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65)
- 2023(4772)
- 2022(3911)
- 2021(3858)
- 2020(3407)
- 2019(7897)
- 2018(8127)
- 2017(15152)
- 2016(8723)
- 2015(10170)
- 2014(10280)
- 2013(9668)
- 2012(8705)
- 2011(7903)
- 2010(8518)
- 2009(7688)
- 2008(7561)
- 2007(6864)
- 2006(6219)
- 2005(5751)
- 学科
- 济(32607)
- 经济(32572)
- 管理(23406)
- 业(21006)
- 企(17840)
- 企业(17840)
- 方法(17285)
- 数学(15658)
- 数学方法(15105)
- 中国(9533)
- 理论(9291)
- 农(9097)
- 教学(7798)
- 教育(7126)
- 制(6808)
- 业经(6787)
- 财(6404)
- 学(6374)
- 地方(5705)
- 农业(5572)
- 银(5350)
- 银行(5341)
- 技术(5137)
- 学法(5127)
- 教学法(5127)
- 行(5108)
- 贸(5070)
- 贸易(5063)
- 易(4915)
- 和(4681)
- 机构
- 学院(117618)
- 大学(116688)
- 管理(44877)
- 济(41868)
- 经济(40664)
- 理学(38024)
- 理学院(37633)
- 研究(36670)
- 管理学(36479)
- 管理学院(36281)
- 中国(28257)
- 京(25355)
- 科学(22573)
- 江(20475)
- 财(20353)
- 所(18300)
- 农(17984)
- 中心(17883)
- 范(16931)
- 业大(16908)
- 师范(16769)
- 研究所(16354)
- 北京(16254)
- 州(16162)
- 技术(15968)
- 财经(15505)
- 经(13884)
- 农业(13853)
- 院(13364)
- 职业(13196)
- 基金
- 项目(74843)
- 科学(58244)
- 研究(56346)
- 基金(51394)
- 家(44240)
- 国家(43846)
- 科学基金(37981)
- 社会(32716)
- 省(31404)
- 社会科(30956)
- 社会科学(30948)
- 教育(29777)
- 划(26170)
- 基金项目(25964)
- 自然(25103)
- 编号(24918)
- 自然科(24613)
- 自然科学(24609)
- 自然科学基金(24135)
- 资助(23106)
- 成果(20915)
- 课题(18504)
- 重点(17301)
- 部(16023)
- 创(15947)
- 年(15440)
- 发(15370)
- 项目编号(15029)
- 创新(14796)
- 大学(14601)
共检索到1859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史秋衡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多层面有机结合的产物,涉及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多个过程环节,其基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人”。这两个基本问题已经被学术界讨论多年,从培养高级人才到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系列大讨论中,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一直处在变革和充实之中,面对扩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程光旭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提高人才创新能力,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近年来,各高校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在教学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但即使有些改革也只是点上的小改小革,或是修修补补式的改革,缺乏面上的系统、宏观思考,缺少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还是以旧的模式为主导,没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马德秀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突出内涵发展,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上海交通大学这样的研究型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2005年7月,在温家宝总理看望学校老学长钱学森时,钱老曾意味深长地说: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何向荣
探索和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对学生的培养任务,能够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但是,在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之下,这一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遇到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首先,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目前就业市场不规范,职业院校毕业生可以在企业之间任意流动,企业投资职业教育未必能使自己获益,还有可能为别的企业培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马晓代
文章阐述了应用型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如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2+1"人才培养模式、"校办工厂"人才培养模式等,分析了应用型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在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实施困境,进而从政府、企业、学校三个层面提出了突破现实困境的提升对策,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应用型院校的健康发展。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竹 吴东立 齐春雷
高等学校实行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一种发展趋势,能够有效规避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盲目性,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整合并优化教学资源,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构建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机制,有利于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智力资源,有效拓展大学生个性成长空间;在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整合教育资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专业分流导致专业冷热分化加剧,对冷门专业的发展产生一定冲击;一些课程安排设置不合理,不利于大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弱势冷门专业出现不良的学风问题,教学管理工作难度增加;新建的班级凝聚力不足,大学生的班级团体归属感缺失。因此...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磊
高等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关键是要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我国的教育实际,高师院校宜采取以通才教育为基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并通过提升教师素质、优化课程结构、革新教学方法、充实办学条件等措施加以落实。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通才教育 专才教育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郑小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对金融人才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等教育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本文就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现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金融人才 培养模式比较 构建原则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余瑾 曾冬梅
一、以“地方性”为主线。确立办学指导思想 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出发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决定于学校办学类型和办学目标的定位。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受到“大一统”办学理念的支配,不论重点大学还是地方院校,办学目标定位基本是一个模式即“高水平大学”。这种缺乏个性的办学思想,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制约着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至今,高校与高校间办学目标的趋同现象仍然存在。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林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双证书"式、"订单"式、顶岗式、工学交替式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形式。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实训基地建设是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核心、制度创新是保证。
关键词:
高职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途径 形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吴菁 曹晓军 凌子山
当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人才的快速培养就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旨以企业组织、机制、资源、运作四个层面,提出提高企业人才培养能力的相关策略,即明确人才培养战略与业务定位、优化培训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健全各类人员的牵引激励机制以及优化培训运作与流程实施。
关键词:
企业战略 组织结构 人才快速培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段欣
"项目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接触实际工作案例和公司的工作模式,在教师指导下,借鉴企业的管理流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按照工作流程和项目要求共同商讨方案、分工合作完成整个项目。在和实际工作岗位高度一致的环境氛围里,与老师、同学以及实践的交互作用中,主动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曹小其
高技能人才凭借掌握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解决操作性的问题发挥关键作用的一类专业人员。本文从理论构建的视角出发,考察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教学等方面,探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理论构建的前提、核心和基础。针对理论建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尝试地提出,优化专业设置结构,动态调整课程体系;校企合作互利双赢,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凸显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等的思考。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高技能人才 理论构建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翠萍
在高职院校物流教育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要根据市场的需要,科学有效地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岗位群为基本依据构建人才培养规格,以制造企业物流为基点分析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内容构建"宽口径、厚基础、细方向"课程体系应对多样化物流人才需求,同时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