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13)
2023(3555)
2022(2744)
2021(2758)
2020(2111)
2019(4831)
2018(4978)
2017(7259)
2016(5013)
2015(5874)
2014(6128)
2013(5192)
2012(4777)
2011(4513)
2010(4740)
2009(3904)
2008(3812)
2007(3625)
2006(3273)
2005(3125)
作者
(12219)
(10151)
(10026)
(9730)
(6502)
(4810)
(4728)
(4001)
(3923)
(3773)
(3480)
(3354)
(3353)
(3293)
(3245)
(3237)
(3163)
(3142)
(3070)
(2931)
(2841)
(2634)
(2571)
(2522)
(2380)
(2329)
(2242)
(2180)
(2148)
(2112)
学科
教育(18365)
(11901)
技术(11661)
管理(11646)
(10591)
经济(10588)
(10007)
企业(10007)
中国(9714)
理论(6467)
教学(6224)
技术管理(5610)
(4927)
方法(4838)
数学(4180)
数学方法(4085)
(3921)
发展(3582)
(3460)
研究(3423)
(3301)
(3208)
改革(3150)
思想(3146)
高等(3131)
政治(2974)
学法(2929)
教学法(2929)
思想政治(2831)
政治教育(2831)
机构
大学(67497)
学院(62841)
教育(26207)
研究(25804)
(19446)
师范(19382)
管理(18225)
(18151)
经济(17486)
(16506)
师范大学(16230)
理学(15515)
理学院(15258)
管理学(14849)
管理学院(14696)
科学(14648)
技术(13215)
(12717)
职业(12245)
中国(11810)
研究所(11587)
北京(11435)
(11393)
中心(10454)
教育学(10053)
(9349)
职业技术(8603)
(8546)
业大(7809)
技术学院(7671)
基金
项目(39186)
研究(36601)
科学(32492)
教育(25877)
基金(24253)
(20495)
社会(20202)
国家(20181)
社会科(18922)
社会科学(18918)
编号(17472)
(17107)
成果(16682)
(16606)
科学基金(16443)
课题(15764)
(13498)
基金项目(11826)
规划(11615)
(10679)
重点(10617)
项目编号(10534)
(9921)
(9825)
教育部(9790)
(9645)
(9496)
资助(9328)
研究成果(9155)
自然(8669)
期刊
教育(45346)
研究(29340)
中国(24384)
(18470)
经济(18470)
技术(13270)
职业(11556)
技术教育(7816)
职业技术(7816)
职业技术教育(7816)
学报(7650)
科学(7560)
大学(7115)
管理(6797)
(6440)
论坛(6440)
(5930)
(5397)
高等(4967)
学学(4877)
成人(4714)
成人教育(4714)
农业(4584)
高等教育(4400)
技术经济(4347)
科技(4272)
(4148)
职教(3834)
发展(3640)
(3640)
共检索到1061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芒  
教育技术领域如果接受"工具理性"的统治,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工具理性"带给人们的是肤浅和盲从。技术与目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目的理性"应该得到张扬。教育技术不仅仅是工具,它是一种意识形态,技术问题不可能只依靠技术手段来解决。学习是人的活动,教育技术应该关注教学活动本身,而不能过于依赖实体技术。人的思想、经验、意志、道德等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索磊  
教学技术理性批判有合理的地方,但也存在着片面和极端的问题。关于教学技术理性批判的误区主要在于:基于二元对立的思路,把教学领域内的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对立起来,看不到二者统一的可能性;忽略了技术理性的重要作用,离开技术理性去空谈价值理性;在对教学技术理性的认识上,前后逻辑不一致:在界定教学技术理性内涵时是出于自然科学和技术哲学的视角,然而对其批判,却又站在了社会学批判理论的立场;把某种具体的教学技术手段,或是教学设备当作技术理性加以批判。应当客观、辩证地看待教学技术理性,不能盲从于技术乐观主义或技术悲观主义。教学技术理性是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失去教学价值理性规约的教学技术理性的确会使教学面临困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宏  
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技术思维的僭越,人性发展的圈囿,情感沟通的缺位等问题。为了克服教育技术发展面临的困境,达成对技术异化的超越,需竭力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效整合。人和技术的双重性为其有效整合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规定了其整合的限度。历史上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和谐共生以及当下在其他领域的再次整合为其提供了范例。欲使教育技术发展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效融合,我们需转变"技术至上"观念,使"人机对话"有效促进"人际对话";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使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回归"以人为本",使教育技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和谐共生。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许源源  
认为MPA教育的教育目标、办学思路、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中既展示了价值理性,也包含有工具理性,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MPA教育的工具理性显得更为突出,这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提出有必要以价值理性为主导,以工具理性为载体,重构MPA教育,使之全面发展。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张立新  来钇汝  秦丹  
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实践价值与发展前景,在教育领域却遭遇了巨大阻力,其根源在于当前智能教育领域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与博弈。智能教育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矛盾关系,并非不可调和,而是可以通过辩证的方法实现协同统一。智能教育应坚守“培育学生生命自觉”的使命,禁止用技术“神话”催生教育焦虑,尊重教师工作的创造性,防止技术凌驾于教师“主体”之上并把技术的工具属性强行赋予教师。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兴峰  
借助社会学理论分析发现,由于教育功利化现象的存在,人们依据功利的原则来评价、衡量教育行为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并日渐忽视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进而背离了教育的本真意义。纠正这一偏向的最佳途径,是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进行有机的结合。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何杨勇  
文章认为按照高职教育培养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逻辑,至少包含了这样3个假设。假设1:高技能人才是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假设2:高职教育能够培养高技能人才;假设3: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需求是合理的。在对这三个命题合理性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高职教育发展要与经济制度改革齐头并进,要寻求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内生性需求,要跳出经济功能的阈限。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斌贤  
以米定斯基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旧教育史观具有简化论、依附论、斗争论、规律论、线性论、工具论等特征,其核心是以简化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教条化为手段,以教育史研究目的的工具化为结果。这种教育史观的消极影响是阻碍我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根本原因。批判旧教育史观的目的在于正本清源,科学确立教育史学科重建的出发点。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梦雨  陈倩娜  周钧  
应对商品化、市场化、私有化和标准化的挑战,美国批判取向的教师教育理论资源与行动方案尤为重要。本文追溯该取向的教师教育的学术脉络,并分析其基本主张与实践,包括批判政策对教师和教师教育的负面影响、培养教师和师范生的社会文化意识、关注教师教育中的种族问题、倡导通过赋权实现教师解放和通过行动研究促进社会正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辛治洋  
批判教育学从产生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它的基本认识是“教育应该是政治的”,基本立场是站到弱势群体的一边,基本方法是阶级分析的方法。批判教育学把实践理解为在民主授权的合法性前提下规范的政治活动。以上特征使它与其他相关学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批判教育学的产生是必然的,存在是合理的,但发展的道路却不可能一帆风顺。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冯巧根  
在我国管理会计的情境特征下,无论是政府导向的工具开发与应用,还是市场自发的工具导入与普及,它们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提高管理会计在企业实践中的效率与效益。换言之,增强管理会计的目的性与有效性是管理会计工具理性的内在要求。倡导管理会计工具理性有助于拓展管理会计的功能作用,明确管理会计工具的结构性特征有助于探寻管理会计工具的指引体系。管理会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是管理会计工具的政府导向性与市场自发性相互融合的需要,也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客观规律之一。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占魁  
哲学批判的本质是对"更好可能"的开放式追寻。哲学批判有关"反"或"非"的立场,通常建立在人们"质疑"既有事态价值品质的基础上,并集中表现为不同学说或观点之间的一种"辩证讨论"。学界有关"批判话语"的复杂意向,使得我国教育研究中的批判实践往往游离了其学术根基,进而致使教育理论在当前的社会危机中日益消减了其所应有的社会影响力。为重振中国教育的公信力,中国教育学界不仅需要在学界内部重建并严格恪守教育批判的学术原则,而且它还必须能够真诚地接受来自教育实践者对其理论品性的质疑与挑战,从而自觉地担负起重建中国批判教育实践的历史使命。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孙碧  
国际学界的"教育技术神话"批判研究与"技术引发教育革命"的浪漫论同时问世,相生相克。前者质疑后者给人们提供了教育技术的虚幻愿景,剖析技术应用的多维度负面效应,认为技术能使学生学习更高效优质、促进民主平等和塑造个性等是不可靠的承诺。"教育技术神话"批判研究分为系统论、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三种取向,核心特征是多学科参与,各种视角、理论和方法百花齐放,它不同于保守反技术的"新卢德主义"。梳理国际"教育技术神话"批判研究的学术谱系,开展对技术牵涉的社会、知识和伦理等问题的本土研究,将教育技术研究由学习科学话语主导改造为开放的跨学科领域是教育界的知识责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