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04)
- 2023(12054)
- 2022(10594)
- 2021(10381)
- 2020(8802)
- 2019(20650)
- 2018(21118)
- 2017(39423)
- 2016(22704)
- 2015(26054)
- 2014(26540)
- 2013(25853)
- 2012(23820)
- 2011(21543)
- 2010(22142)
- 2009(20340)
- 2008(20089)
- 2007(18103)
- 2006(16464)
- 2005(14941)
- 学科
- 济(78947)
- 经济(78848)
- 管理(69166)
- 业(61229)
- 企(52167)
- 企业(52167)
- 方法(37162)
- 数学(31463)
- 数学方法(31087)
- 中国(27955)
- 财(23989)
- 教育(23224)
- 农(21910)
- 学(19013)
- 制(18572)
- 业经(18005)
- 理论(17748)
- 地方(15654)
- 务(15246)
- 财务(15170)
- 银(15138)
- 财务管理(15133)
- 银行(15106)
- 贸(14697)
- 贸易(14685)
- 企业财务(14299)
- 行(14290)
- 易(14283)
- 和(14179)
- 农业(14040)
- 机构
- 大学(317992)
- 学院(311868)
- 管理(123452)
- 济(114600)
- 经济(111458)
- 理学(104093)
- 理学院(102870)
- 研究(102492)
- 管理学(101233)
- 管理学院(100600)
- 中国(76335)
- 京(70740)
- 科学(62218)
- 财(58861)
- 所(51416)
- 范(49599)
- 江(49382)
- 师范(49292)
- 中心(47082)
- 北京(46253)
- 研究所(46173)
- 财经(45347)
- 农(43865)
- 业大(42558)
- 经(40870)
- 州(40234)
- 师范大学(40049)
- 教育(39287)
- 院(36861)
- 技术(35676)
- 基金
- 项目(198136)
- 科学(155307)
- 研究(153718)
- 基金(139111)
- 家(118592)
- 国家(117432)
- 科学基金(100182)
- 社会(91901)
- 社会科(86680)
- 社会科学(86656)
- 省(78153)
- 教育(76873)
- 基金项目(73850)
- 划(67193)
- 编号(67003)
- 自然(63926)
- 自然科(62314)
- 自然科学(62300)
- 自然科学基金(61145)
- 成果(57917)
- 资助(57796)
- 课题(48035)
- 部(45249)
- 重点(44558)
- 发(42055)
- 项目编号(41576)
- 创(40678)
- 年(39460)
- 教育部(39391)
- 大学(38086)
- 期刊
- 济(133839)
- 经济(133839)
- 研究(104995)
- 中国(68749)
- 教育(64341)
- 管理(48445)
- 财(45517)
- 学报(44260)
- 科学(41236)
- 农(39106)
- 大学(34632)
- 技术(31153)
- 学学(30608)
- 融(29598)
- 金融(29598)
- 农业(26931)
- 财经(22044)
- 业经(21833)
- 图书(20722)
- 经济研究(19456)
- 经(18685)
- 问题(17496)
- 理论(16947)
- 实践(15718)
- 践(15718)
- 职业(15641)
- 技术经济(14842)
- 业(14708)
- 现代(14490)
- 坛(14343)
共检索到4861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谭晓玉
我国近年来开展的教育法学研究 ,过于偏向对教育立法成果 (文本之中的教育法 )的研究而轻视对教育法制现实问题 (行动之中的教育法 )的探讨。这种研究价值取向产生的误区既不利于教育法学理论的深化 ,也有害于教育法制实践。因此 ,需要从价值体系、内容体系、规则体系等方面重新审视对教育法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从静态教育法制与动态教育法制的结合上研究教育法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田正平
民国时期的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在历届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无论在推动传统教育的变革抑或在促进新式教育的成长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毋庸讳言,由于列强入侵、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内战连绵,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从根本上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无论如何,对民国时期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成就都不宜估计过高。
关键词:
民国教育 成就与问题 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魏新
关于我国教育投入若干问题的思考●魏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致力于经济改革的同时,亦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教育为本”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政方针。靠着党和政府的领导,靠着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今天的中国已经拥有了一个包括各级各类普通学校95...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志勇
我国加入 WTO后 ,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为适应这一状况 ,我国教育发展必须在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管理方式等四个方面做出重要的战略性调整。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汪刘生 魏馨
当代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过渡的大变动、大调整之中。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也面临着历史上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正在发生日益深刻的变革。但机遇与风险并存,成功与危机俱在。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理论工作者对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研究所面临的危机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思考,对发展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将是大有裨益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茹宗志
教育主权的让渡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为解决教育问题而采取的主权运作方式。让渡教育主权有其必要,并不会丧失教育主权,我国在实践中也让渡了部分教育主权。但让渡教育主权有可能使教育主权弱化,因而在教育主权的让渡中应清楚认识我国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遵循平等性、互利共享性、发展性等原则,采取有限让渡、有选择让渡、分阶段让渡等策略,在防止教育主权流失的同时不断加大教育开放的力度,促进我国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
教育主权 主权让渡 让渡原则 让渡策略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戴毅
教育作为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性质的混合产品,具有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经济社会效应。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教育投资需以政府财政为主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较快发展,但还存在着教育投资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浪费等诸多问题。为此必须完善我国教育投资,建立多元化的办学模式;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比重;开征教育税,增设教育投资专项资金新渠道;加强教育投资效益评估。
关键词:
教育投资 人力资本 财政对策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苏孜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中盲目仿效其他学科和国外理论,不能结合我国管理会计实践的需要,理论研究及成果缺乏系统性,研究思路和方法上思维不开阔等问题,提出了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
管理会计 现状 对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晓微
随着国家实施职业教育大发展战略,高职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还存在弊病,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难以实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目标。就如何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进行了研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吴济清
近年来,随着多渠道筹措教育投资体制的建立和日趋完善,各地陆续开展了一些捐资活动,对增加教育投入和改善办学条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亟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其中的主要问题是: 1.教育捐资由中小学独自接受。中小学校接受捐资从传统习惯讲,无可非议。但在教育供给普遍而又长期紧缺的条件下,“独自接受”易受自身利益驱动,从而影响教育自身圣洁的形象;也不利于政府对教育捐资的组织引导和教育资金总量的统计及调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谢秋葵
我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传统培养理念的导向下正在大规模地扩招,但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特点和阶段特性否定了这种大规模扩招的必要性。未来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该实行职业性取向和学术性取向并行发展的双型模式,在导师队伍的改革上也必须进行结构性的重组。
关键词:
教育学 硕士研究生 未来走向 思考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周晓芳
从2010年开始,北京大学等15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将开始教育博士专业学位(Ed.D.)试点招生工作。对于我国来说,这是一个新型的博士学位。在研究了15个试点高校的招生简章、相关招生政策、文件及结合招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中突出的几个问题:招生指标调控过紧、招生领域如何逐渐开放以及与教育硕士招生领域的衔接、招生对象和报考条件不明确、入学外语水平考试如何把握、招生宣传的重点、招生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认为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招生需要结合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来进行。
关键词: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 招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