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99)
2023(7383)
2022(5941)
2021(5415)
2020(4847)
2019(10649)
2018(10664)
2017(20963)
2016(11420)
2015(12831)
2014(12808)
2013(12785)
2012(11769)
2011(10103)
2010(10813)
2009(10825)
2008(11186)
2007(10438)
2006(9609)
2005(9452)
作者
(32137)
(26639)
(26600)
(25251)
(17231)
(12598)
(12040)
(10125)
(9975)
(9927)
(9077)
(9063)
(8923)
(8334)
(8289)
(8134)
(7974)
(7815)
(7646)
(7608)
(6789)
(6613)
(6521)
(6324)
(6278)
(6096)
(5989)
(5759)
(5348)
(5248)
学科
(73072)
(69499)
企业(69499)
管理(54786)
(53445)
经济(53352)
业经(25202)
(23284)
(21060)
方法(20738)
(18573)
财务(18551)
财务管理(18531)
企业财务(17506)
农业(15693)
技术(15294)
(15134)
(13267)
数学(13252)
数学方法(13073)
中国(12199)
企业经济(12129)
(12037)
(11304)
理论(11253)
(11178)
经营(11084)
技术管理(10258)
体制(10028)
(8917)
机构
学院(170219)
大学(163194)
(75551)
经济(74104)
管理(72767)
理学(60493)
理学院(60030)
管理学(59472)
管理学院(59150)
研究(48836)
中国(46605)
(39916)
(34235)
(30244)
财经(30121)
(27378)
(26960)
科学(25357)
中心(24794)
(24118)
(23858)
北京(21987)
财经大学(21663)
经济学(21602)
商学(21494)
商学院(21322)
业大(21026)
农业(20800)
研究所(20541)
经济管理(20005)
基金
项目(96229)
科学(78206)
研究(75993)
基金(70515)
(58117)
国家(57443)
科学基金(52247)
社会(49847)
社会科(47252)
社会科学(47239)
(39418)
基金项目(36661)
教育(34084)
自然(32135)
自然科(31462)
自然科学(31456)
编号(31266)
自然科学基金(30965)
(30483)
资助(28790)
(27909)
成果(25446)
(23738)
(21439)
(21395)
课题(21101)
创新(21093)
(20848)
重点(20820)
(20595)
期刊
(96793)
经济(96793)
研究(56251)
(36820)
中国(35213)
管理(33858)
(27487)
(25758)
金融(25758)
业经(18957)
科学(18824)
农业(17729)
技术(17570)
学报(16510)
财经(16049)
教育(15965)
大学(14134)
(13889)
经济研究(13680)
学学(13210)
问题(12555)
财会(11810)
技术经济(11712)
(11309)
会计(10082)
现代(9790)
(9744)
世界(9212)
经济管理(9044)
商业(8982)
共检索到2819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宏伟  刘士谦  卓鹏  刘新春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士谦  卓鹏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王晓冬  陈馨远  
近年来国有企业高价收购非国有企业股权的案例屡见不鲜,由于当前不完善的法律法规环境、缺少监管的评估过程和不规范决策隐含的利益输送风险,收购过程中往往以不评估或不实评估为手段进行高价收购,收购效益并未得到明显体现,反而引发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而在国企收购海外资产的过程中,高价收购导致境外资产流失的风险更是日益显现。一些经济专家因此建议禁止国有企业收购非国有资产。笔者认为,从推进国企改革和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角度,国企收购非国有资产不应被禁止,但是控制并购风险必须通过完善对收购行为的法律制度约束、严格评估机制、加强全过程监管等手段阻隔利益输送空间,防范和控制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卜毅然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国有企业的地位问题进行了思考。第一 ,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能否动摇 ,它是否影响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二 ,应该从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合理定位国有企业的地位。第三 ,决定社会性质的最根本条件是政权 ,而不是国有企业的地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永泽  
本文要研究纯国有企业中是否存在非国有产权问题。一般认为,纯国有企业的资本金完全是由国家投入的,所有制单一,在企业改制进行产权界定时,似乎不存在产权争议,不存在非国有产权,应该将该企业的净资产全部界定为国有产权。笔者认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会存在非国有产权:1国有企业的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属于非职务发明的,这部分知识产权属于个人产权;2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组时,设置的科技股、管理股和创业股,在产权界定时,应界定为个人股;3无全民单位担保而借入资金创办的全民制有制企业,其收益积累的净资产应界定为集体所有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  
随着广东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呈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格局,非国有经济在广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广东省非国有企业贷款情况的调查,提出了加大金融机构对非国有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路。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余静文  
根据现有理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信贷约束的差异是理解中国经济失衡的关键,本文利用近年来公司金融文献中提出的现金-现金流敏感度的分析方法,以中国A股上市企业1990-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了中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存在着的信贷约束差异。其基本计量模型回归结果表明,非国有企业的信贷约束更强,而国有企业则不存在信贷约束。随后,采取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非国有企业受到了信贷约束,而国有企业则没有受到信贷约束这一结论具有稳健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彩红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体制缺陷、自身局限性、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和融资渠道单一等方面的影响,融资困难、筹资渠道不畅一直是非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瓶颈"。在新世纪,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解决非国有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困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臧跃茹  
一、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强势需政府调整政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私营企业从无到有,整个非国有企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节节上升,日益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中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增长主要靠的不是国有企业,而是非国有企业。据统计,在近1...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黄金树  刘楚俊  王凤生  
本文通过中央计划者、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存在非国有企业进入竞争的情况下 ,探讨中国国有企业产出的决定问题。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得到下几个重要的结论 :计划产量及计划价格随着非国有企业的进入而减少 ,但国有企业的计划外产量却未必跟着减少 ;市场产量随着非国有企业的进入而增加 ;中央计划者寻租的能力将随着非国有企业的持续进入而慢慢消失。上述结果说明非国有企业的进入 ,将促使市场经济的发展 ,导致中央计划者对于经济控制与市场垄断能力的削弱 ;不过 ,国有企业对于市场的垄断力 ,却未必会跟着减弱。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小玄  
中国的产权结构具有十分复杂的特点。它实际上是在纯粹的中央集权计划的公有制和纯粹的分散化的私有制之间的不同程度的选择。这些选择的目的是试图通过增加激励而提高生产率。例如种种形式的承包制的实行都使得企业的激励机制获得不同程度的改进。然而,在中国目前的经济中,既定的产权结构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在经济中占绝大多数的国有、集体和乡镇这些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究竟具有何种实质性差异?这些产权结构的激励机制对企业效率具有什么影响?根据我们对国有和非国有企业的调查统计数据,本文试图描述这种产权结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程海波  于蕾  许治林  
本文运用资本结构理论、关系型贷款理论和商业信贷理论,对上海非国有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和银行贷款模式进行了经验分析。我们发现:中小企业与国内外上市公司在资本结构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中国的非国有中小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信贷约束。考虑到与基于财务报表的交易型贷款相比,中小企业更加依赖关系型货款的特征,本文的分析框架和经验结果都不完全支持引入中小金融机构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观点。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品修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为此,当务之急是切实而有效地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其中主要包括理顺利益激励机制、强化预算约束机制、完善自我积累机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恒寿  
本文在深入剖析了国有企业改革所追求的"政企分开"目标及其理论基础"两权分离"的失误后,指出:造成国有企业长期低效率的本源性因素并不在于政企不分,也不在于产权模糊,而在于公有产权约束链条的中断和国有经济的规模过大。为此,作者提出,国有资本应当退出竞争性领域,以缩小国有经济规模,提高国有经济的运行效率。但国有资本"退出"的速度必须同非国有资本的"进入"速度保持一致,同社会补偿功能的形成保持一致,以免引起社会震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