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85)
2023(11124)
2022(9616)
2021(8901)
2020(7745)
2019(17705)
2018(17972)
2017(35351)
2016(19502)
2015(22203)
2014(22133)
2013(22156)
2012(20860)
2011(19151)
2010(19489)
2009(18616)
2008(18577)
2007(16605)
2006(15212)
2005(14135)
作者
(56930)
(47402)
(47127)
(45249)
(30394)
(22698)
(21455)
(18159)
(18149)
(17238)
(16402)
(16060)
(15511)
(15405)
(15257)
(14959)
(14077)
(13983)
(13883)
(13848)
(12296)
(11745)
(11675)
(10858)
(10849)
(10841)
(10741)
(10583)
(9674)
(9323)
学科
(81053)
经济(80923)
管理(62300)
(57515)
(48573)
企业(48573)
方法(38961)
数学(35232)
数学方法(34919)
(25541)
(24402)
中国(24156)
(20831)
(17719)
银行(17676)
业经(16990)
(16940)
(16584)
贸易(16573)
(16446)
金融(16444)
(16181)
(16068)
(14992)
(14541)
财务(14490)
财务管理(14445)
企业财务(13753)
体制(13553)
地方(12844)
机构
大学(286335)
学院(281358)
(122808)
经济(120336)
管理(105442)
研究(98097)
理学(89188)
理学院(88254)
管理学(86935)
管理学院(86402)
中国(79837)
(64993)
(60709)
科学(55318)
(50062)
财经(49696)
(45920)
(45116)
中心(45051)
(44709)
研究所(44388)
经济学(39476)
北京(39085)
业大(38922)
财经大学(37098)
农业(36078)
经济学院(35574)
(35313)
(35053)
(34396)
基金
项目(175422)
科学(137997)
基金(129523)
研究(127072)
(113033)
国家(112153)
科学基金(95241)
社会(82489)
社会科(78365)
社会科学(78347)
基金项目(66571)
(66213)
自然(60999)
教育(60353)
自然科(59549)
自然科学(59529)
自然科学基金(58538)
(56920)
资助(55952)
编号(49548)
成果(42855)
(41267)
重点(39878)
(36485)
(36468)
课题(36021)
(36015)
教育部(35951)
国家社会(34670)
人文(33976)
期刊
(138141)
经济(138141)
研究(94137)
中国(60327)
(51060)
学报(44143)
管理(42525)
(41052)
科学(39511)
(39328)
金融(39328)
大学(34349)
学学(32071)
教育(31214)
财经(26543)
农业(26263)
技术(23726)
经济研究(23205)
(22748)
业经(20729)
问题(18700)
(17181)
国际(14980)
理论(14740)
统计(13637)
(13545)
技术经济(13432)
实践(12991)
(12991)
商业(12946)
共检索到4491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镜冰  郑珍远  
文章选用2005年汇改后的最新数据,实证发现:凭借简单ARMA模型不足以解释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动态行为。同时,货币供应量、汇率和利率三者之间没有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汇率对利率有负的反应,自汇改以来,汇率弹性得到改善。相比之下,汇率对利率有正效应,在利率非市场化条件下,利率对汇率的反应不够灵敏。滞后一期的货币供应量对汇率和利率有显著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效应大大减弱。最后,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受对外经济的影响较大,而受对内经济的影响较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志忠  梁珺  刘博  
本文通过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等方法,实证检验2005年8月至2008年9月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目标下,贸易顺差可带来广义货币供给和狭义货币供给的增加。因此,在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萎缩的形势下,我国应确立人民币稳定的汇率目标,保持贸易顺差所带来的货币供给的增加,从而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詹小颖  
人民币汇率弹性化改革以来,我国出现了"理论上可提高货币政策的绩效"与"实践上的无改善效应"的"货币政策绩效之谜"。本文运用VAR模型对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前后两个时期的货币政策绩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新汇制使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对最终目标的政策力度更大,灵敏性更强,但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的传导作用并不明显,人民币汇率的有限弹性与基准汇率形成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绩效的提升空间有限。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吴剑飞  王绮  
在开放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货币错配是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货币错配的大量积累会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文章探讨了新兴市场国家货币错配形成的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为同样面临着长期货币错配问题的中国提供借鉴,同时探讨中国货币错配问题,最后从汇率制度改革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潘敏  夏庆  刘小燕  张华华  
本文采用上交所国债交易数据对Nelson-Siegel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得到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水平因子和倾斜度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分别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银行间隔夜拆借平均利率、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水平因子和倾斜度四个时间序列进行了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区制转换检验,并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水平因子和倾斜度对人民币汇率变化冲击的动态响应进行了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水平因子和倾斜度在汇率制度改革前后均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汇率制度改革以及相应的货币政策变化共同解释了国债利率期限结构水平因子和倾斜度的变化。
[期刊] 征信  [作者] 谢太峰  樊若琛  
中国利率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采用2002年至2014年月度数据,运用计量金融学分析方法,在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处理后,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广义货币供应量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不是真正基于市场对货币供求的反应,而是一种"被动"调节,即由大量对外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所形成的。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范致镇  龚茜茜  
本文利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等计量方法,基于股市与汇市的数据,研究了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地产指数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与地产指数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汇率波动是地产指数的Granger原因,汇率对地产指数的长短期走势均有显著的影响,人民币升值是地产板块跑赢大盘的重要原因之一。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韩鑫韬  王擎  
本文通过VAR-MVGARCH模型研究了我国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分别与货币供应量、汇率和利率的线性和波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汇率的变化对房地产价格增长率的变动会产生显著的线性影响,但是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变化对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变动的线性影响不大。本文认为,尽管货币供应量、汇率和利率对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存在波动溢出效应,但由于它们与房地产价格增长率的相关性波动剧烈,同时考虑到不断变化的货币政策"盯住"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困难以及有悖于中央银行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目标,当前最好实施汇率工具盯住房地产价格增长率的均值化,才容易产生显著效果。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扬  
货币错配风险是着力从稳定性的角度来考察汇率波动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本币不是“关键货币”的国家都面临着货币错配的风险。中国目前也存在着较大程度的货币错配问题。但汇率和资本流动制度的改变是大势所趋,严重货币错配的存在将使金融的稳定运行如履薄冰。因此,在确定汇率制度与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方略的时候,应当将与之相关的各种问题进行统筹安排。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熊云飚  张子璇  
文章根据人民币汇率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通过选取2015年8月—2021年3月的每月平均数据,建立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广义货币(M2)是汇率USD/CNY变动的格兰杰原因;汇率的变动主要是靠自身的变动以及自身滞后期的推动,其次才会受到广义货币M2的影响,而与流通货币(M0)和狭义货币(M1)并无直接关系。鉴于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快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精准调控广义货币(M2)的供应量,重视汇率改革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性,由此促进我国的汇率改革之路能够更加平稳且健康地向前发展。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肖鹞飞  洪丽静  
文章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上建立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采用逆推归纳法归纳总结了各种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博弈中构成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的策略组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促成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条件。结论是: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以及调整的幅度和速度,主要取决于以中国政府为代表的一方与以美国政府为代表的另一方的相互利益博弈的结果。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骆振心  李忠  王新兵  
本文主要针对汇率制度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一个包括宏观经济冲击、货币政策环境、物价水平等这些相关因素的递归SVAR模型。研究发现,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上升会导致我国物价总水平显著下降,这表明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能有效降低我国的通货膨胀。本文建议央行应当停止人民币升值进程,防止经济运行风险。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永   杨传宇   李昊宇  
货币政策影响外汇市场的作用机制是评估一国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重要依据。文章将国家主权信用的政治、经济与金融作为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内在要素考察其对汇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首先,在样本期内,无论国家主权信用水平高低,总量型货币政策对外汇市场的调控作用较为有限,而价格型货币政策对汇率有显著影响。其次,在国家层面中稳定的政治、经济与金融环境是影响政府制定宏观政策调控外汇市场的重要内在因素。相对发达国家,政治和金融稳定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效果而言更为重要。最后,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汇率制度改革会显著加剧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汇率不稳定性。异质性研究表明,对于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金融层面的国家主权信用在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中发挥了重要内在作用。研究结论表明,价格型货币政策将对稳定一国汇率发挥积极作用,国家主权信用中的金融环境是影响一国实施宏观政策效果的重要内部因素。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郑先勇  
本文从政策灵活性的视角出发,用相关理论分析了两种不同汇率制度下汇率波动程度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而比较了1994年和2005年我国先后两次汇改后汇率制度改革效果。并通过相关实证检验,表明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具备更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建议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龚秀国  
本文发现,迄今为止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实际上是一个有“突变”现象的“随机游走”过程,这种“突变”可以解释为在严格外汇管制条件下人民币长期积聚的升值压力的一次释放;特别地,2005年7月21日的汇率改革是卓有成效的,它通过加快进口增长和减缓出口增长弱化了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文章进而指出,在有效监控投机资金和预防投机冲击的国内机制建立之前,“爬行式钉住汇率”是我国当前汇率政策的最佳选择,而不是简单地放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浮动范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