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87)
- 2023(3235)
- 2022(2693)
- 2021(2556)
- 2020(1979)
- 2019(4524)
- 2018(4460)
- 2017(8796)
- 2016(4560)
- 2015(5144)
- 2014(5189)
- 2013(5082)
- 2012(4711)
- 2011(4403)
- 2010(4443)
- 2009(4198)
- 2008(4417)
- 2007(4021)
- 2006(3704)
- 2005(3188)
- 学科
- 济(20153)
- 经济(20008)
- 管理(13432)
- 业(13405)
- 企(11971)
- 企业(11971)
- 农(10037)
- 方法(9839)
- 理论(7740)
- 业经(6621)
- 学(6391)
- 和(5943)
- 财(5793)
- 贸(5629)
- 贸易(5628)
- 数学(5613)
- 数学方法(5542)
- 易(5505)
- 中国(5287)
- 产品(4922)
- 经济理论(4301)
- 教育(4213)
- 市场(4186)
- 社会(3983)
- 企业经济(3916)
- 农业(3886)
- 制(3720)
- 农产(3587)
- 农产品(3587)
- 价格(3393)
- 机构
- 大学(72089)
- 学院(71421)
- 济(30264)
- 经济(29689)
- 管理(27243)
- 理学(23757)
- 理学院(23511)
- 管理学(23149)
- 管理学院(23022)
- 研究(22958)
- 中国(17077)
- 京(14827)
- 财(14751)
- 科学(13706)
- 农(12128)
- 财经(11651)
- 所(11395)
- 经(10471)
- 江(10358)
- 研究所(10235)
- 中心(10088)
- 业大(9994)
- 范(9911)
- 师范(9826)
- 经济学(9643)
- 农业(9626)
- 北京(9271)
- 财经大学(8579)
- 经济学院(8409)
- 州(8080)
- 基金
- 项目(44736)
- 科学(35709)
- 研究(33696)
- 基金(33367)
- 家(28416)
- 国家(28133)
- 科学基金(24367)
- 社会(23844)
- 社会科(21192)
- 社会科学(21182)
- 省(17083)
- 基金项目(17060)
- 教育(15860)
- 自然(14912)
- 自然科(14595)
- 自然科学(14592)
- 自然科学基金(14370)
- 划(14112)
- 编号(13924)
- 资助(13295)
- 成果(11928)
- 部(10394)
- 重点(9896)
- 课题(9334)
- 教育部(9203)
- 国家社会(9180)
- 创(9137)
- 性(8929)
- 人文(8830)
- 发(8812)
共检索到1071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宁学平 刘尚希
作者认为,马克思社会总产品分配理论是对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的宏观分配活动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其内核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和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但宏观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必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是不同的.作者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社会扣除的主体、社会扣除的形式、社会扣除的依据、社会扣除的对象、社会扣除的环节与顺序、社会扣除的量度等方面,对我国宏观分配状况进行初步的理论分析,并对分配改革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闫庆民 唐路元
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过去 ,许多人对马克思的这一理论的理解较为片面。事实上 ,马克思的三卷《资本论》都涉及对再生产理论的分析 ,分别研究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本质、形式以及总过程 ,它们从抽象到具体、从逻辑到历史 ,构成完整的资本主义再生产研究的体系
关键词:
再生产 资本主义 形式 本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建宁
文章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构想的未来社会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但是他们所描述的社会主义与市场关系的继续存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相适应的。由于惯性运动的影响,市场经济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开始时期还将继续存在。文章指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革命取得成功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有赖于市场经济的力量。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则可以极大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廖进球
作者认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再认识资本范畴,应把握三个层面:一是概念范畴,能否为我所用;二是运行规律,有哪些基本习性;三是内在功能,即资本具有哪些进步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志远
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劳动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劳动的一部分。我们只有搞清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这个范畴的内涵,才能进一步理解创造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我们知道,剩余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三点:价值是由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创造的,物不创造价值;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的数倍。依据马克思的解释,创造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耗费是指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的生产耗费。基于这一质的规定性,可以对劳动概念进行拓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巧玲 杨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众多的社会问题,这就彰显出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可大体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1)从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视角阐述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本质特征;(2)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分工与私有制对人的本质的"异化";(3)通过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分析,阐述实现人的本质"复归"、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的发展 异化 复归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马艳 吴莲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保证既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将碳排放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低碳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文章在马克思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理论模型中引入低碳技术要素,建立了包含低碳技术的新的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理论模型。文章通过这个模型论证了低碳技术对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及作用机制,具体分析了低碳技术研发的推动作用、低碳技术扩散的实现和强化机制以及与国际合作的资源配置效应等。文章利用OECD 9个国家的数据进一步验证了低碳技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
关键词:
社会总产品 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 作用机制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成进
基于当代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转换的分析方法 ,对建立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时间理论进行再认识、再发展,从生产方式矛盾转换的视角论述时间分配、使用的四个阶段及不同特征:第一阶段为资本主义工业化之前的自然经济阶段,生产方式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们顺应天时,按照季节变换进行生产活动,被动地接受自然时间的安排;第二阶段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生产方式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们的时间多用于生产物质产品和恢复体力;第三阶段为当代社会,尽管人们拥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崔向阳
按照建设而不是批判的思路对《资本论》中的流通理论进行新的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中流通现象的研究,论证了在流通的作用、形式、内容、时间、费用、目的等方面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这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资本论 流通理论 市场经济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志远
人们囿于马克思的部分论断,把剩余价值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范畴,这是不准确的。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剩余劳动主要以价值的形式存在,表现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范畴一般。剩余劳动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劳动的一部分,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表现为剩余价值,我们应鼓励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剩余价值。
关键词:
商品经济 范畴 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
[期刊] 改革
[作者]
邱国栋
本文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 ,肯定了在现代的企业过程中仍然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理论观点 ;重新解释了资本的回报和剥削问题 ;以整体产品概念说明产品凝结的人类劳动包括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 ,或重复性劳动与创新性劳动在内的组合劳动 ;智力资本所有者提供的创新性劳动是当代典型的复杂劳动 ;企业的净剩余应该是经营者所得的剩余。
关键词:
产业资本 智力资本 剩余分配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朱丹
通过对马克思货币金融理论的再认识,分析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内在规律。资本主义高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以货币信用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应该充分把握马克思货币金融理论的本质,积极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资本市场建设。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卢新波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德刚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两个伟大发现之外,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大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地位要有新认识,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要有新理解,对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举措要有新思考。这既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需要。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以人为本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白永秀 刘盼
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创新的结果,是包含高科技含量的生产力范畴,它使社会生产力基础产生变化。智能化因素渗透在生产力各要素中并带来人机关系的变化,使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呈现出新的特点。人的劳动表现为智力劳动力提供的富有创造性的智能劳动,劳动资料因基于大数据的应用而具有智能化、系统化、无形化的特征,劳动对象更具可开发性、可拓展性、可培育性。智能化机器体系加剧"机器排挤人"的同时产生了"人-机"的重新分工,并使人机融合趋势加强。人的智能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并呈现出新特点,智能劳动发挥了价值创造的集合效应,产出的是劳动密度大、能量强的知识型产品,且突出了"人-机"融合增值的价值部分。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人工智能 智能劳动 人机融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