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35)
2023(4878)
2022(4317)
2021(4212)
2020(3538)
2019(8149)
2018(8140)
2017(16974)
2016(9198)
2015(10382)
2014(10537)
2013(10510)
2012(10078)
2011(9334)
2010(9560)
2009(9431)
2008(9335)
2007(8427)
2006(7927)
2005(7330)
作者
(26195)
(21539)
(21482)
(20652)
(13765)
(10031)
(9964)
(8131)
(8107)
(7977)
(7116)
(7018)
(6982)
(6974)
(6793)
(6670)
(6381)
(6339)
(6308)
(6242)
(5551)
(5284)
(5222)
(5017)
(4993)
(4895)
(4824)
(4822)
(4280)
(4204)
学科
(36134)
经济(36092)
管理(28589)
(27143)
(20280)
企业(20280)
方法(15036)
数学(13693)
数学方法(13515)
(13336)
中国(13292)
(10818)
(10232)
(9481)
贸易(9475)
(9304)
(8991)
(8750)
银行(8748)
(8473)
农业(7959)
业经(7393)
(7240)
及其(6957)
税收(6951)
(6930)
金融(6930)
(6905)
政策(6397)
地方(6000)
机构
学院(136508)
大学(135002)
(62127)
经济(60801)
管理(53484)
研究(47072)
理学(45186)
理学院(44755)
管理学(44132)
管理学院(43857)
中国(39543)
(32560)
(28705)
科学(25021)
财经(24504)
(23827)
(22131)
中心(21386)
(21177)
研究所(20909)
(20704)
北京(19025)
经济学(18401)
财经大学(17944)
(17211)
师范(17099)
(16753)
(16683)
业大(16680)
经济学院(16594)
基金
项目(77882)
科学(61747)
研究(61427)
基金(56387)
(47507)
国家(47069)
科学基金(39972)
社会(38570)
社会科(36564)
社会科学(36559)
(28967)
基金项目(28610)
教育(28262)
编号(26388)
(24976)
资助(24432)
自然(24411)
自然科(23770)
自然科学(23763)
自然科学基金(23357)
成果(22902)
(18631)
课题(18221)
(17250)
重点(17068)
(16419)
教育部(16133)
人文(15902)
(15773)
项目编号(15694)
期刊
(73901)
经济(73901)
研究(47181)
中国(26132)
(22545)
管理(21258)
(19343)
金融(19343)
(19320)
科学(15365)
教育(14896)
学报(14653)
农业(13437)
业经(12999)
经济研究(12196)
大学(11868)
财经(11863)
技术(11432)
学学(10978)
问题(10175)
(10141)
(9810)
国际(8649)
理论(8258)
实践(7439)
(7439)
商业(7388)
现代(7096)
技术经济(7019)
统计(6915)
共检索到2192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叶贞琴  
“七五”期间,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几年的徘徊,后两年有明显增长。1990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4350亿公斤,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这几年中,随着粮食生产和供求的变化,粮食政策也发生了很大变革,对粮食生产和供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和供求的平衡,有必要通过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瑛  钟钰  
本文回顾了我国粮食生产状况,从总量、品种和区域角度归纳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新特征,提出了粮食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建议。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循环增长,增长率也在逐步降低;四大粮食品种的增长不一致,有相互"熨平"功能;各产区粮食生产差异很大,主产区集聚增强。为此,需要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注重粮食品种结构平衡,提升各产区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超升  
目前,包括粮食业在内的农业在美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但是,粮食在弥补其外贸逆差中的重要作用、在人们消费中的不可替代性、在对外关系中的关键作用、对美国家庭农场生存、对维持美国家庭农场制度的决定作用等,使得美国粮食业具有独特的重要性。60多年来,美国政...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丁声俊  刘勇  
世界农业和粮食问题的回顾与展望丁声俊,刘勇一、近四分之一世纪全球粮食概观(一)世界营养改善从营养和农业角度看,在近35年里,尽管世界人口增长了10.8亿,但除个别地区外,整个世界的营养状况还是有所改善的。1961/1963年度,世界居民拥有热量为23...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孟   李文川  
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解决好吃饭问题,牢牢端稳中国饭碗,不仅是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落地落实,也是应对世界风云变幻和动荡的有效法宝。我国粮食安全经历了粮食生产恢复与发展、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粮食安全支持与保护、粮食安全系统性巩固四个阶段。当前及中长期内,粮食供给层面生态资源短缺、粮食需求层面产销供求失衡、粮食贸易层面国际粮价波动明显是我国粮食安全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新时代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要持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优化粮食进口结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中国未来粮食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当今国内外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国外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粮食进口将直线上升,并在不久的未来超出世界粮食生产能力,使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升,不但给中国未来也给世界缺粮的低收入国家带来危机。而不少中国经济学家并不这样认为,他们相信中...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俊茹  姜长云  
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粮食市场供需形势,剖析当前及中长期内中国粮食供需面临的风险挑战,对优化粮食安全政策、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粮食供需关系的不断发展演变,目前阶段已实现紧平衡状态,但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当前及中长期内我国粮食市场仍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多数时期国际国内粮价倒挂、种粮成本高收益低以及外部不确定性增强等风险挑战。在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应将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供给保障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确保我国粮食供需平衡。具体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可持续生产能力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统筹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筑牢国内粮食安全保障体系;(3)健全完善粮食支持政策体系,提高种粮抓粮积极性;(4)积极开拓食物来源渠道,降低粮食损耗与浪费。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俊茹  姜长云  
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粮食市场供需形势,剖析当前及中长期内中国粮食供需面临的风险挑战,对优化粮食安全政策、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粮食供需关系的不断发展演变,目前阶段已实现紧平衡状态,但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当前及中长期内我国粮食市场仍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多数时期国际国内粮价倒挂、种粮成本高收益低以及外部不确定性增强等风险挑战。在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应将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供给保障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确保我国粮食供需平衡。具体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可持续生产能力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统筹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筑牢国内粮食安全保障体系;(3)健全完善粮食支持政策体系,提高种粮抓粮积极性;(4)积极开拓食物来源渠道,降低粮食损耗与浪费。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国祥  
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核心是政府及其市场主体在粮食价格水平决定中的作用机制。改革开放前,政府影响力在我国粮食价格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变迁以不断调适政府对粮食价格水平决定的影响力为主线,经历了从政府直接控制价格水平到间接影响价格水平形成的转折。总体而言,在粮食供求关系偏紧时,往往通过政府强势的价格影响力来实现粮食增产,而当粮食供求关系偏松时,政府强势影响价格的弊端就会累积性呈现。从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变化及其调整来看,我国一直没有找到粮食供求关系偏松状况下有效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未来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关键是政府在粮食价格水平决定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姜长云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重大粮食供求失衡状况的回顾,得出若干重要启示。即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构问题已经超越总量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主要问题;稻谷、粮食主销区和口粮分别是导致我国粮食供求失衡的先导性和敏感性品种、敏感性地区、敏感性用途;品质结构对于粮食供求平衡的影响不断加深,历次粮食供求失衡都与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周期波动有密切关系;农业政策的调整对于粮食供求失衡现象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促进粮食及其主要品种供求平衡的政策调整,不仅要重视粮食市场供给与需求在数量和结构方面的协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消费需求能力的协调,更要重视粮食综合供给能力与消费需求能力的协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燕艳华  云振宇  席兴军  
中国粮食安全目标实现有赖于粮食系统的转型,涉及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传统小农行为方式的再认识。聚焦中国小麦收获环节传统劳作方式的变迁过程,通过对河南省A县19个村庄捡麦人的实证考察,揭示了农村捡麦人的历史演变及社会价值。研究发现:(1)受农业土地制度、机械收割技术、理性经济人逻辑及农户个体差异的影响,农户参与粮食减损行为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呈整体性消退的趋势;(2)通过倡导和重振小农参与的粮食减损行为,对缓解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延续粮食节约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活力具有重要价值;(3)国家推动粮食减损,离不开农村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需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小农参与为核心的多主体协同减损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陶幼华  
解放以来,我国的粮食价格工作,坚持贯彻执行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稳定市场,稳定物价”的基本方针,在保持市场粮价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对历史上所形成的不合理的粮食价格,逐步地、有计划地进行了多次的调整。许多措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十分重大的作用。然而,这当中也有过疏漏和失误。1950年3月,党中央为了制止通货膨胀和物价波动的局面,采取了统一财政经济等一系列措施,稳住了猛烈的涨价浪潮,特别是实行调度粮食,集中抛售,有效地稳定了市场上涨的粮食价格,安定了人心。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国家粮食商业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贾康  
一、启动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自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加强宏观调控以克服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之后,经过3年左右时间的调整,我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1997年,在对“软着陆”之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上,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出现了总需求不足问题...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温琳  
本文从规范和实证两方面对我国会计政策选择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分析发现:将会计政策选择置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之上进行研究是发展趋势;实证研究方面要构建完整的会计政策选择理论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