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96)
- 2023(2417)
- 2022(1892)
- 2021(2100)
- 2020(1583)
- 2019(3762)
- 2018(3902)
- 2017(4796)
- 2016(4349)
- 2015(5287)
- 2014(5475)
- 2013(4231)
- 2012(3856)
- 2011(3723)
- 2010(3962)
- 2009(3186)
- 2008(2987)
- 2007(2895)
- 2006(2665)
- 2005(2476)
- 学科
- 教育(20742)
- 中国(9798)
- 教学(7199)
- 理论(6446)
- 思想(4094)
- 政治(3969)
- 高等(3893)
- 思想政治(3839)
- 政治教育(3839)
- 治教(3839)
- 研究(3837)
- 学校(3816)
- 德育(3816)
- 革(3542)
- 改革(3463)
- 学(3383)
- 学法(3334)
- 教学法(3334)
- 发(3204)
- 管理(3155)
- 发展(3139)
- 展(3015)
- 教育改革(2828)
- 学理(2639)
- 学理论(2639)
- 生(2579)
- 计算(2467)
- 算机(2460)
- 计算机(2460)
- 机化(2443)
- 机构
- 大学(50904)
- 学院(40877)
- 教育(29217)
- 范(19806)
- 师范(19777)
- 研究(19057)
- 师范大学(16647)
- 京(13031)
- 教育学(11147)
- 职业(10735)
- 科学(10265)
- 北京(9544)
- 技术(9462)
- 所(8770)
- 江(8433)
- 教育学院(8281)
- 研究所(8015)
- 职业技术(7341)
- 院(7113)
- 管理(6918)
- 中心(6860)
- 州(6273)
- 技术学院(6239)
- 教育科(6023)
- 教育科学(5983)
- 研究院(5865)
- 理学(5741)
- 中国(5588)
- 理学院(5481)
- 济(5385)
共检索到799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弼成 陈小伟
由于对话和理解是人类把握自身的两种基本方式,人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对话,也无时无刻不在寻求理解。始于对话的教育,作为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和追求人性化而趋向理解的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本真意蕴。在大学构建起从对话至理解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起着引向理解的前导作用,学生应成为积极走向理解的实践者,藉此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间的对话,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知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理解而达成教育目的。
关键词:
理解 对话 大学教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祥云 罗绍武
只有突破方法论视角的局限,从本体论高度多维探讨对话范畴的意蕴,才能更好地彰显其原理性的教育含义。对话是一种生存方式,对话是一种生活态度,对话是一种社会制度,对话是一种群体性文化,在此理解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全面地拓展出对话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的意义。理解了这五个维度,对话的运用之妙就存乎于心。教育方法与科技方法不同,无法"傻瓜化",越是有教育价值的方法,对教师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越具有挑战性,对话就是这样一种具有精神挑战性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
对话 生存方式 态度 制度 文化 方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磊 赵学清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本真意蕴是重视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实现自由个性,仅仅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而不重视人的自由发展是对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偏颇解读。人的发展程度受制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实现自由个性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所有制为前提,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开辟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的独特路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真正的对话乃是要唤起个体现成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内在对话,激励自我发展的可能性。如果说以独立、平等为核心旨趣的现代性对话理念是教育性对话的基础,那么以个体精神的开放性为核心的古典对话理念则是教育性对话得以可能的根本所在。如果说民主是现代教育的基础,相互承认、彼此开放、真诚聆听是现代性对话理念的实践形态,那么个体充分地敞开自我、接纳异质性事物、乐于转向更高事物正是教育性对话得以可能的古典路径。对话的展开不仅要关注现成自我的实际状态,更要关注理想自我的可能性,通过对话让自己变得更好乃是教育性对话的根本旨趣所在。
关键词:
对话 古典教育 现代教育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廷勇
与晦涩式口语传统的对话,苏格拉底明确界定了说话、思想、存在和真实的本质关联,认为思想是心灵就某个关注对象自己跟自己的谈话。与演说式口语传统的对话,苏格拉底批评智者的演说术消解了说话的求真本质,破坏了说者和听者之间的伦理和自由关系,败坏了年轻人的灵魂。他认为说话与伦理、正义和德性关系重大。苏格拉底在对话式的哲学生活中向人们表明什么是好的对话,何以通过对话省察自己内在心灵,引导他人,进而走上追寻真实、理性和德性的思之道路。苏格拉底对话式口语传统与教育是同构耦合的,是本真教育的显现和在场,为教育准备了求真向善的基底。对置身于媒介丛林中的教育来说,苏格拉底对话的启示是,在寻求媒介与说话和对话的深度融合之中将学校营造为精神世界的学习共同体。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志勇 于军
生活世界是残疾人体育教育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目前我国残疾人体育教育发展迅速,但也表现出了一个误区就是脱离残疾人的生活世界,这样就会使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发展丧失存在的意义基础。本文力图通过对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反思和生活世界内涵意蕴的阐释,探究残疾人体育教育的本真意义,使残疾人体育教育摆脱隔离和遗忘生活世界的现代困境,进而使残疾人体育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成为可能。
关键词:
残疾人体育教育 生活意义 回归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丽华
教师的课程理解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课程理解是指教师基于自身的知能情意与思维方式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对课程现象、文本、事件等方面理解的过程。教师的课程理解有个人性、境域性、意义性等特点。从意义复原式课程理解转向意义创造式课程理解是教师课程理解的更深层次追求。
关键词:
教师课程理解 意蕴 转向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秀治
大学建筑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构成,以其潜在而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塑造着大学的性格并影响着大学人的思想与行动。西方大学建筑文化是西方文明与大学发展史的有力见证者,在不断传承、扬弃与创新的过程中展现着西方大学的精神品质、文化底蕴与时代特质。其所包含的教育意蕴包括吸纳社会资源、抵御世俗侵扰并彰显身份属性的涉外意蕴,以及传达办校理念、革新组织形态、引导人际模式并增进人文培育的涉内意蕴。
关键词:
大学 建筑文化 教育意蕴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通识教育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如何超越有限,追寻普遍与永恒的教育。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意义乃在于其承载了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也就是以通识培育通人,即培养完整的人,而非通才。大学通识教育需要超越专门知识训练而达至整全意识,以向着经典、自由求知为取向的阅读与交往乃是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路径。通识教育不仅关涉大学教育的目标与内涵,同样关涉中小学教育品质。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存在二重性 整全意识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王永强
当代由于社会制度变迁、家庭结构转型、价值取向变化等原因,传统孝文化正逐渐弱化,并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导致大学生孝意识缺失。当前,应充分挖掘传统孝文化的教育意蕴,采取有效途径,发挥孝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完善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孝文化 大学 教育意蕴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庞兴军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于大学生了解生命教育、提高生命价值、拓展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教育 学生管理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黎琼锋 何洪
对话以及对话教学日渐成为教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在教学过程中,对话不仅仅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其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对话以及由对话延伸出来的意义能够渗透整个教学过程。对话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越对话本身,对话可以作为意义分享的方式、作为价值建构的过程,还应当成为一种必要的教学精神。通过对话,人得以找到自我、追寻价值人生。
关键词:
对话 意义分享 价值澄清 教学精神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润洲
完整的人的培育是教育的理想追求,其植根于对人具有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理想生命的洞察中。从人的三重生命来看,完整的人是身体与精神合一的人,是情意知融生的人,也是全面发展的人。人虽然是完整的,但却常遭遇割裂。在教育场域中,完整的人也时常遭遇着肢解,表现为学习的离身化、意情的边缘化和知识的碎片化。因此,完整的人的培育需要重构身体观念,践行具身学习;彰显情意功能,实践理解教学;整合课程知识,进行全人教育。
关键词:
完整的人 具身学习 理解教学 全人教育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在西方,古希腊罗马的思想遗产,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个永恒的宝藏,人类生活的各种问题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或启发,教育也不例外。古典作家眼中的教育,通常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与政治、人性、德性、艺术这些人生社会的基本问题密切相关。古典作家似乎很少专门讨论教育,
关键词:
教育意蕴 刘小枫 教育观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裴云
高职教育数量和质量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学科意识的萌芽。学科的本义在于对知识(技术)的整理与优化,学科建设水平是体现高等教育高等性的基本标志。高职教育学科的建构有着深刻的动因。高职教育学科建构应遵循职业和技术的方向,并解决观念和技术上的难点。学科并非普通高等教育的专利;高职教育学科对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启示;高职教育学科建构殊为艰难,且攸关高职教育未来发展。
关键词:
学科 高职教育 知识(技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