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56)
2023(8770)
2022(7345)
2021(6929)
2020(5927)
2019(13097)
2018(13127)
2017(24308)
2016(13831)
2015(15359)
2014(15696)
2013(15206)
2012(14508)
2011(13249)
2010(13487)
2009(12500)
2008(12330)
2007(11588)
2006(10415)
2005(9646)
作者
(43182)
(35688)
(35587)
(34264)
(22885)
(17310)
(16237)
(13908)
(13872)
(13203)
(12390)
(12269)
(12064)
(11721)
(11613)
(11107)
(10790)
(10627)
(10515)
(10307)
(9264)
(9132)
(8848)
(8516)
(8339)
(8235)
(8156)
(7903)
(7566)
(7492)
学科
(47986)
经济(47821)
管理(36354)
(32552)
(27529)
企业(27529)
方法(19877)
中国(16500)
(16195)
数学(15092)
(14778)
数学方法(14757)
(14391)
(13979)
理论(12390)
业经(11601)
(10200)
(10162)
(10161)
银行(10156)
教育(9788)
(9754)
地方(9648)
(9213)
金融(9206)
农业(8981)
(8358)
财务(8321)
财务管理(8296)
企业财务(7947)
机构
大学(194461)
学院(189624)
研究(75827)
(69387)
经济(67501)
管理(64796)
中国(56923)
理学(54054)
理学院(53262)
管理学(51880)
管理学院(51525)
科学(49935)
(44231)
(41993)
(40845)
研究所(36969)
(36839)
中心(34782)
农业(33258)
(33106)
业大(32090)
北京(28254)
(27873)
(27687)
财经(27598)
(27263)
师范(27238)
(25617)
(24998)
技术(23391)
基金
项目(125188)
科学(96551)
基金(88903)
研究(87876)
(81265)
国家(80560)
科学基金(65947)
社会(54034)
社会科(49935)
社会科学(49916)
(48980)
基金项目(45227)
自然(44169)
自然科(43163)
自然科学(43142)
(43062)
自然科学基金(42379)
教育(41556)
资助(37636)
编号(34937)
成果(31753)
重点(29310)
(27444)
课题(26552)
(26210)
(25044)
计划(25019)
科研(24645)
(23854)
创新(23466)
期刊
(83158)
经济(83158)
研究(62295)
中国(49643)
学报(41392)
(38464)
科学(34325)
教育(30744)
(30404)
大学(30193)
学学(27882)
管理(25982)
农业(25194)
(20664)
金融(20664)
技术(15364)
财经(14280)
经济研究(13749)
(13153)
图书(12914)
业经(12475)
(12359)
(11717)
业大(11227)
问题(10324)
科技(9575)
书馆(9455)
图书馆(9455)
农业大学(9404)
统计(9322)
共检索到3135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谢菊  叶绍梁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具有人文性、历史性和丰富的个性等鲜明的特征。文科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必须符合这些重要特征所蕴涵的本质要求。从这些要求出发,评估指标体系要以历史(学科积累)、现状和未来(学科潜质)作为一级指标的纵轴线;然后每个一级指标里又以人、学科领域(方向)、成果等作为二级指标的主要内容,形成与一级学科纵轴相交的横轴系统,组成一个彼此具有一定有机联系的、又便于相互观照的体系。评估指标体系的实际运用还要努力贯彻价值性判定和客观性判定相结合、历史底蕴和学术创新相结合、社会评价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等方法和原则。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人文社会科学占据高等教育知识疆域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容忽视,这已是共识。但是关于如何繁荣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如何从观念上和制度上改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如何提高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培养质量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深入讨论。人文社会科学不仅是一个知识的问题,还涉及到政治导向、文化传统、吸收外来知识、高等学校学科管理与人才培养等问题,在民族国家的层面,还会涉及民族认同、提升国家软实力或国际竞争力等宏大问题,其重要性和复杂性显而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袁曦临  刘宇  叶继元  
对现行的《本科生专业目录》、《研究生专业目录》、《学科分类代码》、《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及《社科院目录》的学科分类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照国外主要的学科分类体系的设置情况,找出国内现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由此阐明目前采用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目录及其分类标准亟待修正与调整。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赵婷婷  
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科理论体系建构路径,对高等教育学来说,应通过对这些学科发展历程的分析获得自身学科发展的启示。首先,要打破普适学科标准的神话,增强学科自信和学科建构意识;其次,学科知识的分化和学科理论解释力的提升是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必由之路,同时,应通过提炼学科核心问题和学科核心概念建构理论体系,构建理论传承的传统和学科知识谱系;最后,应从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与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出发,构建中国高等教育学。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张培  阮选敏  吕冬晴  成颖  柯青  
在分析了现有研究方法不足的基础上,本文从作者视角开展了跨学科性对被引的影响研究。考虑到已有研究多集中于自然科学,本文选择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构建数据集。为控制论文质量,本文仅采集了CSSCI数据库中各学科一流期刊的来源论文。论文分别利用作者专业度和投票向量的欧氏距离量化独著与合著论文的作者跨学科性,同时辅之以跨学科数以完善跨学科性的测量。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跨学科性有利于提高论文被引;对独著论文来说,采用两种测度方法的作者跨学科性对论文被引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就合著论文而言,采用欧氏距离的测度结果显示二者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跨学科数视角则发现二者间的关系呈倒U形。此外,研究还发现作者数、学科以及论文质量对二者间关系存在显著影响。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陈洪捷  
本文对通行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学平面体系和立体体系的概念,认为立体体系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关键所在,并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把中国特色与中国优势联系起来,指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核心在于形成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没有优势,则无特色可言。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建林  苏新宁  
鉴于学科创新力还没有成为一个被重视的研究对象,并且在现有研究中,宏观层次创新力、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力等方面的研究比较稀缺,应该深入开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方面的研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乐增  
学位在德国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在高等学校人文及社会科学学科中实行两级学位制,还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在联邦德国,人文及社会科学学科的学位制与理工学科的学位制一样,由博士和硕士两级学位组成。这里要指出的是,在人文及社会科学学科和理工学科中,德语“硕士”用的不是同一个词,前者为Magister,后者为Diplom。在中世纪Magister是作为有权在大学授课的一种资格,同时又是大学学位,与博士(Doctor)学位处于相同的等级。十六世纪开始,Magister只限于大学的艺术和哲学专业。此后,这一学位名称向博士转变。到十九世纪中期,称作Magister的这一学位在德国逐渐消失,只剩Doktor这一...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麦宇红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自2002年至2018年共开展了四轮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通过对四轮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沿革背后的根本规律,以学科与大学职能之间的承载关系为着眼点,阐释学科建设的方向。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李品  杨建林  
[目的/意义]学术成果评价是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传统同行评议和科学计量学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中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挑战固有方法的统治地位、开发有针对性的评价策略已刻不容缓。文章试图探索大数据环境下哲社学术成果评价的变革及其实现,特别是提出了大数据思维下的哲社学术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过程]基于比较分析和综合分析,对传统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方法的弊端进行分析,然后对大数据给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带来的改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基于大数据环境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策略和指标体系。[结果/结论]提出大数据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的策略:由引文著录分析转向多维度的引用内容与行为分析,由面向成果的阶段性静态评价转向以"学术活动"为中心的全过程动态评价,由学术影响力评价转向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由两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大数据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伟  杨建林  
[目的/意义]人文社会科学精品图书外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方式,建立外译图书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展现图书影响力,为图书外译的内容类型选择提供指导。[方法/过程]从反映外译图书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10个维度出发,细化评价指标。利用熵权法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加权平均得到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得分,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资助的外译图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 40.48%的图书国内外影响力排名差值的绝对值大于10;部分国内学术影响力高的图书外译后未受到国外学者关注;外译图书的社会影响整体较低。选择外译图书的内容类型时需要同时考察该图书在国内和国外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伟  杨建林  
[目的/意义]人文社会科学精品图书外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方式,建立外译图书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展现图书影响力,为图书外译的内容类型选择提供指导。[方法/过程]从反映外译图书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10个维度出发,细化评价指标。利用熵权法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加权平均得到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得分,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资助的外译图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 40.48%的图书国内外影响力排名差值的绝对值大于10;部分国内学术影响力高的图书外译后未受到国外学者关注;外译图书的社会影响整体较低。选择外译图书的内容类型时需要同时考察该图书在国内和国外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任全娥  
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目标的细化与操作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是科学性、操作性与关联性,评价指标构成要素包括创新程度、完备程度、价值含量(包括学术价值含量与社会价值含量)与研究投入四个方面,其中前三项是成果质量评价指标,只有结合研究投入进行综合分值合成,才是对研究成果的最终价值评价。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苏新宁  
探讨我国目前期刊评价研究的状况,阐述期刊评价中运用的一些指标,分析过去期刊评价指标对现今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不适应性,并根据引文索引的特征,提出一些期刊评价指标的修正策略,最后给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江峰  林立涛  刘畅  何洪旭  吴娜  沈思  王东波  
[目的/意义] 探索不同社会科学学科间差异,支持学科建设、科技检索服务,进一步完善文献学科的分类体系。[方法/过程] 基于多种深度学习模型和预训练语言模型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学科分类器,利用CSSCI目录中的20多个一级学科中近350万篇文献构成的数据集进行实验;利用Sentence-BERT输出摘要句子向量并进行层次聚类,根据聚类结果划分学科组,并计算模型对于不同学科组的分类性能以缓和学科交叉的影响;利用模糊准确性指标输出模型对每条记录输出的前N个高概率学科以弥补原有学科分类的局限性。[结果/结论] 在“摘要+标题”上使用深度预训练语言模型取得最佳性能;基于层次聚类所得的学科组进行的分类较单一学科性能有所提升;模型的模糊准确性在N=3时能够达到96%。[局限] 未考虑从全文文本上获取更丰富的文献学科特征进行自动分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