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61)
2023(6819)
2022(5988)
2021(5443)
2020(4906)
2019(11924)
2018(11735)
2017(22907)
2016(12433)
2015(14051)
2014(14350)
2013(14496)
2012(13667)
2011(12434)
2010(12809)
2009(12074)
2008(12371)
2007(11413)
2006(9889)
2005(9016)
作者
(36896)
(31177)
(31033)
(29805)
(19710)
(14997)
(14252)
(12250)
(11594)
(11120)
(10507)
(10306)
(9866)
(9838)
(9802)
(9710)
(9652)
(9126)
(9014)
(9007)
(7723)
(7708)
(7700)
(7152)
(7124)
(7010)
(6845)
(6823)
(6314)
(6155)
学科
(57937)
经济(57881)
(34490)
管理(33943)
方法(28363)
(27423)
企业(27423)
数学(24448)
数学方法(24185)
(15597)
(15106)
中国(14945)
(13165)
业经(10822)
农业(10685)
(10600)
贸易(10598)
地方(10358)
(10241)
理论(10151)
(9666)
财务(9642)
财务管理(9620)
(9553)
企业财务(9169)
(8821)
(7844)
银行(7822)
(7740)
金融(7738)
机构
大学(189771)
学院(186227)
(79463)
经济(77818)
管理(70290)
研究(63261)
理学(60620)
理学院(59910)
管理学(58755)
管理学院(58389)
中国(47649)
(40170)
科学(38592)
(36811)
(32856)
(32346)
研究所(29779)
财经(29459)
中心(28758)
(28373)
业大(27647)
(26674)
农业(25594)
北京(25553)
经济学(25460)
(25223)
师范(25000)
经济学院(23020)
(22451)
(22129)
基金
项目(118468)
科学(92584)
研究(86143)
基金(85913)
(74509)
国家(73903)
科学基金(62572)
社会(54403)
社会科(51462)
社会科学(51443)
(45591)
基金项目(45133)
教育(40625)
自然(39961)
自然科(39032)
自然科学(39015)
(38818)
自然科学基金(38325)
资助(35971)
编号(35602)
成果(30028)
(27113)
重点(27034)
(25358)
课题(24312)
(23982)
教育部(23290)
科研(23089)
大学(22792)
创新(22410)
期刊
(86640)
经济(86640)
研究(54748)
中国(36888)
学报(30188)
(30107)
(28852)
科学(26971)
管理(24277)
大学(22694)
学学(21142)
教育(20309)
农业(18951)
技术(16169)
财经(15223)
(15033)
金融(15033)
经济研究(14168)
(13108)
业经(13047)
问题(11924)
(10778)
技术经济(10083)
(10031)
统计(9694)
(9563)
理论(9125)
图书(8907)
商业(8872)
(8480)
共检索到2769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于建国  
一、不受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人口规律 1798年,马尔萨斯匿名发表了《人口论》。《人口论》是其过剩人口学说的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他继承了斯密有关人口受生活资料制约的论点,并把葛德文的两性间的情欲作为人口学说的出发点。马尔萨斯的过剩人口学说包括以下一些内容:第一、人口过剩就是生活资料短缺。一国人口是否过剩乃取决于该国粮食供应能否跟得上人口增长引起的粮食需求;第二,人口过剩是周期性的。在马尔萨斯看来,人口是随着生活资料的增加而增加的。农业自然肥力的每一次增进,食物生产方式的每一次改良,都会引起新的一轮人口增长,并且很快就会赶上农产品的增加;第二,在生活资料生产没有突然增进的情况下,人口过剩...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宗正 ,李竞能  
近年来结合我国人口问题,人口学界对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进行了讨论。一些同志虽然认为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是反动的,但又认为其中具有“科学成分”和“站得住脚的东西”,并引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论述来证明这一点。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暂且不谈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本身的问题,先来看看在人口问题讨论会上和国内一些重要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中,一些同志引用来证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具有“科学成分”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论述,其原意究竟是怎样,上述论断是否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的原意。为了准确地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论述的原意,避免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我们不得不较长地摘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某些论述的原文。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杨继军  马野青  
本文基于1996—2009年中国省际数据,利用动态GMM方法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消费和出口的扩张显著地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对劳动力转移存在交叉效应,随着第二产业人均资本存量的上升和产值比重的居高不下,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呈下行之势;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分割显著阻滞了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存在U形关系,但并不显著;滞后期因变量的系数为正,反映了劳动力对长期依赖于农业具有粘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莎莉  丁福云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然而 ,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其成因不同 ,转移模式也就不同。因此 ,探究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历史成因 ,对于选择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平华  
本文分析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管理,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培训,改善务工环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新利  陈敏  
按照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基本特征,将民营部门出口贸易嵌入拉尼斯—费模型,运用2007年截面数据进行交互项检验表明,2007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新的特征,民营部门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不仅取决于民营部门的资本积累、创新强度和创新的劳动力使用偏向,而且劳动力的失业保障基金支出也对劳动力转移起决定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方明  
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夏英  
发展经济学的“剩余劳动力理论”或“二元结构模型”作为国家工业化基本规律的一般概括,对于象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工业化实践,由于其劳动力转移条件的基本假设缺乏现实合理性,所揭示的传统工业化模式面临着实践上的难题:即“城市──—工业化”模式不能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工业化道路问题。以乡镇企业为主要载体、人口内部迁移为主要特征的“乡村──—工业化”模式,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新的道路。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黄海燕  黄丽华  金莲  
息烽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县,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导致土地人口承载力低下,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较非喀斯特地区更为严重,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关系到息烽县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经济发展。息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维权意识弱以及社会歧视与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状况将制约其进一步转移。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并为回流劳动力创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后平  
本文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然而,目前我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十分沉重。要解决这一问题,既面临复杂的人口与就业环境,又存在理论困惑,还有现实制度障碍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洪  张玉肖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资源特征、地域特征、季节性特征和就业结构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城市化水平低导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矛盾,农村人口持续增长与农村资源持续减少的矛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银珍,周函  
一、宜昌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一)现状调查 根据宜昌市统计局对全市10个县市区(宜昌市城区、夷陵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县、五峰县)进行的农村劳动力情况调查,到2001年底,宜昌市总人口397.51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林振东  黄汝群  李海洋  潘伟彬  俞建雄  
文章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培训的可能性及教育培训的失衡的原因,提出了教育培训的模式思路及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