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71)
- 2023(7479)
- 2022(6460)
- 2021(5903)
- 2020(5216)
- 2019(12198)
- 2018(12088)
- 2017(23878)
- 2016(13195)
- 2015(14930)
- 2014(15433)
- 2013(15329)
- 2012(14474)
- 2011(13224)
- 2010(13451)
- 2009(12562)
- 2008(12856)
- 2007(11838)
- 2006(9936)
- 2005(9102)
- 学科
- 济(58089)
- 经济(58027)
- 业(36831)
- 管理(36012)
- 方法(30363)
- 企(29660)
- 企业(29660)
- 数学(26349)
- 数学方法(26096)
- 财(15348)
- 中国(15179)
- 农(15152)
- 学(14370)
- 业经(11273)
- 贸(10700)
- 贸易(10700)
- 制(10513)
- 易(10367)
- 理论(10297)
- 农业(10156)
- 地方(9854)
- 务(9850)
- 财务(9832)
- 财务管理(9807)
- 企业财务(9352)
- 银(9132)
- 和(9109)
- 银行(9109)
- 融(8822)
- 金融(8820)
- 机构
- 大学(202534)
- 学院(199948)
- 济(83211)
- 经济(81443)
- 管理(75106)
- 研究(67254)
- 理学(65250)
- 理学院(64464)
- 管理学(63301)
- 管理学院(62916)
- 中国(49829)
- 科学(42467)
- 京(42323)
- 财(38762)
- 农(36714)
- 所(35228)
- 研究所(32233)
- 财经(31450)
- 业大(31317)
- 中心(30982)
- 江(29646)
- 农业(29297)
- 经(28553)
- 经济学(26872)
- 北京(26426)
- 范(26409)
- 师范(26132)
- 经济学院(24442)
- 州(23640)
- 财经大学(23478)
- 基金
- 项目(131066)
- 科学(102562)
- 基金(95571)
- 研究(93362)
- 家(83924)
- 国家(83238)
- 科学基金(70278)
- 社会(59150)
- 社会科(55985)
- 社会科学(55967)
- 省(50874)
- 基金项目(50581)
- 自然(45888)
- 自然科(44831)
- 自然科学(44812)
- 自然科学基金(44050)
- 教育(43950)
- 划(43296)
- 资助(39688)
- 编号(37783)
- 成果(31496)
- 部(29951)
- 重点(29944)
- 发(27731)
- 创(26872)
- 课题(25877)
- 科研(25696)
- 教育部(25501)
- 性(25395)
- 创新(25053)
共检索到2855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韦红泉 蔡声霞
隐性就业现象是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已经对我国的失业治理工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目前国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够。本文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定义了隐性失业,并进一步剖析了隐性失业产生的原因及其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消除隐性就业消极影响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隐性就业,失业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玉泽
本文从制度因素上对隐性就业的一种形式,即从事第二职业或兼职进行分析。认为就业制度不完善,导致劳动力市场调节机制失效,为劳动者的隐性就业提供了制度环境和行为空间。国有企业中有的职工便既在传统体制中保持“在职”,又在市场经济中保持“就业”,这种隐性就业的职工得到了两种体制的好处。本文还分析了隐性就业的积极功能和极大的消极作用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隐性就业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高玉泽
隐性就业的制度分析高玉泽失业问题已经演变成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之一。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失业问题不仅仅是高失业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因此,我们的经济政策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公开的或隐蔽的失业率的存在和变动上,还应...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石玉顶
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的并存,其原因是政府、企业、个人利益存在博弈性。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制度上创造条件,促使劳动者流动,使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显性化,实现就业制度的均衡,消除利益摩擦。
关键词:
隐性失业 隐性就业 制度变迁 利益摩擦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广东省委党校李莹:广州市黄埔区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谢永军:我国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大量存在转轨时期,我国城镇失业存在的主要形式表现为大量的隐性失业,同时就业市场上又有相当数量的公开失业存在。隐性失业的典型特征是劳动者名义就业了(其劳动关系仍保留在某一企业...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傅道忠
政府隐性负债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且在目前表现得相当突出 ,这给政府财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隐性负债大致可分为直接的隐性负债和或有的隐性负债两种类型 ,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对隐性负债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要从预算管理、提高预算内收入所占比重、体制改革、政府与市场共同化解等多方面入手。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 ,建立风险分担的机制和制度。
关键词:
隐性负债 直接的隐性负债 或有的隐性负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隗斌贤
政府公开的显性失业率无法准确反映真实的失业程度,本文通过隐性失业的理论分析,探讨隐性失业的统计涵义及其测算方法,为分析我国隐性失业水平和真实的失业程度提供定量依据。
关键词:
劳动经济 统计研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利军 蒋祖华 李心雨
针对知识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隐性判据单一问题,提出知识多阶隐性特征,从知识是否可见的单一判据逐阶扩展到结果、过程、情景等多个维度,对隐性知识进行更加明确清晰的界定和划分。然后,基于知识多阶隐性特征,从二维视角研究隐性知识从完全隐性到完全显性演变过程,提出经验类隐性知识演变二维体系模型,进而详细论述演变模型中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的多阶内涵和特征。最后,通过企业实例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论对于企业知识管理中的隐性知识表征、获取、共享等应用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隐性知识 经验 多阶隐性特征 演变模型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韩瑾 杨小燕 方冰靓
近些年来我国关于再就业贷款市场发展问题讨论较多,对影响市场发展因素也认识不一。本文从再就业贷款成本分析入手,认为贷款机构在执行政府金融扶持政策中存在较大的隐性成本,并选用巴塞尔协议内部评级法模型方法,采用合格信用等级商业贷款与再就业贷款的一组数据实证研究了该问题。进一步分析认为,再就业贷款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的关键是价格机制的扭曲,提出适当放开资金定价权有助于提升金融扶持政策效应,有助于促进再就业贷款市场快速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曹越 钟游
21世纪以来,信息传播渠道愈发多元化,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播面积扩大,国内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热点事件都会在极短时间内呈现在大众面前。在这种舆情环境下,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网络的重要使用群体,其思想意识易被舆情环境影响。因此,如何顺应舆情的环境特征展开高校思政工作是一项重要实践课题,而隐性教育理念的提出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由白显良编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一书,是一部聚焦于隐性思政教育的理论专著。首先,作者在透视隐性思政教育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对隐性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从中剖析出隐性思政教育思想的传统思想支撑。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树 陈刚
幸福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最主要目标,而且也是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使用2002年和2007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本文评估了主观幸福感对劳动力就业和隐性再就业概率的影响。工具变量估计发现,幸福感上升不仅显著地提高了劳动力的就业概率,而且也显著地提高了失业劳动力实现隐性再就业的概率。同时,幸福感上升增加了劳动力享有的"关系"等社会资本,以及促进了劳动力的工作搜寻努力,是幸福感影响劳动力就业概率的主要机制。因此,以改善民生和提高居民幸福感为目标的增长方式转型,可能不仅不会加剧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压力,反而可能缓解劳动力市场上"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李学峰 黄亚元 王健
本文对持有人的申购和赎回行为给基金管理人带来的隐性激励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持有人基于前期收益在申购时存在惯性行为和在赎回时存在处置效应,这两种行为通过对基金规模和管理费的影响给基金管理人带来不同的隐性激励。进一步,我们通过实证检验,验证了持有人的惯性行为和处置效应对基金管理人具体的激励,特别是持有人的处置效应对基金管理人产生的棘轮效应,以及持有人的惯性行为与处置效应合一后没能激发基金管理人去争取最高的收益率。本文的研究为完善基金契约和引导持有人理性投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隗斌贤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隗斌贤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罗绍德 刘国庆 杨明
已有研究中国有资本隐性负债仅指对国有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负债。本文在分析国有资本形成和积累的基础上,考察了工人劳动和农民劳动创造的价值向国有企业转移的方式,由此得出国有资本隐性负债包括国有企业职工和农民群体两个债权人的结论,并对国有资本隐性负债的构成和偿还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国有资本隐性负债应当包括对国有企业职工和农民的社会保障负债及对农业、农村滞后发展的负债。国家财政应当厘清其兼具的财政学和财务学双重角色,使国有资本隐性负债的偿还以国有资产变现或者国有股减持为主,以国家财政增量补贴为辅。
关键词:
国有资本积累 隐性负债 债权人 国家财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