为 14~ 2 1℃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约为 15~ 2 0℃。温度场特征分析显示 ,柔鱼中心渔场分布与冷水锋面、冷暖水切变锋面和暖水舌锋的变动密切相关。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新军 许柳雄 田思泉
利用相关系数和灰色关联评价方法对1995-2001年北太平洋各海域鱿钓产量及其作业渔场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主要作业渔场分布在145°E~148°E、153°E~161°E海域,其产量约占各年总渔获量的70%~85%。从作业纬度来看,1999年以前主要产量集中在40°N~43°N海域,而2000和2001年则分布在39°N~41°N和43°N~45°N海域。相关系数分析表明,2000和2001年作业渔场和各海域产量比重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160°E以西和170°E以东海域,而在1999年以前未发生较大变化。灰色关联评价表明,1998年北太平洋柔鱼资源状况为最好,而2000、2001和1...
关键词:
北太平洋 柔鱼资源 作业渔场 时空分析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徐洁 陈新军 杨铭霞
根据1998-2004年6-11月份我国鱿钓生产数据(月份、作业船数、经纬度和日产量)以及对应的海洋环境因子数据,即5 m水层的海水温度、46 m水层的海水温度、112 m水层的海水温度、317 m水层的海水温度、叶绿素a含量以及海平面高度距平值等,以经标准化后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作为中心渔场指标,采用多种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对北太平洋柔鱼渔场进行了分析与比较。通过对13种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的比较,以及实际CPUE的验证,以拟合残差最小的预报模型作为最优预报模型,认为结构为9-7-1的BP神经网络模型相对误差仅为0.008 570,可作为北太平洋柔鱼渔场的预报模型。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峰 陈新军 刘必林 钱卫国 田思泉
根据2003-2007年8-10月西北太平洋海域不同水层的温度和我国鱿钓船的生产资料,对柔鱼作业渔场分布及其与不同水层(5m、50m、100m、200m)的温度、水温垂直结构(100-200m水温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10月柔鱼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151°~156°E、41°~44°N海域,各月柔鱼中心渔场形成的水温垂直结构有所差异。8月中心渔场各水层(5m、50m、100m、200m)的水温及100~200m水温垂直梯度的适宜范围分别为17~21℃、9~12℃、3~9℃、2~7℃和0~0.03℃/m,9月分别为15~18℃、8~11℃、3~6℃、2~5℃和0~0.02℃/m,10月分别为...
关键词:
柔鱼 水温垂直结构 北太平洋 渔场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新军 李建华 刘必林 李纲 钱卫国
根据我国鱿钓船多年在秘鲁、智利和哥斯达黎加外海生产调查所采集的茎柔鱼样本,对3个不同作业海区茎柔鱼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秘鲁、智利和哥斯达黎加外海茎柔鱼胴长范围分别为209~1 149 mm、166~837 mm和204~429 mm,优势胴长分别为250~400 mm、300~450 mm和250~350 mm,对应的渔获物中雌雄性比平均值分别为3.87∶1、2.50∶1、3.75∶1。根据胴长组成以及性成熟,认为秘鲁外海存在大型、中型和小型3个群体,智利外海以中型群体为主体并存在少量的大型群体,哥斯达黎加外海以小型群体为主体并存在少量的中型群体。秘鲁和智利外海茎柔鱼体重与胴...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兆礼 崔雪森 黄洪亮
根据2001年6-7月在北太平洋152°E~171°W、39°~42°N水域生态环境和资源综合调查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均值为92.12mg·m-3(0.81~1035.68mg·m-3),其中中部(160°~180°E、39°~42°N)及西经水域(170°~178°W、40°~41°N)为113.51mg·m-3,西部水域(152°~157°E、41°~43°N)为22.89mg·m-3;桡足类丰度居首(42.11%),其次为海樽类(30.91%);伪细真哲水蚤(Eucalanuspseudattenuatus)、太平洋哲水蚤(Calanuspacifica)和软拟海...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解明阳 陈新军 汪金涛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为温带大洋性头足类,其资源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潜在的重要经济种类之一。科学预测太平洋褶柔鱼资源丰度对其开发利用及保护有重要作用。利用2003-2015年太平洋褶柔鱼生产统计数据和其产卵场的环境、气候因子,包括太平洋年代际震荡指数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 index)、厄尔尼诺指数Nino3. 4距平、黑潮强弱指数KCA(Kuroshio current average)、平均海表面温度SST(average sea surface temperture)、平均叶绿素浓度Chl a(average Chlorophyll aconcentration),使用灰色关联分析和灰色预测建立GM(1,N)模型的方法分析产卵期内(1-3月)太平洋褶柔鱼冬春生群体资源丰度(CPUE)的产卵场环境指标和气候指标,并建立太平洋褶柔鱼冬春生群资源丰度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包含所有因子的模型A-1拟合的资源丰度与实际资源丰度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5. 61%,精度最高的模型为不含KCA和SST的模型C-8,相对误差为15. 07%,可预测太平洋褶柔鱼冬春生群资源丰度变化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