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8)
- 2023(716)
- 2022(548)
- 2021(484)
- 2020(400)
- 2019(927)
- 2018(801)
- 2017(1748)
- 2016(1010)
- 2015(1232)
- 2014(1171)
- 2013(1253)
- 2012(1190)
- 2011(975)
- 2010(1021)
- 2009(932)
- 2008(1037)
- 2007(939)
- 2006(932)
- 2005(857)
- 学科
- 劳(4730)
- 劳动(4711)
- 济(4244)
- 经济(4229)
- 业(3938)
- 中国(2988)
- 农(2798)
- 农业(2560)
- 财(2518)
- 动(2470)
- 管理(2415)
- 动力(2262)
- 劳动力(2259)
- 收入(2252)
- 人口(2207)
- 农业劳动(2071)
- 农业人口(2034)
- 方法(1852)
- 国民(1812)
- 国民收入(1742)
- 法(1722)
- 数学(1626)
- 企(1622)
- 企业(1622)
- 数学方法(1609)
- 富(1604)
- 财富(1604)
- 劳动法(1040)
- 税(948)
- 制(888)
- 机构
- 大学(16101)
- 学院(15603)
- 济(8333)
- 经济(8222)
- 研究(5767)
- 管理(5502)
- 理学(4570)
- 理学院(4532)
- 管理学(4477)
- 管理学院(4443)
- 中国(4265)
- 财(4174)
- 京(3385)
- 财经(3242)
- 经济学(3180)
- 经(2954)
- 所(2936)
- 科学(2903)
- 经济学院(2812)
- 研究所(2565)
- 江(2527)
- 财经大学(2368)
- 农(2296)
- 北京(2263)
- 中心(2262)
- 社会(2117)
- 范(2059)
- 省(2056)
- 师范(2046)
- 院(1988)
共检索到265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袁定鑫 葛梅轩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分配体制上,除按劳分配形式外,还有各种非按劳分配的形式。为此,有必要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再认识。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论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产品的价值……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又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同他所给予社会的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亮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的不同阶段应实行不同的分配原则,确立社会主义阶段分配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分配原则 再认识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梅竹林 孟湘慧
破除“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全面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是“八五”期间深化改革,搞活企业的一个关键问题。“三铁”同按劳分配是对立的,不破除“三铁”,就不能彻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就必须破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倪迪 张文明
一、马克思的分配思想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对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马克思的分配思想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分配的一般原理;二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的设想,即从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的设想被后人概括称为“按劳分配”学说,即“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这种按能办或贡献获得收入的想法是由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十九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先提出来的,如圣西门及他的门徒明确提出“按能力计报酬,按工效定能力”的口号。但是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云中 王石红
按贡献分配原则并不改变和否定按劳分配制度成立的条件和根本特征 ,与按劳分配制度具有兼容性。但按贡献分配原则和按劳分配制度反映的关系和要求不同。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 ,按贡献分配反映的是多元所有的生产要素共同创造财富平等参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按劳分配反映的是企业劳动者对公有产权的平等占有并按自己的劳动贡献参与收入分配以实现这种占有关系。因此 ,两者之间不能简单地替代。为了实现两者的结合和统一 ,必须实行两个层次的分配机制 :第一层次的分配 ,将劳动者提供的劳动要素 ,与其他生产要素平等地 ,按照其对于创造财富的贡献分得一个收入份额。第二层次的分配 ,按照劳动者的劳动贡献 ,分得一部分公有产权收益。...
关键词:
按贡献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制度 结合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吕江林
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分配原则,对公有制企业更是这样。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按劳分配始终未能令人满意地得到贯彻。分析其原因,进而探索合理途径,使按劳分配作为公有制企业的主体分配原则或方式,得以有效地贯彻实行,是经济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邓明荣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允许高等学校在完成国家下达的培养人才和科研项目任务的前提下,开展社会有偿服务,即所谓“创收”。而且,这部分“创收”从总的来看,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此,这一部分收入如何进行分配是个新问题,有研究探讨的必要。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不是“创收”。学校不同于企业,企业是经营性组织,靠自己通过商品生产或流通获取经营或服务收入,然后用这些收入的一部分对职工进行工资、奖金和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魏众 王琼
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有两个,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各尽所能,按劳分配"适用于社会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适用于社会主义第二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我国继早期对按劳分配原则的大讨论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建设,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了中国化的探索。本文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对按劳分配中国化的探索历程展开的评述。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汪鑫森
社会产品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形式,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十分清楚,在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情况下,广大劳动者对分配制度和分配形式更为关注,因为分配问题直接涉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在分配制度和分配形式的改革中,“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正确处理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加强劳动者之间的团结,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的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社会主义废除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邹升平
理论界对按劳分配理论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认识误区:一是把按劳分配特定形式的实现条件当作按劳分配适用范围;二是认为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存在根本矛盾;三是认为按劳分配只是一种趋势,并不是现实的分配制度;四是认为劳动价值论是按劳分配的理论根据;五是把按劳分配等同于按劳动力要素分配,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包含了按劳分配。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按劳分配 误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梅竹林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问题,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报告对分配问题的阐述,奠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的基本格局。首先,它肯定了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并在现阶段是分配的主体;其次,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以外,还存在多种所有制形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肖卫平
作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应当按劳动能力分配,即按劳动力价格进行分配,更准确地说是指以劳动能力为基础,结合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实际发挥状况进行分配。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储企华
一、软封顶、硬保底“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是近几年呼声很高,被解释为马列主义和科学管理的正统理论。其实这个口号式的论点,是小商品经济的产物。当社会进入大分工、大协作的大商品经济时代,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做法,不但社会主义社会行不通,而且也早已被现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汤美莲
再论按劳分配中的等价原则─-答逸红同志的商榷汤美莲拙作《按劳分配中的等价原则》一文在《消费经济》1993年2期刊出后,黄倚衡同志以《按荣分配不是等价交换》为题撰文,在《湖南商专学报》(内刊)提出商榷,今又以该《商榷》文,换了一个标题为《按劳分配与等价...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亚斌
文章认为:按劳分配是劳动产权演进的历史必然;对劳动产权的全面肯定,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历史进步性与优越性的重要表现,而忽视劳动产权正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一个根本性缺陷;只有明确界定劳动产权,才可能真正实现按劳分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