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3529)
2022(3028)
2021(3221)
2020(2798)
2019(6546)
2018(6994)
2017(13980)
2016(7765)
2015(8704)
2014(8999)
2013(9045)
2012(8557)
2011(7485)
2010(7922)
2009(7790)
2008(8207)
2007(7081)
2006(6686)
2005(6301)
2004(5595)
作者
(20112)
(16526)
(16320)
(16267)
(10402)
(7752)
(7650)
(6207)
(6114)
(6072)
(5499)
(5422)
(5330)
(5286)
(5274)
(5030)
(4811)
(4787)
(4786)
(4614)
(4395)
(3985)
(3966)
(3848)
(3778)
(3755)
(3727)
(3718)
(3313)
(3249)
学科
(27888)
经济(27843)
管理(24448)
(23433)
(21124)
(17356)
企业(17356)
(14086)
中国(13223)
财政(12881)
方法(10945)
(10341)
数学(9995)
数学方法(9949)
(9583)
(9357)
财务(9354)
财务管理(9310)
(9035)
(8865)
银行(8863)
企业财务(8841)
体制(8575)
(8416)
制度(7785)
(7785)
(7351)
税收(7041)
(6976)
(6532)
机构
大学(104358)
学院(104000)
(47463)
经济(46467)
研究(37064)
管理(36761)
(36472)
中国(32492)
理学(29836)
理学院(29554)
管理学(29287)
管理学院(29080)
财经(23349)
(22841)
(20892)
(19178)
科学(18572)
(17090)
财经大学(16784)
中心(16178)
研究所(16026)
北京(15831)
经济学(14987)
经济学院(13552)
(13159)
(13083)
(13083)
师范(13015)
(12673)
财政(11860)
基金
项目(51674)
研究(43427)
科学(39076)
基金(35512)
(29087)
国家(28787)
社会(26539)
社会科(25073)
社会科学(25066)
科学基金(23540)
教育(20505)
编号(19366)
(19280)
成果(18301)
基金项目(18207)
(16003)
资助(15132)
课题(13748)
(13122)
(12813)
自然(12170)
项目编号(12005)
自然科(11780)
自然科学(11774)
(11585)
重点(11543)
自然科学基金(11539)
(11408)
教育部(11319)
(11149)
期刊
(60953)
经济(60953)
研究(44481)
(32588)
中国(25690)
(16661)
金融(16661)
管理(15045)
教育(14658)
财经(12437)
(11331)
经济研究(10976)
学报(10840)
(10629)
科学(9845)
业经(9283)
大学(9155)
问题(8593)
(8575)
财政(8575)
学学(8226)
技术(8189)
会计(8017)
(7873)
(7294)
农业(6988)
理论(6878)
财会(6521)
国际(6276)
改革(6127)
共检索到1866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汪兴益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标志着国民经济管理体制较之计划经济时期将会发生深刻的变革。我国财政也面临着适应、推动和引导市场经济发展而进一步改革的问题。下面就财政改革的取向、沿革、现状及思路等谈谈自己的意见。 一、财政部门在改革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情况的变化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谭建立  
近年来,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财政收入连年增长的背景下,县乡财政却越来越困难。县乡财政困难具体来说主要表现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入不敷出普遍存在;财政赤字与债务加大;财权不集中,管理分散,难以做到依法理财。一、县乡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贾康  
一、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逻辑联系与定位 在中央领导和财政部领导指示积极建立公共财政框架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推进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实质性的问题还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轨的过程之中,在政府的理财之中,怎样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应当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来考虑什么是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蔡江泉  
3月14日,中国铁路总公司挂牌成立,我国铁路改革正式启动。根据《国务院关于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问题的批复》,中国铁路总公司将继续享有原铁道部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在解决历史债务问题前,可暂不向国家缴纳国有资产收益。同时,《批复》第一次提出研究建立铁路公益性运输补贴机制,研究采取财政补贴等方式,对铁路公益性运输亏损给予适当补偿。但现有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远远无法满足铁路发展和改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清亮  
民主财政是民主政治在财政领域的扩展和延伸,是民主思想在财政领域的运用和体现。正如民主思想一经出现便在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威力一样,民主财政建设在我国公共财政改革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完善的内在动力。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欧林宏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历来注重集权与分权,其效果并不理想。当前我国经过几次重大改革后,财政效率得到了提升,今后我国应该确立以财政效率为目标的改革战略,合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预算内外、各级财政之间的关系,结合分税制和公共财政建设,以保障我国财政体制能够长期稳定、高效运行。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杨敏  
目前我国财政预算体系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财政预算体系提出了明确的改革要求。文章首先论证了财政预算改革的必要性,接着就这些改革对政府审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政府审计该如何应对财政预算改革的挑战提出了具体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洪辉  
所谓专项资金,是指国家或有关部门安排的具有特定用途或专门用途的资金,它是用于完成专项工作或专项工程,需要单独报账核算,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的资金。专项资金通常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专项基金、专用拨款(专项支出、项目支出、各类专款)、专项借款等。专项资金有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于财政或上级单位;二是用于特定事项;三是需要单独核算。据初步统计,2013年除专项借款外,财政预算安排的各类专项资金(包括项目支出)近10万个,涉及资金规模数万亿元。如此庞大规模的资金在分配、管理和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越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湛志伟  
完善资金支持重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处理传统产业的发展问题。要帮助企业化解过剩产能。鼓励企业挖掘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消化库存产品。同时,要支持企业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增加新技术应用投入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从根本上帮助传统产业企业走出困境。例如,传统出版业受新媒体巨大冲击,推进数字出版就成为互联网时代新趋势。单纯依靠文化企业,难以承担转型升级重任,需要政府出资引导。新媒体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少强  贾颖  
一、以财力和事权的匹配作为财政专项资金改革的基本导向。1.下放政府事权,并将相应的财政专项资金转化为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流行的观点认为,财政转移支付由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转为一般性转移支付是因为目前财政专项资金占比偏高(2012年中国财政专项资金规模约为1.9万亿元,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总规模的47%左右)。这种观点缺乏说服力,因为发达国家内部财政专项资金占比也大相径庭。欧盟财政专项资金占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再杰  李艳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应深入借鉴国际经验,创新和完善调控的思路与手段,在发挥稳增长效用的同时,立足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与矛盾,通过有针对性地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稳妥发挥政府主导基金功能和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举措,有效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吕丹  王钰  
1.优化土地储备计划,建立规划公众参与制度。在具有科学的土地储备计划的指导下,土地管理部门应相应完善有利于计划实施的配套方案,以提高计划实施的效率。如在土地总体储备规模既定的情况下,应适当考虑在经济适用房宜建区加大土地储备力度,以保证经济适用房建设目标的实现;而在普通商品房及经济适用房宜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周晓艳  汪德华  
1.合理规划,不断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控制工业用地。从我国目前现状来看,经过前几年的快速扩张,工业用地的规模不断膨胀且价格偏低,工业用地的存量已基本适合未来中国工业化的需要。而城市建设用地的控制在过去一段时间却控制较严,且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囤地行为,导致土地出让面积与实际开发面积有较大差距,进而使得房价人为攀高。"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城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