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20)
2023(7559)
2022(6276)
2021(5827)
2020(4843)
2019(11053)
2018(10639)
2017(19797)
2016(10295)
2015(11424)
2014(11303)
2013(11135)
2012(10191)
2011(9242)
2010(9745)
2009(9373)
2008(8344)
2007(7743)
2006(7061)
2005(6745)
作者
(28068)
(22683)
(22565)
(21830)
(14447)
(10879)
(10440)
(8901)
(8588)
(8542)
(7697)
(7659)
(7363)
(7284)
(7274)
(6939)
(6899)
(6585)
(6466)
(6441)
(5795)
(5547)
(5350)
(5321)
(5166)
(5131)
(5107)
(5052)
(4562)
(4536)
学科
(39929)
经济(39886)
(28082)
管理(26951)
(25790)
金融(25787)
(23189)
(23173)
企业(23173)
银行(23172)
(22524)
中国(20391)
方法(13441)
(13327)
(12175)
(11874)
中国金融(11045)
数学(10969)
数学方法(10799)
地方(10633)
业经(10467)
理论(9156)
(8904)
财务(8868)
财务管理(8844)
(8589)
贸易(8577)
企业财务(8439)
农业(8383)
(8364)
机构
学院(137207)
大学(135460)
(58447)
经济(57045)
管理(48188)
研究(47268)
中国(44947)
理学(39740)
理学院(39289)
管理学(38525)
管理学院(38253)
(30688)
(28989)
科学(24707)
中心(24562)
(23523)
财经(23293)
(22540)
(21006)
研究所(20560)
(19453)
北京(19027)
(19009)
经济学(19001)
银行(18795)
(18776)
(18360)
金融(18004)
(17976)
师范(17814)
基金
项目(81370)
研究(64838)
科学(63550)
基金(57614)
(48554)
国家(48073)
科学基金(41428)
社会(40381)
社会科(38352)
社会科学(38342)
(31940)
教育(30254)
基金项目(29402)
编号(28117)
(25910)
成果(24426)
自然(24290)
资助(24042)
自然科(23763)
自然科学(23761)
自然科学基金(23353)
课题(19577)
重点(18606)
(18091)
(17829)
(17681)
(17668)
项目编号(17572)
国家社会(16741)
(16735)
期刊
(68649)
经济(68649)
研究(46984)
中国(35597)
(31902)
金融(31902)
(25072)
管理(20565)
教育(20067)
(17921)
学报(17387)
科学(15800)
大学(14076)
技术(12879)
学学(12574)
财经(11681)
经济研究(11521)
农业(10839)
业经(10618)
(10130)
图书(8841)
理论(8361)
(8266)
国际(8225)
问题(8082)
实践(7658)
(7658)
财会(6855)
(6771)
论坛(6771)
共检索到2359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蔡宁伟  
尝试以金融业的溯源和转变为线索,剖析了以网点机构为代表的物理金融、以网上银行为达标的电子金融和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移动金融三大发展业态。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以手机终端模式的移动金融业态的三项不足,并提出一种新型移动金融业态。这种新型业态暂定名为"智能金融业态",它具备设备个性可穿戴、低碳环保、线下交互、安全私密和智慧高效等五大主要特征。未来,金融业态很可能实现由移动金融业态向智能金融业态的升级,满足客户更广更深层次的需要。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许桂华  谭春枝  
新兴金融业态是一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力量,能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我国新兴金融业态主要包括股权类、准银行类、互联网类以及消费类四大类型,并呈现多样化、融合化、数字化与实体化四大发展趋势,但还存在发展不均衡、融资成本高、经营风险高及缺乏监管等问题。对此,应通过协调发展、规范发展与统一发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办公室课题组  
当前,传统金融受到移动金融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主要对我国移动金融的特点、现状和发展态势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同时考察国外移动金融发展模式和相关经验,从发挥移动金融优势和防范风险的视角提出对策措施,旨在促进我国移动金融健康发展。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查华超  郭永济  
本文试图从含义、特点出发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内涵;力求以市场、空间、产品、服务、规模和收益等多维度视角研究其边界;并结合它对社会生活、商业形态、产业发展等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探讨互联网金融这一新业态的未来发展趋势。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徐云松  冯毅  
移动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渗透,使得金融信息化成为现代金融演进的一个重要方向。移动金融的应用结合了移动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能够打破行业、时间、空间的限制,推动传统金融服务的创新与变革。本文从四个方面详述了西部地区移动金融发展的客观必要性,特别是在提升金融效率,推动金融创新,拓宽金融覆盖面等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移动金融的发展模式与策略。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潘锡泉  
依托以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新金融业态模式创新作为切入点,形成"政府主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主动参与、全民普惠金融理念和风险意识培植"相契合的方式,来解决传统普惠金融实践过程中暴露的"短板"问题是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必由之路。具体操作上,需要在政府主导普惠金融体系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依靠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的建设及其内容的细化和可操作化为突破口,来营造普惠金融发展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依托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等为代表的新金融业态发展带来的模式变革和创新,来激发金融机构自身比较优势的发挥,渠道的拓展和产品、服务等方式的创新,去主动对接普惠金融发展的机遇;通过对全民普惠金融理念和风险意识的培植,激发全员主动参与普惠金融实践的活力。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黄孝武  柏宝春  
武汉金融行业在新金融机构、新金融市场、新组织结构方面出现了一些新业态,应充分利用武汉经济发展、传统金融机构、科技与人才、区位特点、自然条件及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以股权投资基金、产权交易所、金融服务外包中心为突破口,在金融业开放、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土地制度、财税政策和人才政策方面采取措施促进武汉新金融业态进一步发展。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徐渊  王艳  
移动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条件逐渐成熟,主要包括终端普及、移动电子支付与移动支付兴起、3G网络进一步普及与4G的起步、第三方支付牌照及民营银行等金融改革政策的支持与民众理财意识的普遍提升等。移动互联网金融将呈现规模化发展加速、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衍生泛金融生态圈、遵循"端-服务-产品"的发展路径的趋势,并面临着来自安全性风险、泛金融生态圈的行业监管、野蛮生长与同质化竞争以及金融创新评价等方面的挑战。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华  宋慧  
本文通过互联网金融功能的国内外差异比较,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对互联网金融在中国金融业发展历史长河中的演进趋势进行定位,揭开互联网金融的神秘面纱,为建立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开拓更多的空间。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周新辉  李明亮  
基于发展应用类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视角,本文首先通过在理论上分析新金融作用于实体经济的机制、在实证上检验新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论证了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在总结我国应用类新金融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发现产业金融、科技金融和民生金融已具一定规模,但仍有较大发展需求;其中,医疗金融和企业年金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而发展航运金融和物流金融是构建国际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必由之路,由此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殷兴山  
鉴于实体经济范畴的广泛性与金融资源有限性存在矛盾,将有限的金融资源用在实体经济最需要的方面,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社会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源泉。金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闫磊  
针对当前金融业快速崛起的新型业态形式,本文在分析风险形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重点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业新型业态形式的产生不仅仅是一个信息技术的发展问题,更多地在于信用需求的急剧增加。这一方面源于我国高杠杆和产能过剩的同时显现,逼迫部分企业绕道传统信贷途径;另一方面在于实体经济高额的利率诱使各类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开始不满足于银行业相对较低的存款利率,而选择网络金融等新型业态。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余额宝、小额担保、银行新型理财业务为例,分析了它们的业务特征和可能引发的业务层面、机构层面和经济层面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智先  王俊冬  修瑶瑶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线上交易正逐渐取代线下交易的地位,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相应地,互联网金融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传统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保留传统线下网点业务的同时,开拓在线交易和服务渠道,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金融生态圈成为商业银行网点改革的重点。本文从银行业务的基本分类入手,认为从产品方面来说,银行应做到场景化、碎片化,在最大限度掌握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创新,同时保证电子银行、网购平台等软件型产品的顺利运营;从服务方面来说,银行应在保留柜面服务的基础上,将更多的常用功能添加至手机软件或网银中,满足年轻人线上操作的需求。同时,本文还考虑到实操过程中的营销和风控问题,认为银行应尽可能利用其客户黏性和品牌效应,利用多样的线上线下活动对新产品、新服务进行推广,同时也要在保证各类软件安全、流畅运行的基础上,重视咨询、投诉热线的处理质量,保证线上交易的安全性。最后,在整个大的金融圈中,银行只是其中一个角色,学习如何与其他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宣传、达成共赢,也是大势所趋。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健  
论世界金融业强化与统一化监管趋势及我国对策中央财政金融学院李健7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业发生了巨大变革:广泛采用的新科技、不断形成的新市场、层出不穷的新工具、新交易、新服务,浪潮般地冲击着传统的业务活动扣经营管理方式,模糊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界限,加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