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68)
- 2023(9780)
- 2022(8382)
- 2021(7611)
- 2020(6576)
- 2019(15087)
- 2018(14946)
- 2017(29359)
- 2016(15974)
- 2015(18185)
- 2014(18423)
- 2013(18829)
- 2012(17906)
- 2011(16711)
- 2010(17120)
- 2009(16311)
- 2008(16207)
- 2007(15039)
- 2006(13636)
- 2005(12296)
- 学科
- 济(94656)
- 经济(94590)
- 业(47160)
- 农(46364)
- 管理(40253)
- 方法(32473)
- 农业(30630)
- 数学(29179)
- 数学方法(28977)
- 企(26197)
- 企业(26197)
- 地方(22747)
- 业经(20334)
- 中国(20056)
- 学(17091)
- 财(15531)
- 制(15044)
- 发(13487)
- 地方经济(13284)
- 贸(13046)
- 贸易(13041)
- 易(12595)
- 环境(12180)
- 和(11682)
- 体(11220)
- 银(11018)
- 银行(10997)
- 策(10991)
- 融(10915)
- 金融(10913)
- 机构
- 学院(247891)
- 大学(244013)
- 济(116070)
- 经济(113857)
- 管理(92682)
- 研究(88816)
- 理学(79260)
- 理学院(78401)
- 管理学(77188)
- 管理学院(76730)
- 中国(68801)
- 农(60826)
- 科学(53765)
- 京(50896)
- 财(47808)
- 所(46843)
- 农业(46780)
- 研究所(42350)
- 业大(41733)
- 中心(41412)
- 江(39070)
- 财经(37896)
- 经济学(36001)
- 经(34190)
- 经济学院(32348)
- 北京(31943)
- 范(31922)
- 师范(31682)
- 州(30183)
- 院(29619)
- 基金
- 项目(156535)
- 科学(122022)
- 研究(115806)
- 基金(112358)
- 家(97351)
- 国家(96472)
- 科学基金(81335)
- 社会(74894)
- 社会科(70599)
- 社会科学(70574)
- 省(62462)
- 基金项目(59746)
- 划(50747)
- 教育(50714)
- 自然(49946)
- 自然科(48578)
- 自然科学(48559)
- 编号(48519)
- 自然科学基金(47676)
- 资助(45623)
- 成果(39084)
- 发(36869)
- 部(35345)
- 重点(35068)
- 农(33917)
- 课题(32137)
- 创(31475)
- 国家社会(31137)
- 发展(30178)
- 展(29753)
- 期刊
- 济(140730)
- 经济(140730)
- 研究(73076)
- 农(63222)
- 中国(49617)
- 农业(42510)
- 学报(39109)
- 科学(36240)
- 财(35684)
- 大学(29352)
- 管理(29264)
- 学学(27959)
- 业经(26396)
- 融(25285)
- 金融(25285)
- 经济研究(21054)
- 技术(20980)
- 业(20512)
- 问题(19670)
- 财经(19251)
- 教育(18500)
- 经(16667)
- 世界(15335)
- 技术经济(14816)
- 农村(14633)
- 村(14633)
- 农业经济(14258)
- 资源(14025)
- 经济问题(13996)
- 版(13288)
共检索到3810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姜东晖 胡继连
我国的水资源"农转非"现象日益凸显并具有"多赢"的社会经济效应,既能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又能推动农业节水和工业发展。水资源"农转非"的潜在负效应是"如果转换失控,可能会损害农业和农民的用水权益"。为防止"转换失控",应认真地考虑对农业和农民的补偿及对水资源"农转非"现象的调控和管理。补偿的形式可以是价格补偿、节水投资补偿或新水源补偿;调控管理的重点应该是水资源转移的数量调控和程序调控等。
关键词:
水资源 “农转非” 水权补偿 管理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谷继建
城市化进程是否纯粹表现为"农转非"的过程或者结果,各方评价不一。该文通过福利经济学的解释,从福利经济学的前提假设、我国社会心理、基层政府行为等多方面阐释"农转非"的经济福利走向和不确定性,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对福利经济学在中国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简要探讨,使其为我所用。
关键词:
户籍农转非 土地流转 社会福利 规范分析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赵黎 宋明
一、经济性农转非的人员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日益融合、开通,农村人口到城镇落户、务工经商的要求日渐强烈。1992年以来,部分地方采取征收城市建设配套费的办法吸收农村人口到城镇落户。这种以经济手段进行的农转非可称为经济性农转非。从我们对四川省绵阳市的调查情况看,经济性农转非人员首先从农民中分化出来,脱离了原来的农村户籍身份,实现了由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户籍身份变迁。由于变迁的时间短,迄今还没有达到一个比较成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红光 戎丽丽 胡继连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和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水资源"农转非"现象严重,虽然从总体上提高了水资源的经济价值,但是水权转换过程中行政"平调"所引发的低效率和"寻租"问题也日益突出。该文设想引入市场机制调节水资源"农转非"关系,提出了农用水权有偿转让、让价格起主导调节作用,政府对水权转换的主体、客体、价格及程序进行监督管理等运作要点。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凤婷 熊立春 于畅
水资源"农转非"是缓解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用水竞争压力的一种重要政策,为对水资源"农转非"做出系统性评价,对水资源"农转非"的概念内涵、发展脉络、政策影响及评估以及补偿机制进行了梳理,进而分析了国外水资源"农转非"对我国实践的启示,并展望水资源"农转非"未来的重点研究领域以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1)水资源"农转非"的分类因转移的性质、期限、位置、费用、距离等有所差异,其产生和实施受非农用水需求、节水效能、水资源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2)水资源"农转非"政策效果具有两面性,大多研究对其整体效果持肯定态度,政策影响由早期的经济影响向后期的社会和生态影响聚焦。3)未来应纳入以流域或干支流为代表的中观研究尺度,同时,提高政策影响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多学科的综合分析视角。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玉玺 葛颜祥 周霞
优化配置水资源,实现利用效益最大化,是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关键议题。论文选取影响水资源"农转非"的9个因素,采用2003—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岭回归法测度各因素作用程度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产业结构变化、城镇化发展是主要推动因素,综合作用达0.53;随时间推移,各因素的作用差异较大。2空间尺度上,全国范围内,产业结构变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正向作用是0.32和0.21;极度缺水区,产业结构变化、生态环境改善、节灌率和人均水资源量的正向作用明显;中度缺水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系数是0.56;轻度缺水区,城镇化发展和有效灌溉率的影响程度为0.33和0.30;GDP是丰沛区的关键促进因素...
关键词:
水资源“农转非” 岭回归 尺度效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柴国荣 冯家涛 周志星 张发民 张军
由于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突出特点 ,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从水资源的经济特点出发 ,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对水资源跨流域配置的市场供求、成本收益等资源经济学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水资源跨流域配置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了探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洁 许长新
我国治水正由防范洪水向利用洪水方向探索,并且在实践中收到一定效果。本文探析了我国治水理念的转变,并构建出了洪水利用的有效途径,最后对洪水导致的损失与洪水利用的成本收益进行了分析,从收益的角度论证了洪水利用理念的正确性。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兆福 梁桂保
农转非曾是我国土地征用中安置失地农民的一项重要措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各项城乡改革的不断推进,农转非老化劳动力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域农转非老化劳动力基本状况的调研,分析了农转非老化劳动力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农转非 老化劳动力 社会保障 对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孟卫兵
产业集群是一些既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在地域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本文主要论述产业集群的作用,分析产业集群的优势。
关键词:
产业集群 竞争优势 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利庠 张喜才
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的分析存在多维的视角,本文从探讨这一问题的成因出发,通过对劳务市场供求状况和市场主体间的博弈分析,力图给出合理的经济学解释。
关键词:
拖欠 农民工工资 博弈分析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安顺 王信东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饶勇
文章从技能型劳动者的分类界定入手,对不同类型劳动者所面临的"用工荒"现象及其成因机制进行微观视角的分类研究。结果发现,当前的"用工荒"现象包含了多种类型的劳动者短缺,其中非技能型劳动者短缺的主要原因是被扭曲的收入分配比例和无保障的弹性用工模式导致新生代农民工供给激励不足,随着企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此类"用工荒"现象将得到有效缓解;而造成技能型劳动者短缺的原因,既包括经济转型发展使对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结构性增长,也有基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的劳动者供给数量不足。技能型劳动者培育过程中的劳资双方行为"协调失灵"、政府职能缺位、社会化培训体系建设滞后和劳动力市场的无序发展等因素都是导致技能型劳动者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转型发展要求、进而导致技能型劳动者"用工荒"现象的主要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