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5)
- 2023(1658)
- 2022(1373)
- 2021(1391)
- 2020(1224)
- 2019(2445)
- 2018(2326)
- 2017(3663)
- 2016(2425)
- 2015(2751)
- 2014(2569)
- 2013(2680)
- 2012(2636)
- 2011(2399)
- 2010(2555)
- 2009(2233)
- 2008(2296)
- 2007(2077)
- 2006(1818)
- 2005(1575)
- 学科
- 管理(4664)
- 教育(4556)
- 济(4422)
- 经济(4415)
- 学(4273)
- 业(4022)
- 生(3960)
- 研究(3793)
- 研究生(3498)
- 企(3407)
- 企业(3407)
- 制(2755)
- 害(2397)
- 虫(2280)
- 度(2210)
- 制度(2205)
- 疗(2127)
- 医疗(2120)
- 服务(2054)
- 虫害(2007)
- 病虫(1851)
- 病虫害(1851)
- 方法(1847)
- 防(1702)
- 生物(1701)
- 中国(1656)
- 及其(1648)
- 农(1563)
- 理论(1484)
- 防治(1480)
- 机构
- 大学(39202)
- 学院(36511)
- 研究(19014)
- 农(16633)
- 科学(15586)
- 农业(13420)
- 业大(12027)
- 所(11666)
- 研究所(10954)
- 中国(10415)
- 京(9487)
- 省(9159)
- 农业大学(8866)
- 管理(8846)
- 室(8815)
- 济(8266)
- 实验(7845)
- 理学(7789)
- 经济(7764)
- 实验室(7594)
- 理学院(7519)
- 院(7323)
- 业(7241)
- 重点(7154)
- 管理学(7089)
- 管理学院(7047)
- 中心(6897)
- 技术(6686)
- 江(6638)
- 科学院(6150)
共检索到567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百文 刘伟 赵恬欢 叶乃兴 杨江帆 魏日凤
从黄观音、茗科1号、福鼎大毫茶、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5个供试品种中分离到茶树内生细菌共79株,并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茶炭疽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茶树内生细菌5株,测定结果表明其对茶炭疽病平均抑制率达到60.09%.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目标菌株均可有效抑制茶炭疽病菌菌丝的生长.
关键词:
茶树 内生细菌 茶炭疽病 筛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国英 卢丽俐 刘君昂 李河
从健康的油茶叶中分离得到内生细菌菌株156株,经平板对峙法初筛,筛选到油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的有25株,再通过发酵法复筛,筛选到1株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Y13,其抑菌直径达10mm以上.对Y13进行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抗菌谱测定表明,该菌对黄瓜枯萎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番茄早疫病菌、油茶叶枯病菌等4种病原真菌也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关键词:
油茶 炭疽病 内生菌 拮抗细菌 生物防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新强 林昕怡 杨子贤 叶晶晶 陆建良 梁月荣
为了解茶树响应炭疽病及抗炭疽病的遗传机理,本研究搜集了茶树炭疽病的发病规律与症状、茶树炭疽病原菌分类鉴定、炭疽菌侵染过程及其机制等在茶树上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其他植物上的相关报道进行总结。结果发现:茶树炭疽病致病菌多样,侵染致病过程复杂,导致致病菌鉴定困难。同时,茶树致病菌的侵染分子机制研究较少,在其它植物中主要与真菌代谢酶类、效应蛋白及真菌毒素等有关,但具体完整的分子调控机制仍不明确。后续需继续对侵染机制和寄主茶树-炭疽病原菌互作机制进行研究,加强田间病害检测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以期为茶树炭疽病的发病机制及早期判断、综合防治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
茶树 炭疽病 分类鉴定 发病规律 侵染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戴清良 徐焰平 林清强 王国红 杨民和
以茶树的一种优势种内生炭疽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离,研究其在不同茶树组织和不同龄期茶叶中的分布;并通过人工接种,研究炭疽菌的侵入过程、侵染菌丝的分布和真菌的再分离,以明确该真菌在茶树组织中的内生性。结果表明:该菌主要分布于茶树的叶片和枝条组织中,而在茶树根、主茎、花和果实等组织中没有分离获得该种炭疽菌。从茶树新芽到叶片展开、成熟的过程中,内生炭疽菌的分离率逐渐上升,但之后随着叶片的老化,分离率又逐步下降。人工接种试验表明,炭疽菌一般自茶树表皮细胞之间直接侵入寄主细胞,但侵染菌丝受到限制,一般只有几个细胞,分布于寄主细胞之间或细胞内。在炭疽菌的侵染点,有87%的寄主细胞表现原生质颗粒聚集和原生...
关键词:
茶树 炭疽菌 分布 人工接种 内生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赖建东 魏日凤 连玲丽 刘伟 叶乃兴 杨江帆 陈丹 杨国一
本试验筛选出一株强致病力茶树刺盘孢菌株ZRG,并测定其侵染后对茶树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探究茶树刺盘孢对茶树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ZRG侵染48 h内,茶树叶片相对电导率明显增高;MDA先是快速积累,含量上升,随后下降;POD、SOD和CAT活性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随后下降.qRT-PCR验证结果显示,POD、SOD和CAT相关基因的表达先上调后下降,三者相互协调配合,起到清除过剩自由基的作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海燕 刘昌伟 杨勇 张志旭 曾超珍 伍岗 刘仲华
以碧香早和茗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测定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不同茶树品种的鲜叶和根部的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碧香早和茗丰茶鲜叶的优势细菌门为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等,优势细菌属为Chryseobacterium、Sphingomonas、Rhizobium、Methylobacterium和Aureimonas等;茶树根系中的优势细菌门主要是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Firmicutes等,优势细菌属为Planococcaceae、Rhizobium和Sphingomona;碧香早叶片中内生菌群的丰富度高于茗丰的,茗丰根系中的内生菌丰富度高于碧香早的;茶树根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高于茶鲜叶的;茶树根和叶的内生菌OTU数少于土壤微生物的;同源性分析表明,茶树叶片内生菌主要来源于叶表,而根部内生细菌主要来自土壤;茗丰鲜叶中的茶氨酸、氨基酸、可可碱、咖啡碱、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麦芽糖含量均显著高于碧香早的,碧香早鲜叶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蔗糖含量和酚氨比显著高于茗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部分关键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茶叶中的部分化学成分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推测不同的内生菌群可能参与了茶树品质成分的合成,从而影响茶叶的品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海燕 刘昌伟 杨勇 张志旭 曾超珍 伍岗 刘仲华
以碧香早和茗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测定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不同茶树品种的鲜叶和根部的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碧香早和茗丰茶鲜叶的优势细菌门为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等,优势细菌属为Chryseobacterium、Sphingomonas、Rhizobium、Methylobacterium和Aureimonas等;茶树根系中的优势细菌门主要是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Firmicutes等,优势细菌属为Planococcaceae、Rhizobium和Sphingomona;碧香早叶片中内生菌群的丰富度高于茗丰的,茗丰根系中的内生菌丰富度高于碧香早的;茶树根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高于茶鲜叶的;茶树根和叶的内生菌OTU数少于土壤微生物的;同源性分析表明,茶树叶片内生菌主要来源于叶表,而根部内生细菌主要来自土壤;茗丰鲜叶中的茶氨酸、氨基酸、可可碱、咖啡碱、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麦芽糖含量均显著高于碧香早的,碧香早鲜叶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蔗糖含量和酚氨比显著高于茗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部分关键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茶叶中的部分化学成分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推测不同的内生菌群可能参与了茶树品质成分的合成,从而影响茶叶的品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宋光桃 周国英
拮抗链霉菌菌株F10对油茶炭疽病菌有良好的拮抗效果。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菌株F10,以油茶炭疽病菌为指标,研究了菌株F10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菌株F10能影响菌丝正常生长和分生孢子的萌发,菌丝出现节间变短、变粗、扭曲变形、菌丝严重交联、细胞质聚集、外溢等现象;能分泌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影响油茶炭疽病菌的细胞壁;并对水稻、蚕豆、白菜种子的萌发有促生作用。
关键词:
拮抗链霉菌F10 油茶炭疽病菌 抑菌机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喻锦秀 何振 李密 邬颖 彭邵锋 钟杰 高必达
[目的]探索解淀粉芽孢杆菌P-14对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拮抗物质,以期为油茶炭疽病的生物农药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酸沉淀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解淀粉芽孢杆菌P-14发酵液中的拮抗物质,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解淀粉芽孢杆菌P-14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分离后的组分a对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主要成分为C15 bacillomycin D(杆菌霉素D)。此外,共分离得到35种挥发性化合物,其相对抑菌率为(26.19±3.82)%,其中包含苯类物质(benzenes)10种、烷基类物质(alkyls)8种、醇类物质(alcohols)2种、酮类物质(ketones)11种、醛类物质(aldehydes)3种和1种酯类物质(esters)。[结论]解淀粉芽孢杆菌P-14能产生对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的物质,并确定了其拮抗物质种类,为油茶炭疽病的生物农药开发提供了可靠的研究内容。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威 叶乃兴 刘伟 金珊 连玲丽 赖建东 谢运海
通过PCR扩增并测定福建省不同产地茶树上分离的炭疽病菌的β-Tub2、ITS、GDPH和ACT 4段基因序列,采用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其纯培养、分生孢子、附着孢等形态特征对分离菌进行鉴定,并采用离体法测定菌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5株供试病原菌分离物均为GloeoSPoRIum CInGulATA f.SP.CAmellIAe,为茶树炭疽病病原菌,它们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都相似.致病力测定表明,所有分离物均对茶树叶片致病,但其中一株致病力明显强于其余菌株,且致病力强的菌株与其余菌株的基因序列存在差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星州 周国英 陈行钢 江玲玉 包安华 刘君昂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筛选分析果生刺盘孢效应子,并验证其功能,为其致病相关基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油茶病害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对果生刺盘孢非侵染期(分生孢子)和侵染时期(油茶叶片病斑组织)进行RNA-seq测序,并利用生物信息分析软件BUSCA、Target P、big-PI Predictor和GO、KEGG、PHI数据库分析转录组数据,选出符合条件的候选效应子,再利用qRT-PCR技术对效应子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克隆候选效应子全长基因,通过烟草瞬时表达系统和DAB染色验证相应基因功能。【结果】1)转录组结果数据显示,侵染时期相对于非侵染时期有7 850个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的编码蛋白进行预测分析,345个为经典分泌蛋白,占总数的4.39%。经典分泌蛋白氨基酸长度在各区间段分布较为均匀,而符合效应子筛选条件(<300和半胱氨酸残基数≥4为筛选条件,并过滤已经注释过功能的蛋白后,在果生刺盘孢中筛选出17个候选效应子。2)随机抽样选取9个候选效应子做qRTPCR分析,结果显示9个基因均为上调表达,与转录组数据结果相符。3)克隆出4个候选效应子,并通过烟草瞬时表达系统和DAB染色,验证出4个候选效应子均能引起植物细胞坏死。【结论】果生刺盘孢在侵染油茶时期有多个效应子表达,而在分生孢子时期此类蛋白多为不表达或少量表达,这验证了效应子是植物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玉春 郝心愿 黄玉婷 岳川 王博 曹红利 王璐 王新超 杨亚军 肖斌
【目的】炭疽菌能够侵染茶树叶片并造成病叶干枯、脱落,论文旨在分离、鉴定中国主要茶区茶树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茶树病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单孢分离法对采自中国15省(市、自治区)茶区的茶树炭疽病病叶进行炭疽菌分离,并对其ITS、TUB2两个位点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测序结果采用MEGA 6.0软件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多基因位点系统发育树。对分离的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对龙井43和中茶108茶树品种叶片进行有伤和无伤处理后接种代表性菌株,测试其致病性。【结果】以茶树上分离的炭...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龚志华 田娜 肖文军
根据茶树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对品质上具有一定优异性的 19 个茶树品种的春茶 1 芽 2 叶固定样进行了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分析,为茶叶加工与茶叶深加工筛选茶树优异品种资源,并为茶树优异资源的育种工作提供数据参考.结果表明,白毫早,37-2,福安大白具有高水浸出物(>45%)特性;碧香早,37-2,福安大白茶具有高茶多酚(>34%)特性;苹云具有高氨基酸(>4.5%)特性;白毫早,福安大白茶,水仙 84-1 具有高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7%)特性;水仙 84-1 具有高咖啡碱(>4%)特性.
关键词:
茶树品种 优异资源 筛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宋利沙 蒋妮 张占江 蓝祖栽 白隆华
【目的】筛选拮抗肿节风炭疽病病原菌的放线菌,为肿节风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打下基础。【方法】采用稀释涂布法从肿节风根系土壤分离获得放线菌,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活性较高的菌株,并采用离体叶片刺伤接种法测定筛选获得拮抗菌株对肿节风炭疽病的防效,通过形态学特征和16S rDNA序列测定及建立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平板对峙和抗菌谱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自肿节风根系土壤的JT-2F菌株对肿节风炭疽病菌具有最强的拮抗作用,可使炭疽病菌菌丝膨大、畸变和扭曲,抑制率达86.75%,且对供试14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平均抑制率达81.50%。通过形态学特性和16S rDNA鉴定,JT-2F菌株为津岛链霉菌(Streptomyces tsukiyonensis)。离体防效试验结果显示,JT-2F菌株发酵原液对离体叶片上肿节风炭疽病的防效达87.32%。【结论】JT-2F菌株用作肿节风炭疽病菌的生物防治材料具有较大的开发和应用潜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向平 肖启明 罗宽 巢进 田慧
为寻找防治烟草黑胫病新途径,2001至2003年,从湖南永州和宁乡等地烟草黑胫病发病严重的田块采集健株,共分离到内生细菌株120株,经测定,8株内生细菌菌株在室内有较强的拮抗作用,这8株内生细菌与烟草黑胫病菌共培结果显示,55y,NN-3,YN-4和YN-10对烟草黑胫病菌抑菌效果均在66%以上.根据内生细菌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性状,初步鉴定内生细菌55y为假单胞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NN-3为芽孢杆菌属枯草芽孢杆菌,YN-4,YN-10为芽孢杆菌属凝结芽孢杆菌,且这4菌株均为烟草内生细菌.
关键词:
烟草黑胫病菌 内生细菌 拮抗 定殖 鉴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