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40)
2023(6621)
2022(6027)
2021(5625)
2020(5091)
2019(12260)
2018(12388)
2017(25587)
2016(13821)
2015(16059)
2014(16454)
2013(16590)
2012(15942)
2011(14497)
2010(14810)
2009(14244)
2008(14404)
2007(13288)
2006(11691)
2005(10673)
作者
(41591)
(35109)
(34641)
(33511)
(22120)
(16668)
(16161)
(13764)
(12838)
(12401)
(11680)
(11415)
(11053)
(11049)
(10992)
(10876)
(10870)
(10272)
(10120)
(10093)
(8794)
(8741)
(8556)
(7965)
(7888)
(7808)
(7764)
(7715)
(7111)
(6948)
学科
(64402)
经济(64345)
管理(36952)
(36740)
方法(32649)
数学(29283)
数学方法(29112)
(27320)
企业(27320)
(22102)
贸易(22093)
(21467)
(17913)
中国(17598)
(16325)
(12837)
地方(12523)
(11725)
农业(11334)
业经(11131)
(11020)
银行(10989)
(10494)
(9824)
(9807)
金融(9805)
(9294)
(9183)
财务(9168)
财务管理(9139)
机构
大学(213231)
学院(211948)
(97329)
经济(95479)
管理(78755)
研究(71900)
理学(67206)
理学院(66491)
管理学(65558)
管理学院(65163)
中国(55506)
(45438)
(44680)
科学(41695)
(37396)
(36056)
财经(36043)
研究所(33569)
中心(32612)
(32481)
(31740)
经济学(31334)
业大(30501)
经济学院(28861)
农业(28760)
北京(28516)
财经大学(26457)
(25965)
师范(25727)
(25246)
基金
项目(129106)
科学(99733)
研究(94999)
基金(93023)
(80172)
国家(79572)
科学基金(66223)
社会(59924)
社会科(56877)
社会科学(56859)
(49526)
基金项目(49056)
教育(43672)
(41866)
自然(41170)
自然科(40131)
自然科学(40117)
编号(39640)
资助(39506)
自然科学基金(39398)
成果(33040)
(30147)
重点(29263)
(28737)
课题(26794)
(26232)
教育部(25763)
科研(25132)
人文(24921)
(24783)
期刊
(105417)
经济(105417)
研究(64964)
中国(35598)
(34699)
(32173)
学报(31701)
科学(28043)
管理(26899)
大学(23623)
学学(22367)
农业(21567)
(21056)
金融(21056)
经济研究(18628)
财经(18124)
(18006)
业经(17277)
技术(17269)
教育(17206)
问题(16354)
(15614)
国际(14991)
商业(11972)
技术经济(11676)
理论(11408)
(11366)
统计(11121)
实践(10144)
(10144)
共检索到3172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玉举  
新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出现两轮贸易顺差激增现象。总体分析可以得出,国际产业转移是导致出口量增、进口价跌、产能过剩的原因,而一系列刺激政策和改革举措出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要以完善宏观调控措施、优化商品结构、建设境外贸易合作区、完善贸易统计方式为重点,减贸易顺差、促发展平衡。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高敬峰  
通过对有关贸易理论和我国贸易发展现实的分析,说明我国贸易顺差的变化及其影响。指出我国对外贸易活动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在继续扩大出口规模的同时加大进口规模,以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为目标,并以此目标来调整相关的贸易政策。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继勇  刘威  
2005年全年我国外贸总量达1.4万亿美元,外贸规模在全球排第三,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创历史最高贸易顺差纪录,同时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外汇储备超过 8000亿美元。高额的贸易顺差扩大了外汇储备规模,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另一方面,高额贸易顺差也加剧了贸易摩擦,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还预示着中国经济运行中内需不足的隐患。在上期讨论了境外资本流入影响的基础上,本期组织专家学者集中分析了中国高额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造成的影响,同时也对湖北省对外贸易收支状况做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本期重点关注:贸易顺差与经济运行。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徐婧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我国贸易顺差规模也持续扩大。扩大的贸易顺差在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也促成近年来诸多的贸易摩擦,使我国对外贸易环境趋紧。本文通过贸易差额系数和贸易差额构成系数从规模和结构两方面对我国近十年贸易顺差的变化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从而对其变动的路径和现状得出一个更加客观的结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宗建亮  熊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人民币,2005年则达到182321.0亿元人民币,平均以每年9.4%左右速度增长。是什么在支撑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呢D由凯恩斯国民经济恒等式Y=C+I+G+(N-M)可知,C、I、G和(N-M)的增加都会拉动经济的增长。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熊宇  
文章讨论了我国贸易顺差与我国以廉价劳动力要素参与国际要素分工之间的关系,认为贸易顺差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以廉价劳动力要素参与国际要素分工。若要从根本上解决或者缓解贸易顺差,需要提升我国的要素禀赋,以更高级的要素参与国际要素分工,参与国际产品价值链的更高级阶段,从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环节。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王流科  
一、我国贸易差额变化情况从1950年以来的58年间,我国有20年出现贸易逆差,37年出现贸易顺差,1年达到贸易平衡。我们将1950年以来我国贸易差额变化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一)贸易差额规模较小阶段(1950-1977)在这28年间,有10年出现逆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于文涛  
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贸易规模达到 1422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 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在对外贸易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出现的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现象。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周江银  
人民币升值趋势下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是国际产业转移形成的"迁移效应"、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需求大量增加、中国劳动力等要素的低价格形成的比较优势以及中国高储蓄率低消费率等深层次根源的结果,人民币小幅升值难阻贸易顺差扩大态势,但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经济增长减速而影响中国出口,加上汇率和政策调控等因素,外贸顺差增速有望放缓。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魏磊  
一、我国贸易顺差的基本情况(一)1994年以后持续出现贸易顺差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处于贸易逆差状态,1985年贸易逆差甚至达到149亿美元。1991年我国贸易顺差只有81亿美元,1992年为44亿美元,1993年又出现逆差为122亿美元。1994年以后则持续出现贸易顺差,规模逐步扩大。1997年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达到404亿美元和435亿美元,2001年我国加入WTO当年顺差为225亿美元,2004年为321亿美元,2005年猛增到1020亿美元,2006年超过2000亿美元,2008年接近3000亿美元(2981亿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徐毅  
文章分析了我国贸易顺差的结构特征并对贸易顺差的未来演变做出展望。通过对贸易顺差的结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持续贸易顺差的产生是产品内分工背景下我国劳动力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文章从两个方面对我国贸易顺差的未来做出了预测,计量工具所给出的预测是贸易顺差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通过国际比较以及针对我国现实的分析也给出了同样的预测结果。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许梅恋  
本币升值是削减我国贸易顺差的一项措施。但是,在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同时存在且加工贸易占比更大的情况下,本币升值对削减顺差的作用将大大被削弱。本文探讨了在多种贸易方式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本币升值对进出口的影响机制,证明了本币升值对不同贸易方式的影响程度不同并指出要有效削减贸易顺差必须特别采取针对加工贸易的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