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4)
2023(1850)
2022(1478)
2021(1428)
2020(1134)
2019(2296)
2018(2200)
2017(4014)
2016(2030)
2015(2114)
2014(1914)
2013(1749)
2012(1712)
2011(1466)
2010(1555)
2009(1493)
2008(1428)
2007(1280)
2006(1122)
2005(1136)
作者
(5167)
(4378)
(4305)
(4245)
(2773)
(2092)
(1998)
(1641)
(1634)
(1587)
(1532)
(1420)
(1407)
(1381)
(1379)
(1341)
(1261)
(1249)
(1222)
(1196)
(1032)
(1028)
(1014)
(1001)
(999)
(945)
(942)
(941)
(834)
(827)
学科
(8639)
经济(8633)
管理(5325)
(3892)
(2983)
企业(2983)
中国(2632)
(2558)
方法(2232)
(1975)
业经(1942)
数学(1764)
数学方法(1737)
理论(1732)
农业(1697)
教育(1684)
(1681)
贸易(1680)
(1661)
银行(1660)
(1652)
金融(1652)
(1638)
(1636)
(1625)
(1624)
地方(1389)
及其(1234)
(1204)
(1202)
机构
学院(27340)
大学(26445)
(11182)
经济(10939)
研究(10353)
管理(8664)
中国(7816)
理学(7202)
理学院(7106)
管理学(6952)
管理学院(6898)
(5823)
科学(5725)
(5472)
(4961)
中心(4600)
(4447)
研究所(4430)
师范(4422)
财经(4221)
(4112)
(3927)
(3834)
北京(3811)
师范大学(3567)
经济学(3485)
(3415)
(3354)
业大(3270)
财经大学(3142)
基金
项目(17474)
研究(14116)
科学(13808)
基金(12251)
(10548)
国家(10438)
科学基金(8916)
社会(8885)
社会科(8335)
社会科学(8334)
(6876)
教育(6713)
基金项目(6340)
编号(6144)
(5680)
自然(5328)
自然科(5205)
自然科学(5204)
自然科学基金(5102)
成果(4803)
资助(4776)
课题(4421)
重点(4101)
(4055)
(4025)
(3734)
(3704)
项目编号(3689)
国家社会(3612)
(3542)
期刊
(14613)
经济(14613)
研究(9987)
中国(5259)
教育(4787)
(3922)
管理(3585)
科学(3575)
(3555)
学报(3553)
(3321)
金融(3321)
经济研究(2987)
大学(2931)
学学(2723)
业经(2693)
农业(2551)
财经(2133)
技术(2132)
(1873)
问题(1687)
(1608)
国际(1584)
职业(1476)
世界(1372)
商业(1346)
现代(1254)
理论(1241)
(1222)
(1218)
共检索到434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凌  
中国名山景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有众多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配合。泰山景观就是当之无愧的范例。但是,泰山的这种景观配合,是否如许多评论者所赞誉的,是一种“完美结合”、“相得益彰”的“典范”呢? 众所周知,现有泰山景观的主体线路是东路(古称“中路”)。在传统的观念中,观览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凌  
中国自古名山众多,何止三山五岳!仅高鹤年先生《名山游访记》所载其亲历之名山大川就有百尊之多。这都是有待我们开发利用的宝贵遗产。它们之所以能称之为“名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具有多价值、多功能的旅游景观。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不同配置,构成了各自不同的鲜明特色。但古代名山景观配置,均非在一种明确的景观理论指导下完成,至多在局部上借鉴了某些造园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讲,很难说它们有什么“整体构思”。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名山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孟玺  
人们往往论及地质地貌条件形成的泰山之雄,气候水文条件形成的泰山之奇,文化历史条件形成的泰山之荣,其实,还应充分注意到植被条件所产生的泰山雄中显秀、奇中有灵、荣中藏妙的特色。 历史上的泰山,植被极为茂密,“朱樱满地,古木参天”,“凌汉峰南竹树森森,未风先鸣”。明、清以来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经大力绿化,如今植被覆盖率已达90%以上,“岱宗夫如何,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燕如  梁丽壮  牛树奎  韩海荣  
山西太岳山现有森林资源是保护区域环境的重要屏障。根据太岳林区基本概况选取了自然性、稳定性、干扰性、多样性、代表性、面积适宜性、稀有性等7项指标,并将每一个指标分为4个等级,建立了2个层次水平上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经计算得到研究区的综合评价指数,从而确定其质量等级。结果表明:对研究区生态质量起相对重要作用的指标是自然性(0.230 8)。综合评价得到综合评价指数S为0.90,表明研究区目前的景观质量很好,质量等级为Ⅰ级,说明研究区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关于研究区后续实施规划的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忠泽  李振军  王惠君  
文章以山西屏峰山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采用条件估值法(CVM)对山西省屏峰山景区景观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参数法和非参数法计算,得到景区门票的最大支付意愿(WTP)均值为90.81元/人,观光车票的WTP均值为48.58元/人,其他各类游憩活动的WTP均值为37.73~100.16元/人不等。结合屏峰山景区2020年后逐年预估游客量,计算得到屏峰山景区开放初始年(2020年)的旅游价值总量为5538.20万元,2030年的旅游价值总量为46831.03万元~70033.33万元。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吕雄伟  俞宸亭  
构筑西湖群山文化景观廊道是推动杭州旅游经济纵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出发 ,着重分析研究构筑西湖群山文化景观廊道与杭州旅游经济纵深发展的互动关系、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和目标定位 ,并提出今后的相应对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成汉  
旅游,是一项综合性事业。它包括自然、历史、宗教、审美、经济、体育等多种因素,是人类为追求生存环境的合理性与和谐性而进行的富有意义的活动。所以,对一些重要的旅游景点,尤其是人文色彩比较浓重的名山大川,应该做多角度、多层面的审视,在综合化、立体化的认识、规划和建设中获取最佳效益。如果单纯着眼于一个层面、一种角度,势必使这些景区的建设失去平衡。这里说的综合化、立体化,不仅仅是指对某一景点的全面把握,还包括对国内众多著名景点的宏观认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婧雅  张玉钧  
中国的自然保护地具有生态和文化双重价值,文化景观作为自然与文化的交界面,如何识别其价值对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管理至关重要。以泰山为例,通过古籍文献和实地勘察等方法,从历时性角度对泰山的文化景观价值演变进行剖析。研究发现,泰山文化景观价值经历了山岳崇拜的自然价值、君权神授的政治价值、佛道信仰的宗教价值、祭祀游居的民俗价值及保护利用的综合价值五个阶段。结论认为:自然保护地文化景观价值的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名山自然保护地的文化景观价值演变是从自然到文化再到综合、从御到民、从单一到多元、从分离到融合的过程;自然保护地文化景观价值的构成要素包括思想基础、环境条件、行为方式及空间结果四部分,具有鲜明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特征。文章还对自然保护地文化景观价值的识别策略进行了讨论,为相应类型的国家公园和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姜辽   陈益   李甜甜  
传统文学在凝聚民族精神方面起着价值观培育和引导作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学景观作为核心吸引物获得游客青睐。文章立足于旅游吸引物和文学旅游体验中关于文学景观的核心观点,在精神分析与符号学的启示下,借鉴Lacan三界理论,建立文学景观的审美三界论,以此作为文章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及水泊梁山文学景观为案例,通过长期实地调研并结合网络游记,对文学景观作为旅游吸引物进行再认识。研究表明:(1)旅游资源是旅游核心吸引物的质料,文学景观作为旅游吸引物进行旅游开发时,需要将文学中的无形思想转化为可见的表征,由此带来文学景观能指的3次变迁;(2)文学景观是文学资源集聚的产物,不同质料呈现出不同的文学景观,“真实”与“虚构”之结合是文学景观的核心吸引力所在,文学景观能指链的运作在文学想象界与社会现实界中自由穿梭;(3)传统文学是深藏于游客内心的信念结构,是文学景观审美实践中的“传统技能”,支撑着文学景观背后的人类情感和意义,作为旅游吸引物能够极大地激发游客审美愉悦,传统文学中所蕴涵的神秘力量以无意识审美方式实现文学景观意义的流通与锚定。研究结论对文学资源的旅游开发、核心吸引物打造、文学景观设计以及中国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蒋婉求  
从浩浩之宏观的大千世界,到渺渺之微观的一草一木,大自然鬼斧神工,经过千万年风风雨雨的洗礼,把世界装扮成难以名状、美不胜收的旅游景观,这是一片神奇绝妙而又充满生机的领域。它广袤无垠,气象万千;它神秘幽邃,扑朔迷离;它生机盎然,温馨宜人。古往今来,多少旅游者投向它的怀抱,去探寻美的源泉、感悟美的魅力、接受美的洗礼、追求美的造型、倾听美的音韵、领略美的风采、创造美的境界。旅游景观以其精妙瑰丽的底蕴,绘制成一幅幅壮观的画卷,谱构成一部部辉煌的交响乐,激荡着无数探索者的心灵。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Б.Б.波雷諾夫  陈傳康  
人类社会的发展愈完善,人类社会愈接近共产主义,承受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机构也就更显得不适合于社会生活的新情况。事实上,这里所指的新情况是指那引向根本改造自然的伟大的共产主义建设事业。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当然首先必须认识自然。要认识自然,便应该"不是把自然界看作什么彼此隔离,彼此孤立,彼此不相依赖的各个对象或各个现象的偶然堆积,而是把它看做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鲁瑾  汪剑明  
大型人造游乐景观是本世纪兴起的新型游览娱乐行业。较早的可以追溯到荷兰人建造的世界上第一个微缩景观——马都拉丹。但只有在1955年美国第一家“迪斯尼世界”开业以后,大型人造游乐景观的建设才开始风行世界。它以现代高科技手段,配合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将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科学幻想、风景名胜、民俗风情、动植物世界等融汇一园,集观光、娱乐、科技、饮食、购物、住宿等于一体,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全面的服务。这些大型人造游乐景观靠近各国较大的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其中有些是为弥补当地旅游资源的不足。例如新加坡,国土狭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瑞  
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几个不同的特点:既有总量目标,也有结构目标;确立了经济和社会两类调控目标;在数量上绝不止4个,且优先顺序相机选定;目标选择灵活,并不拘泥于调控时间以及所谓政治周期。"十二五"规划充实了许多宏观调控指标,也带来了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应当继续坚持以GDP指标为核心的经济增长目标,科学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万元产值能源综合消耗目标应当采用更加先进的计量标准。当前国际收支平衡目标无法实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隐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翟俊  
从生态学与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的发展历程出发,指出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是景观设计创造力、想象力的源泉和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通过景观创造性的表现途径,景观设计师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抽象的生态学概念和知识,从而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结合有代表性的实例从技术手段、表现工具、比喻、格局、适应性和过程化的形式6个方面简要阐述了生态学在景观设计中的思维和表现过程,为当今乃至未来生态学理论和景观设计实践更紧密的结合提供新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