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48)
2023(8096)
2022(6851)
2021(6697)
2020(5475)
2019(12787)
2018(12698)
2017(23028)
2016(13092)
2015(14682)
2014(14492)
2013(13119)
2012(11590)
2011(10239)
2010(9839)
2009(8149)
2008(7288)
2007(5851)
2006(4642)
2005(3629)
作者
(29675)
(24824)
(24658)
(23588)
(15603)
(11865)
(11468)
(9828)
(9817)
(8606)
(8591)
(8133)
(7933)
(7605)
(7517)
(7485)
(7391)
(7273)
(7088)
(7083)
(6002)
(5905)
(5814)
(5773)
(5577)
(5575)
(5424)
(5341)
(4940)
(4871)
学科
(41731)
经济(41693)
管理(31459)
(29226)
方法(24543)
(24306)
企业(24306)
数学(22594)
数学方法(22214)
教育(19187)
中国(16046)
(11530)
(10682)
理论(10346)
(8639)
技术(8486)
业经(8311)
教学(7863)
(7577)
财务(7538)
财务管理(7522)
企业财务(7153)
农业(7104)
(7087)
贸易(7086)
(6937)
地方(6622)
(6350)
环境(6132)
(6014)
机构
大学(162361)
学院(157776)
管理(61716)
(58862)
经济(57708)
理学(55154)
理学院(54563)
管理学(53445)
管理学院(53116)
研究(48593)
(33090)
教育(30174)
(29999)
师范(29820)
中国(29267)
科学(27544)
(25619)
师范大学(24815)
中心(23087)
(22083)
财经(21827)
业大(21247)
(20718)
北京(20324)
(20257)
技术(19896)
研究所(19287)
经济学(18714)
(18507)
(18300)
基金
项目(117027)
科学(96090)
研究(92620)
基金(84867)
(72218)
国家(71513)
科学基金(63332)
社会(58640)
社会科(55501)
社会科学(55490)
教育(51793)
(46541)
基金项目(44883)
(41149)
自然(39931)
编号(39228)
自然科(39088)
自然科学(39079)
自然科学基金(38352)
资助(33445)
成果(31898)
课题(28859)
(28474)
重点(27556)
教育部(25971)
(25716)
(25669)
规划(24334)
人文(24330)
项目编号(24217)
期刊
(50886)
经济(50886)
研究(50129)
教育(49553)
中国(32753)
管理(21139)
(20131)
学报(19689)
技术(19594)
科学(18978)
大学(17724)
学学(15208)
(14834)
职业(12575)
农业(10684)
财经(10386)
(8947)
业经(8597)
技术教育(8396)
职业技术(8396)
职业技术教育(8396)
(8305)
金融(8305)
经济研究(8179)
(7457)
(7197)
论坛(7197)
问题(6959)
技术经济(6638)
理论(6580)
共检索到2156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祥云  罗绍武  
只有突破方法论视角的局限,从本体论高度多维探讨对话范畴的意蕴,才能更好地彰显其原理性的教育含义。对话是一种生存方式,对话是一种生活态度,对话是一种社会制度,对话是一种群体性文化,在此理解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全面地拓展出对话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的意义。理解了这五个维度,对话的运用之妙就存乎于心。教育方法与科技方法不同,无法"傻瓜化",越是有教育价值的方法,对教师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越具有挑战性,对话就是这样一种具有精神挑战性的教育方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弼成  陈小伟  
由于对话和理解是人类把握自身的两种基本方式,人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对话,也无时无刻不在寻求理解。始于对话的教育,作为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和追求人性化而趋向理解的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本真意蕴。在大学构建起从对话至理解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起着引向理解的前导作用,学生应成为积极走向理解的实践者,藉此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间的对话,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知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理解而达成教育目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真正的对话乃是要唤起个体现成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内在对话,激励自我发展的可能性。如果说以独立、平等为核心旨趣的现代性对话理念是教育性对话的基础,那么以个体精神的开放性为核心的古典对话理念则是教育性对话得以可能的根本所在。如果说民主是现代教育的基础,相互承认、彼此开放、真诚聆听是现代性对话理念的实践形态,那么个体充分地敞开自我、接纳异质性事物、乐于转向更高事物正是教育性对话得以可能的古典路径。对话的展开不仅要关注现成自我的实际状态,更要关注理想自我的可能性,通过对话让自己变得更好乃是教育性对话的根本旨趣所在。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廷勇  
与晦涩式口语传统的对话,苏格拉底明确界定了说话、思想、存在和真实的本质关联,认为思想是心灵就某个关注对象自己跟自己的谈话。与演说式口语传统的对话,苏格拉底批评智者的演说术消解了说话的求真本质,破坏了说者和听者之间的伦理和自由关系,败坏了年轻人的灵魂。他认为说话与伦理、正义和德性关系重大。苏格拉底在对话式的哲学生活中向人们表明什么是好的对话,何以通过对话省察自己内在心灵,引导他人,进而走上追寻真实、理性和德性的思之道路。苏格拉底对话式口语传统与教育是同构耦合的,是本真教育的显现和在场,为教育准备了求真向善的基底。对置身于媒介丛林中的教育来说,苏格拉底对话的启示是,在寻求媒介与说话和对话的深度融合之中将学校营造为精神世界的学习共同体。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北生  
教育学是研究怎样更好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和培养人的一门科学,其出发点必须有一定的立场。本文在借鉴教育学立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教育学的立场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尝试提出教育学应坚持"三维一体"的立场,即从三个维度来分析教育学的立场:1、教育学立场的"原点.基础":人之生存与发展;2、教育学立场的"指向.目的":具体生命与自觉;3、教育学立场的"方式.方法":生命实践与律动。这三个方面紧密相连,相互支撑,三维一体,缺一不可。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丽华  
教师的课程理解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课程理解是指教师基于自身的知能情意与思维方式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对课程现象、文本、事件等方面理解的过程。教师的课程理解有个人性、境域性、意义性等特点。从意义复原式课程理解转向意义创造式课程理解是教师课程理解的更深层次追求。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瑜  
《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蕴涵着恩格斯丰富的生态思想。从其生态思想的生成逻辑来看,恩格斯对旧有的生态思想进行了深刻反思和超越,在汲取近代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立足生态问题,形成了极具辩证性的生态思想。恩格斯深刻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及生态危机的逻辑起源和化解路径。对恩格斯的生态思想进行深度理解和精准把握,这对我们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开创具有生态意蕴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杨絮飞  李国新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可能更关注园林植物的生态意义和外在审美因素;事实上,作为园林的主要语素之一,园林植物还承载了文化内涵、情感因素和吉祥寓意等精神方面的意义。要想对园林植物有更为透彻的认识,就要尽量对其精神内涵进行研究和阐释,只有这样才真正做到对植物的"悟对神通"。把握园林植物语素的综合审美意蕴,在造园中更好地加以运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子华  
教育实践是人们基于对教育的理解而展开的,而对教育的理解又是以对教育的设问方式为前提的。自古以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思维方式,即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和关系论的思维方式。前者是追问教育本质的哲学思维,后者则是认识和把握教育现象的科学思维。恰恰是关系论的教育思维方式,引入了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从而带来教育实践的根本性变化。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黎琼锋  何洪  
对话以及对话教学日渐成为教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在教学过程中,对话不仅仅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其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对话以及由对话延伸出来的意义能够渗透整个教学过程。对话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越对话本身,对话可以作为意义分享的方式、作为价值建构的过程,还应当成为一种必要的教学精神。通过对话,人得以找到自我、追寻价值人生。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薛二勇  
本文根据"国际教育评估协会"与"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的统计分析及相关的实证研究,考察了学校教育与教育公平的深层关系,发现即使考虑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的教育效果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这说明,学校教育在教育公平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本文在分析学校分层、学校融合、学校同质与教育效果的关系和基础上,尝试解答学校教育与教育公平关系的三个基本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政策的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润洲  
完整的人的培育是教育的理想追求,其植根于对人具有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理想生命的洞察中。从人的三重生命来看,完整的人是身体与精神合一的人,是情意知融生的人,也是全面发展的人。人虽然是完整的,但却常遭遇割裂。在教育场域中,完整的人也时常遭遇着肢解,表现为学习的离身化、意情的边缘化和知识的碎片化。因此,完整的人的培育需要重构身体观念,践行具身学习;彰显情意功能,实践理解教学;整合课程知识,进行全人教育。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在西方,古希腊罗马的思想遗产,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个永恒的宝藏,人类生活的各种问题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或启发,教育也不例外。古典作家眼中的教育,通常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与政治、人性、德性、艺术这些人生社会的基本问题密切相关。古典作家似乎很少专门讨论教育,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裴云  
高职教育数量和质量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学科意识的萌芽。学科的本义在于对知识(技术)的整理与优化,学科建设水平是体现高等教育高等性的基本标志。高职教育学科的建构有着深刻的动因。高职教育学科建构应遵循职业和技术的方向,并解决观念和技术上的难点。学科并非普通高等教育的专利;高职教育学科对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启示;高职教育学科建构殊为艰难,且攸关高职教育未来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祥云  
人文知识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承载着事实之外的价值负荷性;人文知识的自身演进及其与人类社会历史演化的悖论性;人文认知结论对研究对象变化过程的直接涉入性;人文知识具有默会维度上的根源性和先决性;人文知识的语言性。揭示这些特性将为人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新的思考视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