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95)
- 2023(13718)
- 2022(11791)
- 2021(10924)
- 2020(9239)
- 2019(21421)
- 2018(21139)
- 2017(42074)
- 2016(22101)
- 2015(25011)
- 2014(24828)
- 2013(24806)
- 2012(22850)
- 2011(20695)
- 2010(20838)
- 2009(19612)
- 2008(18327)
- 2007(16100)
- 2006(14325)
- 2005(12631)
- 学科
- 济(91813)
- 经济(91708)
- 管理(65069)
- 业(64325)
- 企(52514)
- 企业(52514)
- 方法(45437)
- 数学(40455)
- 数学方法(40124)
- 中国(30834)
- 融(28355)
- 金融(28354)
- 银(26892)
- 银行(26859)
- 行(25902)
- 财(25807)
- 农(24032)
- 制(20290)
- 业经(20105)
- 地方(19370)
- 贸(18194)
- 贸易(18178)
- 易(17671)
- 学(16907)
- 务(16723)
- 财务(16661)
- 财务管理(16628)
- 农业(16259)
- 企业财务(15888)
- 理论(14426)
- 机构
- 大学(321097)
- 学院(318535)
- 济(133600)
- 经济(130822)
- 管理(129360)
- 理学(112655)
- 理学院(111521)
- 管理学(109878)
- 管理学院(109307)
- 研究(101617)
- 中国(82479)
- 京(67107)
- 财(64153)
- 科学(59695)
- 财经(52300)
- 所(49301)
- 中心(47855)
- 经(47542)
- 农(46002)
- 业大(44764)
- 研究所(44706)
- 江(44004)
- 北京(42649)
- 经济学(41936)
- 范(39526)
- 财经大学(39265)
- 师范(39205)
- 经济学院(38343)
- 州(36806)
- 院(36790)
- 基金
- 项目(216128)
- 科学(170661)
- 研究(160120)
- 基金(158587)
- 家(136236)
- 国家(135125)
- 科学基金(117181)
- 社会(102359)
- 社会科(97322)
- 社会科学(97299)
- 基金项目(84622)
- 省(83050)
- 自然(75071)
- 自然科(73325)
- 自然科学(73310)
- 教育(72971)
- 自然科学基金(71990)
- 划(69518)
- 资助(65969)
- 编号(65505)
- 成果(52655)
- 部(48725)
- 重点(47597)
- 发(45796)
- 创(45014)
- 课题(43896)
- 教育部(42490)
- 国家社会(42249)
- 创新(41947)
- 人文(41807)
- 期刊
- 济(138558)
- 经济(138558)
- 研究(97406)
- 中国(54096)
- 学报(46305)
- 财(46183)
- 管理(45968)
- 融(42889)
- 金融(42889)
- 科学(42567)
- 农(40877)
- 大学(35678)
- 学学(33696)
- 教育(30599)
- 农业(27857)
- 技术(25715)
- 财经(25708)
- 经济研究(23268)
- 业经(22760)
- 经(21807)
- 问题(18742)
- 理论(17872)
- 实践(16339)
- 践(16339)
- 技术经济(15475)
- 图书(15309)
- 商业(15221)
- 贸(15145)
- 现代(14537)
- 科技(14207)
共检索到4606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隋钦波 佟川
本文从金融发展、经济支撑和对外开放三个方面构建我国金融集聚指标体系,应用因子聚类分析筛选出我国的金融集聚中心,然后利用威尔逊模型测算了中心地区的金融集聚辐射半径,结果发现我国金融集聚中心主要集中在京沪粤苏鲁等发达省市,其辐射效应较强。金融的均衡发展要求我们在充分利用金融集聚中心辐射效应的同时,加大对边缘地区的资源投入,以金融竞争力的整体协调提升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
金融集聚 辐射效应 因子分析 威尔逊模型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刘红
在LS模型框架下研究发现,金融资源集中可以使得核心区获得较前更高的增长率,即金融集聚会对本地区经济产生增长效应(具体包括"需求关联效应"和"资本溢出效应)"。金融集聚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效应则包括金融资源集中的福利补偿效应以及金融资源扩散的涓流效应。进一步对上海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上海金融集聚的增长效应,但辐射效应还不明显。
关键词:
金融集聚 区域经济 增长效应 辐射效应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翠兰
本文在明确金融辐射效应定义和特征的基础上,从金融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总部集聚度、国际化水平、发展支撑性条件五个层面建立了城市金融辐射效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我国主要城市的金融辐射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我国主要城市金融辐射效应得分情况,并运用经济地理学的威尔逊模型测度其金融辐射半径,得出其金融辐射范围,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深入论述。
关键词:
金融辐射 威尔逊模型 金融中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黄丹荔 吴昳
本文对金融集聚效应和金融辐射效应的形成机理与意义进行了深度的分析,阐述了金融集聚效应和金融辐射效应的科学测度方法,全面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的评价体系,并对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金融集聚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在此基础上,选取其中得分为正的城市使用威尔逊模型和引力模型分别计算其辐射半径和辐射强度,并结合长三角城市群金融生态环境的实际进行比较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从金融集聚还是从金融辐射的角度来分析,长三角城市群金融业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且发展水平相对稳定;在长三角城市群中,金融发展与金融集聚度水平高的城市对其周边城市产生不同程度的辐射作用,而且这些城市之间的辐射作用与影响会出现交叉和重叠,为金融资源共享、促进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很高的平台,从而形成了"金融马赛克"现象;上海始终是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效应和金融辐射效应最强的城市,杭州、苏州和南京等城市金融集聚效应和金融辐射效应较为接近,而无锡、宁波和合肥等城市则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城市群金融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指引和应用参考。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何宜庆 毛华 张艺唯 罗子嫄
本文在众多关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金融辐射力的研究基础上,以中部六省核心的16座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赋权法与隶属度函数法计算出各城市2009~2011年3年金融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数,以对城市金融竞争力进行排名,再采取威尔逊模型,计算出具有辐射效应的城市的金融辐射半径,以定量分析其对周边城市的金融辐射效应。实证得出,六大省会城市具有金融辐射效应,尤以武汉的金融辐射半径最大,金融竞争力最强。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戴志敏 郑万腾
本文采用长三角城市群16个地市2003~2013年金融相关数据,构建金融空间集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增益水平激励模型测度各地市金融空间集聚效应,并通过地理空间工具描述其空间集聚特征,同时利用断裂点理论和威尔逊模型对各地市的金融空间集聚辐射范围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金融空间集聚效应越显著的城市,集聚辐射范围越广,其中上海市最为显著,舟山市还未形成一定规模的金融空间集聚效应,从空间特征上来看,整体金融空间集聚效应存在显著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不同区域呈现抱团式空间集聚分布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宜庆 吕弦
采用1990~2013年的统计数据,建立东中部城市群金融集聚测度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赋权法与区位熵结合计算各地区金融集聚指数,并利用断裂点模型对城市群的金融集聚辐射范围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六大城市群与中部地区两大城市群相比,金融集聚程度更高,金融集聚辐射的范围更广。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金融集聚水平最高,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这三个城市群为中心的金融辐射格局。
关键词:
城市群 金融集聚 区位熵 断裂点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魏良益
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要从提升金融资源集聚能力、提升金融功能辐射能力、加强成渝两地协同共建等方面着手为推动成渝地区加快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于2021年12月正式出台,历时多年的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终于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相衔接,该规划明确提出了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成渝地区 经济圈 金融中心建设 集聚力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王仁祥 安子铮 安子祎
本文以武汉城市圈内的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价各城市的金融竞争力并进行排名。在此基础上,以武汉为中心使用断裂点模型来计算武汉对其他城市的金融辐射半径,并以此量化金融辐射力。从金融辐射力的角度来看,武汉对城市圈内其他城市的金融支持并不十分显著。因此,武汉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通过加大金融集聚力来增强金融辐射力,以更好地支持和促进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李鑫 杨黎明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处于经济成长中的国家或地区,客观上都需要而且必然会出现若干个经济中心城市,以引导资源、聚集能量,并通过"极化—扩散"效应推动本国或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中心城市的形成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已逐渐成为提高城市档次、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本文拟借鉴已有研究成果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威尔逊模型对省内各市金融竞争力及辐射力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各主要城市金融发展建议。
关键词:
金融辐射力 辽宁省 实证研究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浩 姚星垣
本文运用了比较先进的研究方法对长三角城市金融辐射力作了详细、全面、客观的分析。针对城市金融辐射力提出了合理的指标体系,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长三角城市接受上海辐射的程度,首次将经济地理学中的威尔逊模型用来度量各中心城市接轨上海的能力以及各自的金融影响力.并计算出了它们的辐射半径。
关键词:
长三角 金融辐射 经济地理 辐射半径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黎平海 王雪
文章以珠三角区域内的九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企业选址理论并结合金融中心发展实践,构建金融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九城市的金融竞争力进行了排名。在此基础上,利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威尔逊模型测算出珠三角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半径,并以此来量化金融辐射力,为增强中心城市金融集聚力、扩大金融辐射范围以及促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珠三角 金融辐射 因子分析法 威尔逊模型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周孝坤 袁颖 冯钦
实证研究可知:重庆、成都、西安、昆明4市的金融竞争力与辐射能力在西部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一方面,4城市在西部金融竞争中具备了金融增长极的经济环境优势、金融规模优势、信息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另一方面,4城市的辐射半径较大,辐射力较强,能协同对西部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因此,4城市金融业应根据各自优势,加强协调,优势互补,协同发挥金融辐射作用,带动西部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西部 金融辐射力 金融增长极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安子铮 安子祎
本文定义了金融中心层级体系的概念,将金融中心划分为四个层级,并通过实证的方法,建立金融中心层级和金融辐射力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认为,中国金融中心的建设应该遵循金融中心层级论,形成点状散布型的金融中心层级体系,并对中国7个城市的金融中心定级定位进行了评价。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姚凯 寸守栋
准确测度区域辐射中心人才集聚指数和辐射力水平并深入探讨二者相互关系,有助于检验各省份人才政策的实效性和为区域辐射中心建设提出路径建议。本文选取17个典型省份作为区域辐射中心研究样本,采用区位商法和回归分析法开展研究表明,区域辐射中心建设进程中存在明显的"人才政策—人才集聚指数—辐射力"交互推动关系,且区域辐射中心人才集聚指数与辐射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人才集聚指数提高1个百分点,区域辐射中心辐射力提升0.936个百分点。相反,区域辐射中心辐射力提高1个百分点,人才集聚指数提高1.068个百分点。区域中心辐射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二者对人才集聚指数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586和0.56。研究成果为区域辐射中心建设指明了路径:人才政策应聚焦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和金融服务人才,辐射中心应结合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区域性、特色化产融合作平台,建立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与人才集聚的良性互动关系,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辐射力和金融服务辐射力来提升区域辐射中心辐射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