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83)
- 2023(2928)
- 2022(2502)
- 2021(2287)
- 2020(1892)
- 2019(4039)
- 2018(3852)
- 2017(7304)
- 2016(4194)
- 2015(4729)
- 2014(4851)
- 2013(4871)
- 2012(4715)
- 2011(4521)
- 2010(4571)
- 2009(3972)
- 2008(3663)
- 2007(3252)
- 2006(2834)
- 2005(2621)
- 学科
- 济(21703)
- 经济(21693)
- 地方(11928)
- 管理(8469)
- 业(7936)
- 地方经济(7284)
- 农(7101)
- 方法(6092)
- 数学(5532)
- 数学方法(5487)
- 中国(5400)
- 农业(5092)
- 企(4427)
- 企业(4427)
- 学(4333)
- 业经(3750)
- 环境(3536)
- 融(3229)
- 金融(3227)
- 制(2882)
- 和(2792)
- 财(2667)
- 资源(2662)
- 发(2569)
- 域(2500)
- 区域(2495)
- 贸(2486)
- 贸易(2485)
- 银(2426)
- 银行(2419)
- 机构
- 学院(60020)
- 大学(58552)
- 研究(24157)
- 济(23353)
- 经济(22809)
- 管理(20882)
- 理学(17787)
- 中国(17450)
- 理学院(17439)
- 管理学(17046)
- 管理学院(16910)
- 科学(16047)
- 所(12900)
- 农(12411)
- 江(12406)
- 京(12216)
- 研究所(11889)
- 中心(11690)
- 范(10274)
- 师范(10210)
- 省(9767)
- 业大(9624)
- 农业(9580)
- 财(9325)
- 南(9305)
- 州(9046)
- 院(8934)
- 师范大学(8240)
- 科学院(7680)
- 北京(7490)
- 基金
- 项目(43975)
- 科学(34993)
- 研究(32656)
- 基金(30897)
- 家(27242)
- 国家(26985)
- 科学基金(22635)
- 社会(20626)
- 省(19578)
- 社会科(19429)
- 社会科学(19422)
- 基金项目(16696)
- 划(15670)
- 教育(14724)
- 自然(14271)
- 自然科(13877)
- 自然科学(13872)
- 自然科学基金(13597)
- 编号(13552)
- 资助(12053)
- 成果(11251)
- 发(11082)
- 重点(10732)
- 课题(10358)
- 部(9420)
- 发展(9003)
- 展(8872)
- 创(8828)
- 创新(8318)
- 国家社会(8273)
共检索到935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王永顺 黄鸣夏 周永东
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黄海北部近岸水域,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山东莱州湾近岸水域都进行了数年的海蜇放流增殖研究,放流当年的回捕效果明显。但未见到有出现自然繁殖群的报道。本文对1992~1994年在浙南近岸水域进行海蜇放流增殖后于1995~1997年连续三年出现的自然繁殖群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报道。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郝宗久
海蜇(Resculenta)是一种暖水性大型水母,口腕三翼,伞面光滑。海蜇可分为海蜇、沙蜇、面蜇及黄斑海蜇等,大多生活在5~40米水深海区,以10~20米水深分布最密集,对光线反应敏感,早、晚、阴天常浮于水面,强光照射或大风雨天沉降于中下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陈昌茂
海蜇是一种大型食用水母,是苏北沿海的重要水产资源之一。盛产期为7~9月份,主要作业方式为三重流网生产,近几年资源量大幅回升,捕捞产量连年超历史,1996年加工(包括半成品)近3万t,1997年在4.5万t以上。认真搞好海蜇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对于发展渔业生产、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渔民收入、增加出口创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抓好原料处理。这是提高质量和出成率的关键,因海蜇渔期正值夏季,原料不及时处理,极易造成变质腐烂,所以捕上船的新鲜海蜇应快速用竹刀沿海蜇伞体腹面将颈部与头部割下,头、皮分割后分别放置,要避免蜇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彭永章 季星辉
本文报道了1996~1997年江苏省启东市海蜇张网的改革和试验结果。文章分析了海蜇鱼发多变、体型较大和常漂游于水域中上层的特点,提出用锚张网替代桩张网,使用大网目以扩大网口并在网口两侧加装柔性帆板以增大水平扩张。改进设计的海蜇帆张网经较大规模的海上生产试验在1997年取得大面积丰收。单船平均网次产量比原用桩张网增加3倍多。文章针对吕四渔场流速(2.5~3.5节)对网具规格及阻力、锚具重量和爬驻力以及渔船起网鼓轮绞拉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提供了经验计算式。文章指出,这种海蜇帆张网的推广、使用必须强化管理,以确保伏休制度得到贯彻。
关键词:
海蜇 帆张网 管理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丁峰元 程家骅
根据2003~2005年6月和9月东海区中、北部海域沙海蜇(Stomolophus meleagris)的监测结果,分析沙海蜇的生物量、分布、栖息环境及其与海水温度、盐度间的关系,调查范围为29°00′~34°00′N,127°00′E以西至机轮底拖网禁渔区线。结果表明,2003年6月~2005年6月,沙海蜇出现样点内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 555 kg/h、1 139 kg/h、839 kg/h。2003年9月~2005年9月沙海蜇出现样点内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 144 kg/h、2 292 kg/h、608 kg/h。2003~2005年6月和9月,东海区沙海蜇均呈现生物量逐年降低、分布海域...
关键词:
沙海蜇 分布 温度 盐度 东海区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孙明 董婧 赵云 付志璐
针对每年春季在大型水母资源量初期调查工作中沙蜇与海蜇晚期碟状体(1~2 cm)阶段较难区分的现象,通过实验室培养观察,首次对沙蜇和海蛰晚期碟状体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比较,总结了二者的主要差异:沙蜇的生殖腺下腔较饱满,腔内空间较大,而海蜇的腔内空间较小,每个腔内外两侧边缘弧度相近,腔与腔之间的距离较大。沙蜇的胃腔内垂直排列着两列胃丝,长胃丝分别由4个生殖腺下腔内向胃腔壁下方的中央口延伸,而海蜇的胃丝分别分布在4个生殖腺下腔内,胃腔内壁上没有或仅有少量的胃丝。当处于紧缩状态时,沙蜇的口腕呈倒圆锥形,小触指分布错综复杂,而海蜇的口腕呈圆柱形,小触指有序地收缩在口腕柱内。
关键词:
沙蜇 海蜇 晚期碟状体 形态比较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彬 董婧 刘春洋 孙明 于旭光 刘修泽 李轶平 李培军
根据2005~2007年6月上旬和7月上旬在辽东湾海蜇放流区进行的大型水母调查及同期进行的浮游生物调查数据,分析了该区域大型水母及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特点以及海区中浮游动物的生态类型和优势种,并且试图寻找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与大型水母的数量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小型桡足类及桡足类幼体: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桡足类幼体、无节幼体。大型水母主要有: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沙蜇Nemopilema nomurai、白色霞水母Cy...
关键词:
浮游动物 大型水母 丰度 渔获密度 分布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联泰 高健 安贤惠 许宁 张晓磊 阚飞
通过研究冻融海蜇触手,Sephadex G-10凝胶过滤层析脱盐,SP Sephadex C-25离子交换层析等分离纯化技术,从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触手中分离到RE-5-6毒素,初步测定其分子量约为66.2kD并对其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RE-5-6具有下列性质。(1)对鸡血表现出较强的溶血活性;(2)可大大提高小白鼠的对热痛阈值即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镇痛作用随着注射浓度的增加而加强;(3)对小白鼠皮肤和眼睛分别表现中度和轻度刺激性;(4)对革蓝氏阴性菌大肠杆菌以及真菌白色念珠菌等有抑制作用。但未检测到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活性。
关键词:
海蜇 毒素 溶血活性 刺激实验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王绪峨 邱盛尧 张培超
本文根据1996年莱州湾海蜇资源调查结果,应用面积法对资源量和渔场进行了预报。渔业生产结果表明,这种预报方法是可行的,而且准确度较高。
关键词:
海蜇 资源 预报 莱州湾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张鑫磊 成永旭 陈四清 陈艳翠 张岩
对不同温度下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Kishinouye)螅状体的累计分裂数量变化以及不同温度下海蜇每日伞径大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时间与螅状体的累计分裂数量呈S曲线相关,在海水盐度为30.5,pH值为8.2,DO在6 mg/L的条件下,17℃、20℃、23℃三个温度下的回归方程式分别为Y=e5.764-4.194/x(R2=0.983,F=1 240.536>F1,21,0.01=8.016 6),Y=e6.039-6.295/x(R2=0.987,F=1 933.560>F1,25,0.01=7.769 8),Y=e6.213-2.899/x(R2=0.989,F=2 ...
关键词:
海蜇 横裂生殖 生长 温度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王燕青 姜连新 董婧 刘春洋 孙明 王彬
为配合2005年辽东湾渔场海蜇人工增殖放流项目,笔者对人工放流过程中,海蜇幼体由于从育苗室入海而引起的温盐环境突变以及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引起的死亡率进行实验研究,其死亡率直接影响到海蜇的回捕率,进而对辽东湾渔场海蜇的资源量造成影响。实验中发现,在超出海蜇生存最佳盐度范围(20-30),海蜇在高温(30℃、35℃)条件下,较高盐度组(35、40)较较低盐度组(15、20)的海蜇幼体的生存状态好、成活率高。同时,在低温(10℃、15℃)条件下,较低盐度组(15、20)较较高盐度组(35、40)的海蜇幼体的生存状态好、成活率高。
关键词:
海蜇幼体 增殖放流 温度 盐度 突变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郭平
海蜇染色体组型分析郭平(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大连116023)关键词根口水母,海蜇,染色体组型THEKARYOTYPEOFRHOPLCMAESCULENTA¥GuoPing(MarineFisheriesResearchInstituteofLia...
关键词:
根口水母,海蜇,染色体组型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吴颖 李圣法 程家骅
实验室条件下,就温度和投饵频次对海蜇碟状体生长过程(伞径生长及活动灵敏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温度设置为17、21、25℃,投饵频次设置为0.5、1、2、3、4次/d,进行交叉实验。结果表明,温度、投饵频次对碟状体伞径生长的影响均十分显著,且二者的交互作用明显。温度、投饵频次与海蜇碟状体生长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各温度下当饵料频次达到一定程度时,投饵频次的增加未对碟状体的平均日生长率产生差异,17℃时每天投饵1次,21℃、25℃时每天投饵2次即能满足碟状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温度、投饵频次对碟状体的收缩率影响均十分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也很明显。温度与碟状体的收缩率之间成正相关关系,17~21℃...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旭辉 张龙涛 黄莹 曾绍校 张怡 郑宝东
将超声波应用到海蜇水发过程当中,通过测定水发后海蜇的持水率、盐含量、铝含量等指标,分析超声波对海蜇水发过程脱盐矾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频率为28 k Hz时,海蜇水发效果最佳;在一定范围内,海蜇持水率随着超声波功率的增大而增加,超声后的海蜇明矾残留量最低(仅为0.38%),盐含量最低(仅为0.75%);频率越低、功率越大所需超声处理时间越短,相比传统处理方法,超声波辅助海蜇水发可以将加工时间从24 h减少到1-2 h,且盐矾含量比传统工艺低.研究结果显示,超声波可提高海蜇的水发效果,并降低盐、明矾的残留量.
关键词:
超声波 海蜇 水发 盐含量 明矾含量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游奎 马彩华 王绍军 高天翔 李俊磊 王晓雯
对久置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螅状体足囊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萌发状况进行了为期1个星期的连续观察。结果表明,海蜇进行横裂生殖苗种生产后的附着基,弃置3个月后其上的足囊仍然具有萌发能力。这些足囊在投饵并充气增氧、仅充气增氧不投饵、仅投饵不充气增氧3种情况下的萌发率分别为69.08%、48.83%、34.90%,充气增氧情况下的足囊萌发率显著高于不充气增氧的情况(P<0.01),投饵情况下的足囊萌发率高于不投饵的情况。结果说明,足囊作为海蜇度过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有效策略,其萌发与否在海蜇足囊繁殖过程中更为重要。在溶解氧含量并不成为限制因素的情况下,充气增...
关键词:
增氧 投饵 海蜇 足囊萌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