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46)
- 2023(9042)
- 2022(7847)
- 2021(7422)
- 2020(6552)
- 2019(15544)
- 2018(15795)
- 2017(31108)
- 2016(17142)
- 2015(19413)
- 2014(19958)
- 2013(19653)
- 2012(18552)
- 2011(16818)
- 2010(17294)
- 2009(16518)
- 2008(17099)
- 2007(15345)
- 2006(13543)
- 2005(12595)
- 学科
- 济(77822)
- 经济(77715)
- 管理(51127)
- 业(50529)
- 企(43136)
- 企业(43136)
- 方法(39956)
- 数学(35362)
- 数学方法(35013)
- 财(24609)
- 农(19652)
- 制(19179)
- 中国(18911)
- 务(15762)
- 财务(15734)
- 财务管理(15692)
- 业经(15455)
- 企业财务(15047)
- 学(14780)
- 贸(13588)
- 贸易(13586)
- 银(13252)
- 银行(13232)
- 体(13179)
- 易(13135)
- 融(13050)
- 金融(13048)
- 地方(13037)
- 农业(12653)
- 理论(12587)
- 机构
- 大学(256492)
- 学院(252582)
- 济(109129)
- 经济(106854)
- 管理(97719)
- 研究(83352)
- 理学(83329)
- 理学院(82460)
- 管理学(81213)
- 管理学院(80709)
- 中国(65974)
- 财(56192)
- 京(53236)
- 科学(47532)
- 财经(43665)
- 所(42612)
- 农(39788)
- 经(39607)
- 中心(38978)
- 江(38962)
- 研究所(37784)
- 经济学(34681)
- 北京(34409)
- 业大(34097)
- 范(32824)
- 师范(32557)
- 财经大学(32421)
- 经济学院(31377)
- 农业(30957)
- 州(30828)
- 基金
- 项目(155423)
- 科学(122584)
- 研究(115735)
- 基金(113726)
- 家(97228)
- 国家(96398)
- 科学基金(82949)
- 社会(73902)
- 社会科(70078)
- 社会科学(70055)
- 基金项目(59460)
- 省(59427)
- 教育(55302)
- 自然(52444)
- 自然科(51230)
- 自然科学(51214)
- 自然科学基金(50349)
- 划(50286)
- 资助(48298)
- 编号(47548)
- 成果(40767)
- 部(36584)
- 重点(34930)
- 课题(32702)
- 发(32221)
- 教育部(32131)
- 创(31764)
- 人文(30768)
- 大学(30576)
- 性(30457)
- 期刊
- 济(122303)
- 经济(122303)
- 研究(80085)
- 中国(48694)
- 财(46593)
- 学报(36217)
- 农(35574)
- 管理(34834)
- 科学(32709)
- 教育(29041)
- 融(29026)
- 金融(29026)
- 大学(27970)
- 学学(25982)
- 财经(23458)
- 农业(22717)
- 技术(21125)
- 经(20061)
- 经济研究(19224)
- 业经(18774)
- 问题(16994)
- 贸(13890)
- 理论(13576)
- 统计(13163)
- 技术经济(13042)
- 实践(11974)
- 践(11974)
- 业(11741)
- 财会(11635)
- 商业(11609)
共检索到3861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杨建平 李晓莉
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让非流通股变成可以流通的股份,必然存在非流通股股东为换得流通权而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问题。为协调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两者的利益,非流通股股东必须支付一定的对价,作为取得流通权的成本。对价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利益,而且是股权分置改革成败的关键。对价方式的多样化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关键词:
对价 对价依据 对价方式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肖民赞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价水平影响因素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对价水平的众多变量中,按其影响力度依次有四个主要变量: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国有股股东持股比例、每股收益、市净率;同时,研究还进一步发现,由于我国股权分置改革是一项极具政策性色彩的行为,以上四个变量对对价水平的影响力度总体上偏小。
关键词:
股权分置 溢价 对价 影响力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廖旗平 陈建梁
通过对45家已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对价水平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目前各公司的对价水平趋同,但对价影响因素不同。结合理论分析,建议从统一对价的标准上来稳定股改的预期,这更有利于股市的发展。
关键词:
股权分置改革 对价 预期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魏建华
一、对价差异的市场反应(一)不同对价方案的通过率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批试点已尘埃落定。试点公司推出的方案直接影响到流通股股东的投票热情,也影响到试点方案的通过率,甚至决定了试点方案的命运。表1是四家首批试点公司的方案内容和相应的投票比率和通过比率。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标
本文以2008年以前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129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投资支出的影响以及公司改变投资策略后的市场反应。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能显著增加公司投资支出,并降低投资支出对内部现金流的依赖程度。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对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公司的投资策略变化赋予较高的价值评估,且这一价值增加效应在规模小、成立年限少、非国有企业等遭受严重融资约束的公司中更为明显。研究结果说明,股权分置改革缓解了公司遭受的融资约束,并通过提升公司投资水平而增加公司价值。
关键词:
股权分置改革 融资约束 投资支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珍
目前中国股市问题的症结,不在于人们经常批评的新兴加转轨市场的种种不规范和不成熟,而是另有一股更强大的力量推动股市的重心持续下移。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证券市场形成了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造成同一上市公司的股票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的"股权分置"现象。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检验和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给我国证券市场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股权分置改革 效应 检验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余立攀
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次根本性改革,它使以往不能上市流通的股票获得可流通性,重建公司治理的共同利益基础,更好地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以及包括中小投资者在内的各方利益的共赢。本文通过对2006~2008年期间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部分上市公司进行统计,试图分析股权分置改革的市场效应以及次贷危机对改革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股权分置改革的市场效果是积极的,能带给投资者显著的超额收益;(2)股改对价支付率和股东对方案的支持率与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场效应呈显著正相关;(3)次贷危机严重影响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市场效应。
关键词:
股权分置改革 超额收益率 实证分析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丁守海
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表明,股权分置改革使上市公司价值普遍提高了16%以上,且提高幅度与盈利潜力及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呈递增关系。它更有利于提高“一股独大”公司的治理绩效,并修正资本市场的定价功能。
关键词:
股权改革 公司治理 资产价值 政策评价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瞿卫东 姜诚
股权分置是我国资本市场成立之初就存在的特有现象,上市公司的股东分为两类,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股权分置改革的目标是要消除流通权溢价,实现同股同价。本文探讨对价补偿的合理性、如何补偿以及补偿的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补偿的三条原则:(1)不能损害流通股股东 (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2)不能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3)应该借助股权分置问题解决的契机使中国资本市场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实现其价值定位和资源配置的功能。基于上述三点原则,一个改革方案就相当于求解一个数学规划问题,即在保证流通股股东将要丧失的流通权溢价得到足够补偿的基础上追求非流通股尤其是国有股价值的最大化,并且在方法上要有助于上市...
关键词:
股权分置 流通权溢价 对价补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何俊德 杨诚 梁红丽
股权分置在很多方面制约了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其改革势在必行。文章从概念上说明了什么是股权分置,并分析了其弊端,阐述了股权分置改革的法理基础及解决股权分置对价补偿的原则,并着重分析了几种常见的具体对价方案,分析其优缺点,指出送股式解决方案是最优方案。
关键词:
股权分置 股权分置改革 对价
[期刊] 财会通讯(理财版)
[作者]
朱文英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丁志国 苏治 杜晓宇
本文从经济学基本原理出发,重申股权分置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股市存在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主体缺失的制度性缺陷问题,认为合理对价支付比例的确定应该遵循政策中性原理,并根据套利理论推导出市场均衡条件下的对价公式,对46家试点公司和进入全面股改后推出的前两批72家公司的对价方案进行剖析,认为部分公司对价支付比例存在不合理的原因是方案确定的原则存在片面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郑振龙 王保合
本文将股权分置改革本身看做是上市公司拥有的永久性美式看涨期权多头,并运用期权分析框架,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时机的选择问题、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的博弈、预期与价格跳跃过程,找到了该期权定价公司和提前执行该美式期权的最优执行边界,消除了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并对中国的股权分置改革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股权分置改革 美式期权定价 流动性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