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68)
- 2023(11486)
- 2022(10230)
- 2021(9949)
- 2020(8424)
- 2019(19521)
- 2018(19557)
- 2017(38420)
- 2016(21153)
- 2015(24052)
- 2014(24073)
- 2013(23794)
- 2012(21959)
- 2011(19457)
- 2010(19524)
- 2009(18194)
- 2008(18239)
- 2007(16265)
- 2006(14448)
- 2005(12963)
- 学科
- 济(81093)
- 经济(80978)
- 管理(68404)
- 业(66814)
- 企(59459)
- 企业(59459)
- 方法(40380)
- 数学(34687)
- 数学方法(34149)
- 财(27846)
- 农(20548)
- 务(20411)
- 财务(20334)
- 财务管理(20293)
- 中国(19457)
- 企业财务(19439)
- 制(18444)
- 学(18070)
- 业经(18005)
- 地方(14755)
- 理论(14709)
- 贸(13918)
- 贸易(13910)
- 和(13560)
- 易(13494)
- 农业(13394)
- 体(13380)
- 技术(12786)
- 环境(12054)
- 银(12030)
- 机构
- 大学(302767)
- 学院(299516)
- 管理(122302)
- 济(113248)
- 经济(110525)
- 理学(105677)
- 理学院(104563)
- 管理学(102541)
- 管理学院(102018)
- 研究(95422)
- 中国(73411)
- 京(65277)
- 科学(59836)
- 财(56717)
- 所(48560)
- 财经(45182)
- 农(44779)
- 中心(43829)
- 研究所(43515)
- 江(43432)
- 业大(43343)
- 北京(42006)
- 经(40938)
- 范(39018)
- 师范(38674)
- 州(36056)
- 农业(34856)
- 院(34663)
- 财经大学(33723)
- 商学(32237)
- 基金
- 项目(198824)
- 科学(155691)
- 研究(145304)
- 基金(144301)
- 家(124759)
- 国家(123692)
- 科学基金(106904)
- 社会(88970)
- 社会科(84162)
- 社会科学(84137)
- 基金项目(77007)
- 省(76441)
- 自然(71675)
- 自然科(70016)
- 自然科学(70003)
- 自然科学基金(68730)
- 教育(66976)
- 划(64725)
- 资助(61121)
- 编号(60229)
- 成果(49896)
- 部(43957)
- 重点(43521)
- 创(40454)
- 课题(40373)
- 发(39963)
- 科研(38314)
- 项目编号(37976)
- 教育部(37842)
- 创新(37626)
- 期刊
- 济(126485)
- 经济(126485)
- 研究(89435)
- 中国(54682)
- 学报(46980)
- 财(46758)
- 管理(45924)
- 科学(42674)
- 农(40531)
- 大学(35660)
- 教育(33627)
- 学学(33281)
- 农业(27991)
- 融(27242)
- 金融(27242)
- 技术(25193)
- 财经(22149)
- 业经(20331)
- 经济研究(18712)
- 经(18603)
- 图书(17438)
- 问题(16309)
- 理论(16125)
- 实践(14776)
- 践(14776)
- 财会(14773)
- 技术经济(14488)
- 业(14044)
- 版(13852)
- 科技(13799)
共检索到4427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卫平
由于股权流动性受限,以及公开财务信息严重缺乏,并且无法对目标公司未来收益进行精准无偏差的预测,因而非上市公司并购中股权估值的确认一直是公司并购理论及实践中的一个难题。在总结现行股权估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目标公司的价值应该等于其收购前的独立价值与各项溢价和折价因素的调整价值之和。对于并购后实际实现收益与并购时测算收益之间的差异形成的估值偏差,通过事先签订估值调整协议进行并购后的股权调整或差价偿付,从而达到对估值偏差的最终修正。
关键词:
并购 非上市公司 股权交易 价值评估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赵爱玲 张红
一、引言企业并购是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方式,是企业走向外部成长的重要途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19世纪末到现在先后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虽然每次并购浪潮的起因、特征、成效不同,但每一次并购浪潮都推动了当时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催生出一大批有行业竞争力的超大型企业并主导各个行业的良性发展,百年并购成就了由早期分散的中小企业集合体演变成今天的极具世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格局。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市场经济已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方莉
近年来,以区块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创新显现出广泛应用前景。如何有效应用区块链技术,提高点对点信息交互效率并降低沟通成本,已成为各国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课题。基于交易架构,创新提出将区块链技术引入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系统的建设性思路,以支持去中心化完成股权转让并高效地管理股权所有人,促进我国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加速构建体系完备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胡晓明 赵东阳 孔玉生 赵弘
企业能力理论指出,企业是异质而不是同质的。并购中的非上市公司处于证券市场之外,信息数量、质量、渠道等的获取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其价值构成要素、要素之间的联系及演化都具有复杂性。本文基于企业异质,利用模糊数学中的贴近原则,构建特征指标模糊集合,选择可比公司,以利于目标公司估值。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郑本金
本文从股权结构的视角研究了2006年至2011年沪深两市A股和B股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探讨了股权结构对公司并购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股权主体属性与公司是否发生并购密切相关,非国有企被并购的概率高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作为主并购方,并购参与概率大于非国有企业。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股权结构 企业并购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黄满池 彭建刚
基于对我国上市公司掏空行为和支持行为的分析,本文提出中国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下并购行为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长期均衡问题。文章通过对股票市场近10年的走势分析以及通过对2002~2003两年间180起并购事件的并购行为的实证研究,得到股权分置下掏空行为逆向选择问题和长期均衡特征:股市长期低迷,在低迷的股市中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更倾向于掏空行为。文章同时指出,我国的"一股独大"和"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是这种逆向选择问题和社会福利低水平上长期均衡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掏空 支持 逆向选择 长期均衡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何先应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的长期绩效密切相关。国有股持股比例高的企业可能在短期内对企业绩效改善具有显著影响,而在长期内会给企业绩效带来负面影响;法人股比例对于收购公司绩效的影响并不明确;流通股比例越高,确实给收购公司短、长期绩效带来负面影响。
关键词:
股权结构 上市公司 海外并购 长期绩效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金文辉
本文借助西方成熟市场的估值体系,并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充分考虑了目前资本市场条件下上市公司的价值,将并购中目标公司的价值分为内在价值和"壳价值"两个部分,并得出了目前资本市场条件下并购目标上市公司的估值公式。这个公式的创新点在于充分考虑了上市公司"壳资源"的价值;同时我们也针对上市公司估值因素进行探讨,尤其在现有我国资本市场条件,估值因素问题研究,有效解决了我国在估值问题存在偏差。本文研究意义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将成熟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结合新兴资本市场制度体系特点,形成我国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估值体系,以此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并购活动参照;(2)通过"壳资源"估值问题研究,有助于我国...
关键词:
股权分置 全流通 并购 价值评估 壳资源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唐莹
当前收益法运用实务中,对是否应考虑非上市公司股权所具有的"非流动性"特性及如何考虑均存有争议。通过对现有相关主流观点进行解析和述评,并借鉴已有"资产定价因素"研究成果,描述在"折现率"测算过程中考虑"非流动性"风险的可行路径,以期为实务工作及后续进一步的理论探讨提供参考,促进收益法运用成效的"更优质性"。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包全永
本文对兼有债权和股权双重特征的个别非上市投资项目进行了明确界定,对其财务估值的原理进行了分析,认为需要分别考虑其股权特征部分以及债权特征部分对估值的影响,并采用加权平均的方式对总体估值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重点对估值模型中涉及的相关参数的选择进行研究,确保财务估值结果的有效性。上述估值参数选择方式对于完善中国式财务估值体系,优化与中国本土财务投资特征更契合的财务估值模型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锴
历时一年半的股权分置改革于2006年10月基本完成,我国资本市场正进入全新的"后股权分置"时代。本文针对股改前后我国资本市场发生的变化,提出股改将推动政府主导型并购向市场主导型并购转变,促使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形成及其外部治理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支付方式多元化也将极大地活跃并购市场。同时,针对"新并购时代"可能出现的问题,从上市公司运作和监管部门监管两个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股权分置改革 资本市场 并购动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方秀丽
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状况受股权制度的制约。我国股权分置改革是股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它为上市公司并购活动市场化奠定了制度性基础,它也必然导致并购动因、并购方式及并购效应的重大变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沈维涛 黄育明
文章以股权分置改革这一制度的变迁为研究视角,运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市场绩效(CAR)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改变侵占公司利益方式的可能性。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后,并购公司的并购市场绩效均值显著为正,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并购公司有较高的并购市场绩效,收购公司并购活动的关联属性对并购市场绩效无显著效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的并购公司其并购市场绩效越低。另外,成长性增强了现金支付方式对并购市场绩效的正效应,公司杠杆减弱了现金支付方式对并购市场绩效的正效应。文中的结果表明,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单翔
换股并购是指合并公司(即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按一定比例交换股票,从而实现合并公司对目标公司的收购。对合并公司而言,换股并购不需要大量的现金支付,可以避免并购给企业经营带来的现金流压力;对目标公司的股东而言,如果合并公司具有优良的成长性,特别是在本次合并的协同效应较为显著的预期下,合并公司的股权也比现金更有诱惑力。所以,换股并购成为企业实行战略收购的重要方式。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花旻
从2007年《物权法》颁布以来,以非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作为担保方式的银行贷款逐渐增多。如何更好地把握非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业务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商业银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非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特点,分析其作为担保方式的风险,并就如何防范风险提出建议,包括:贷前调查阶段侧重押品的选择;依法完成股权出质的审批手续,重视质押合同的签订和质押手续的办理;细化押品和质押股权公司的贷后管理;与产权交易中心加强合作,拓宽非上市公司质押股权交易的途径等。
关键词:
非上市公司 股权质押 信贷风险 物权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