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32)
- 2023(7161)
- 2022(6384)
- 2021(6031)
- 2020(5508)
- 2019(12846)
- 2018(12998)
- 2017(26163)
- 2016(14582)
- 2015(17024)
- 2014(17502)
- 2013(17812)
- 2012(16921)
- 2011(15220)
- 2010(15576)
- 2009(15003)
- 2008(15483)
- 2007(14102)
- 2006(12289)
- 2005(11183)
- 学科
- 济(62527)
- 经济(62463)
- 管理(43186)
- 业(41676)
- 方法(32953)
- 企(31857)
- 企业(31857)
- 财(31532)
- 数学(29554)
- 数学方法(29218)
- 中国(19425)
- 农(18590)
- 制(15440)
- 务(14085)
- 财务(14062)
- 财务管理(14005)
- 财政(13353)
- 企业财务(13237)
- 贸(12992)
- 贸易(12987)
- 学(12946)
- 易(12678)
- 农业(11848)
- 银(11795)
- 银行(11771)
- 地方(11550)
- 行(11075)
- 业经(10907)
- 政(10860)
- 收入(10370)
- 机构
- 大学(220649)
- 学院(218726)
- 济(93844)
- 经济(91847)
- 管理(81677)
- 研究(72641)
- 理学(69464)
- 理学院(68715)
- 管理学(67525)
- 管理学院(67122)
- 中国(57930)
- 财(54433)
- 京(46964)
- 科学(43982)
- 财经(39156)
- 所(38640)
- 农(36693)
- 经(35057)
- 研究所(34270)
- 江(33621)
- 中心(33404)
- 业大(31341)
- 北京(30354)
- 经济学(29968)
- 农业(29099)
- 财经大学(28441)
- 经济学院(27453)
- 范(26864)
- 师范(26636)
- 州(26258)
- 基金
- 项目(132173)
- 科学(101845)
- 研究(96740)
- 基金(94780)
- 家(81703)
- 国家(81045)
- 科学基金(67850)
- 社会(60127)
- 社会科(56974)
- 社会科学(56954)
- 省(50899)
- 基金项目(49525)
- 教育(44705)
- 划(42946)
- 自然(42729)
- 自然科(41657)
- 自然科学(41641)
- 资助(41030)
- 自然科学基金(40863)
- 编号(40603)
- 成果(34766)
- 部(30511)
- 重点(29754)
- 发(27896)
- 课题(27511)
- 创(26167)
- 科研(25928)
- 教育部(25873)
- 性(25528)
- 大学(24965)
- 期刊
- 济(102991)
- 经济(102991)
- 研究(69749)
- 财(46208)
- 中国(40507)
- 学报(33320)
- 农(32183)
- 科学(28981)
- 管理(27451)
- 大学(24853)
- 学学(23438)
- 融(21435)
- 金融(21435)
- 农业(21340)
- 财经(19844)
- 教育(18859)
- 技术(18031)
- 经济研究(17721)
- 经(16954)
- 统计(16610)
- 业经(16026)
- 问题(14787)
- 策(13396)
- 贸(13216)
- 决策(12836)
- 理论(12071)
- 技术经济(12055)
- 会计(11079)
- 财会(11062)
- 实践(10853)
共检索到3350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郭琪
自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国债发行规模日趋庞大。由此提高国债偿债能力,防范和化解由于偿债能力下降而引起的财政内生风险便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一套较为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根据历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当前的国债危机以及财政内生风险,从而提出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对策,为今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扫清路障。
关键词:
国债 财政内生风险 统计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超琴,万建平
根据1991-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以电信收入为研究对象,以国民生产总值等8个变量为影响因素,借助SPSS和SAS软件,建立电信收入的最佳回归模型,揭示了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数量变动关系,就如何提高电信收入,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电信收入 最小二乘回归 偏最小二乘回归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胡海婧
一、地区间财政收入差异的指标体系及效用分析(一)地区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差异及效用分析。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个统计年度内政府所组织的财政收入占该地区国内生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宋本强
一、近年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我国财政收入30年的变化是巨大的,可以概括为四句话:绝对数一路上扬,相对数先抑后扬,年增幅近年上扬,头尾比差45倍。我国财政收入巨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在这里不作全面展开,只对其中的主要原因进行概括和分析。我国财政收入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曲振涛 周正
财政收入是财政活动的第一阶段,即组织收入、筹集资金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收入是以货币来度量的,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财政收入又表现为一定的货币资金,即政府为履行其职能的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货币资金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国商品和服务产出的最综合的指标,它是既定年份中一国境内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的货币价值总和。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称为国民经济的财政负担率,它综合反映出政府与微观经济主体之间占有和支配社会资源的关系,反映政府调控经济运行和影响社会资源配置的程度和地位。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宋本强
1978年以来,我国进入了经济转轨时期,财政收入也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变化过程。本文对我国二十多年的财政收入、特别是财政相对数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观点,供参考。
关键词:
财政收入 相对数定位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闫坤
2007年财政收入的规模、增长速度均创下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纪录,占 GDP 的比重也达到近20年的最高值。本文从六个方面探究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深层原因,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与当前政府职能及财政职能的要求,进一步确认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是客观的、必然的。
关键词:
财政收入 高速增长 中期展望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忠敏 吴晓研 韩淑慧
在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中,国债发行的增长是必然的。本文采用ADL模型、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国债与我国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我国国债对财政收入的滞后弹性比较小,对增加以后年度财政收入的效应不高,应该调整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以提高国民收入和增加财政收入。
关键词:
国债 财政收入 计量分析 ADL模型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曲振涛 周正
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称为国民经济的财政负担率,它综合反映出政府与微观经济主体之间占有和支配社会资源的关系,反映政府调控经济运行和影响社会资源配置的程度和地位。由于我国财政收入的主体是税收收入,因此,在税收体制和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会随经济繁荣而增长,随经济衰退而下滑。从总体上来讲,财政收入增长率应和经济增长率趋同,但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率却快于 GDP 增长率。"九五"期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16.5%,GDP 年均增长率8.3%,相差8.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达到15%。这种现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是我国经济体制、财税体制转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彦卿 李兰英
财政收入规模反映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控制能力,其大小不仅影响着政府职能的发挥,也会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对我国财政收入统计口径重新调整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的财政收入规模大小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求出使经济增长率和投资率最大化的最优财政收入规模为23%-30%。我国的财政收入规模已处在最优区间,因此,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收入结构的完善。
关键词: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规模 经济增长 投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珍花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许书杰
一、引言投资、消费和出口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依靠对资源的消耗,不符合我国政府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依靠的是外力,受出口市场需求的影响,易受制于人,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以上两个因素都不足以成为提升经济实力的抓手。消费需求被认为是真正能够促使经济可持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姬超
财政收入是国家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保障,精准的财政收入预测则是优化财政预算,引领精细化、科学化财政管理的前提条件。经济发展程度、物价水平、宏观经济环境、税基变化、收入分配差距、企业经营状况、税收政策、征税成本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未来财税收入的变化,各项因素之间的交叉与复合作用进一步加大了财税预测的难度。在综合比较和评价灰色分析法、逐步回归法、协整分析法和组合分析法的基础上指出,不同地区的财税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合理的财税预测必须考虑地区的特殊性,选择相应的解释变量和预测方法,同时完善财税工作机制,完善财税预测体系,提高财税预测的专业化程度。
关键词:
财税预测 预测方法 预测体系 解释变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