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11)
- 2023(11652)
- 2022(9802)
- 2021(9181)
- 2020(7591)
- 2019(16798)
- 2018(16532)
- 2017(32106)
- 2016(17456)
- 2015(19270)
- 2014(18704)
- 2013(18157)
- 2012(16770)
- 2011(15311)
- 2010(15820)
- 2009(15178)
- 2008(14992)
- 2007(13872)
- 2006(12704)
- 2005(11352)
- 学科
- 济(66887)
- 经济(66791)
- 业(64054)
- 管理(56178)
- 农(46856)
- 企(42939)
- 企业(42939)
- 农业(31029)
- 业经(21478)
- 方法(21133)
- 制(20814)
- 财(20056)
- 中国(19540)
- 数学(17997)
- 数学方法(17716)
- 技术(16500)
- 策(14832)
- 体(14476)
- 地方(13575)
- 银(13383)
- 银行(13369)
- 贸(13156)
- 贸易(13148)
- 行(12896)
- 易(12883)
- 学(11915)
- 融(11742)
- 金融(11740)
- 发(11451)
- 体制(11030)
- 机构
- 学院(244734)
- 大学(238987)
- 济(106979)
- 经济(104790)
- 管理(96334)
- 研究(83905)
- 理学(82143)
- 理学院(81336)
- 管理学(80209)
- 管理学院(79723)
- 中国(67433)
- 农(55050)
- 财(51656)
- 京(49381)
- 科学(47453)
- 农业(41632)
- 所(41431)
- 江(39832)
- 中心(39708)
- 业大(39012)
- 财经(38747)
- 研究所(36736)
- 经(35075)
- 经济学(31358)
- 范(30810)
- 师范(30604)
- 北京(30522)
- 州(30476)
- 院(29903)
- 省(28356)
- 基金
- 项目(158213)
- 科学(126829)
- 研究(122306)
- 基金(115096)
- 家(98946)
- 国家(97980)
- 科学基金(84977)
- 社会(79601)
- 社会科(75180)
- 社会科学(75163)
- 省(63009)
- 基金项目(60423)
- 教育(54338)
- 自然(51980)
- 划(51539)
- 编号(50798)
- 自然科(50749)
- 自然科学(50739)
- 自然科学基金(49858)
- 资助(45114)
- 成果(41658)
- 制(36778)
- 部(35917)
- 创(35587)
- 发(35485)
- 重点(35296)
- 课题(34835)
- 创新(33419)
- 国家社会(33000)
- 性(32029)
- 期刊
- 济(129588)
- 经济(129588)
- 研究(76069)
- 农(58881)
- 中国(56930)
- 财(39404)
- 农业(39372)
- 管理(35610)
- 科学(33831)
- 学报(33056)
- 融(30548)
- 金融(30548)
- 大学(27161)
- 教育(26466)
- 业经(26447)
- 学学(25751)
- 技术(21456)
- 业(19233)
- 财经(19160)
- 经济研究(18144)
- 问题(17551)
- 经(16471)
- 农村(15182)
- 村(15182)
- 农业经济(14507)
- 世界(13673)
- 版(12795)
- 技术经济(12663)
- 科技(12360)
- 经济问题(12162)
共检索到3868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士海 刘俊浩
新农地制度以《土地承包法》的实施为形成标志,它具有明显的重效率、轻公平的政策倾向。然而,这一政策倾向调整的依据是不充分的,其政策意图尤其是效率意图很可能难以实现。不仅如此,新农地制度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对新农地制度的政策倾向应该进行一定的调整。
关键词:
新农地制度 政策倾向 效率 公平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林青 刘进梅
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地制度创新的目的不是要危及或取消农村家庭经营,而应是在保持其存在和维护其权益的基础上,使农地制度更具有包容性和扩展性,以适应农业适度规模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需求。研究分析表明,我国农业人口较多的国情及土地流转对工业化的依附性,就决定了土地流转不能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中轴制度工具,若政府以政策利好推进土地规模化流转,势必引致逆政策预期的社会风险;而农地合作能够兼顾农业效率提升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成为以工补农、以农稳工的制度联结纽带。农地制度创新就是要建立以农地合作为中轴、联结千家万户家庭经营的农业和农村工业化的政策支持体系,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由农民主导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特色之路。
关键词:
土地流转 逆政策预期 农地合作 制度创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红宇
中国经济客观上存在的区域差别和在农地经营上存在的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的比较优势,不同农地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别。如“两田制”尽管在全国都有表现,但最多的制度安排却集中于中部地区;“规模经营”则明显地在大城市郊区和沿海发达地区表现出较强烈地制度供给冲动。因此,本报告例举“两田制”、“规模经营”以及“四荒”使用权拍卖三种在全国范围最多分布、影响最大的三种比较典型的制度创新类别,分析其起源、方式和制度绩效。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赵美玲
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这一制度安排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地制度作为规范人们在农业生产上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其内容包括农地的产权制度,农地的经营制度,农地的流转制度和农...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宗劲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现行农地制度的内在缺陷和深层次矛盾日渐显露,农民权益遭到严重侵犯,农地制度的再次改革势在必行。重新安排土地征用制度运行的环境,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城镇化 农地制度 缺陷 路径依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红宇
在中国,关于农地产权政策的设计更多地限定于土地使用制度安排,而对于其他产权问题,比如对所有权的界定更多地来自于理论界的争辩。这并不是说所有权不重要,也不意味农地所有权的变革,或者变现阶段的农地集体所有为国有抑或私有,会触动意识形态的根基。而仅从纯粹经...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和丕禅 郭金丰
在制度的约束下 ,农村劳动力要实现在城市定居的目标一般需要经过两个过程。本文选择收入、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障和外出年限 4个变量 ,利用江西外出务工农民的移民倾向调查资料和Logistic回归方法 ,探讨了影响农民工第二过程迁移决策的因素。基本结论是 :较高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较长的外出年限导致更明显的移民倾向 ;在第一过程迁移中存在的受教育程度与迁移之间的“倒U型”关系在第二过程并不存在 ;是否享有社会保障项目对农民工的移民倾向没有影响。
关键词:
制度约束 农民工 移民倾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瑾 陈晓暾
文章在对三十多年来农业政策制度变更划分的基础上,采用Cobb-Douglas函数和Chow检验对历次农业制度变迁所产生的效力进行定量测度,并对2004年以来的我国农业经济投入产出的规模经济倾向进行刻度,再结合预测评判系数、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模型的参数问题进行识别,并针对分析结果进行了理论总结。
关键词:
农业制度 变迁 有效性 Chow检验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万举
在农地制度分析中制度效率分析应当与具体制度环境条件相结合。在稳定的宪法性秩序下,农地制度创新的可行路径是构建保障公平的农地权利交易机制。在影响农地制度变迁的非正式约束中群体共识起着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村民自主治理是当前保障和实施农民土地权益的可行性方法,而群体共识的再造和转换是促进农民自主治理的基础。
关键词:
制度效率 群体共识 农地权利 自主治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秦勇 李凤霞
实践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物权的功能和效力还不够强大,由此造成我国农地产权的不稳定,从而影响了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稳定农民对于土地的权利势在必行。稳定地权的两种主要方式——土地私有化和永佃制都存在较大的缺陷。而在对土地承包权改造基础上建立的农地持有权是稳定地权的可行路径。农地持有权是一种独立的物权。农地持有权可以从根本上稳定农民对土地的权利,解决当前在农村土地利用中公权力对私权利的侵犯问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冰华 张安录
建国后我国经历了四次农地制度的变迁与创新,随之产生巨大的农地资源配置绩效差异。近20年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对农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其产权缺陷、规模缺陷以及保障缺陷已经构成我国农地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的市场性、效率性、功能性障碍。为此,必须以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为核心,明确产权主体,高效配置农地资源;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培育农地配置的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农地的生产功能。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农地资源 农地配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熊战勋
市场化进程中的农地资源利用与农地制度创新熊战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现代化,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同样面临着这一历史任务。然而,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与国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交织在一起,市场化...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赵一夫 薛莉
20世纪中期以来,台湾地区开展了三次农地制度改革。其中,农地重划和"小地主大佃农"政策在台湾地区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尤其是促进规模化经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当前大陆推动的农村土地流转虽然在制度基础和实施办法上有所差异,但政策目标具有相似性,其改革做法具有参考价值。大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既要坚持强调经营主体多元化,更要强调农地农用的原则;规范土地整理工作;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搭建有效的中介服务平台;给予配套的金融服务支持;分阶段、分区域试验和推广先进做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海娟
在农业强国战略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发挥关键支撑作用。相对于工程管理问题,农地制度创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尚未被充分重视。已有关于农地制度的研究主要关注稳定土地承包权和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关系,而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地制度改革的关系研究不足。在广大中西部村庄,小农户仍然是农业经营的主体,需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支持,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从小农户的视角出发,面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地制度创新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地块整合问题,要避免工程导向的项目建设造成农田耕作的不便;二是土地经营权配置问题,要避免大户导向的项目建设造成小农户被制度性排斥。基于田野调查,克服两种困境的办法是在保持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由村集体整合地块,形成按户连片经营,不仅能充分释放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发展的经济效应,而且有利于保障农村社会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