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25)
2023(9100)
2022(8148)
2021(7759)
2020(6817)
2019(15889)
2018(15918)
2017(32615)
2016(18151)
2015(20791)
2014(21274)
2013(21244)
2012(20416)
2011(18629)
2010(19324)
2009(18498)
2008(18956)
2007(17576)
2006(15753)
2005(14574)
作者
(54794)
(45840)
(45535)
(43869)
(29410)
(21724)
(21014)
(17656)
(17099)
(16737)
(15588)
(15303)
(14741)
(14588)
(14512)
(14302)
(14072)
(13447)
(13389)
(13363)
(11655)
(11525)
(11263)
(10437)
(10435)
(10405)
(10286)
(10277)
(9304)
(9250)
学科
(75809)
经济(75720)
管理(50945)
(49795)
(38399)
企业(38399)
方法(34353)
数学(30522)
数学方法(30088)
(24050)
中国(22143)
(21759)
(18230)
(16805)
贸易(16799)
(16346)
(16313)
(15467)
银行(15434)
农业(15219)
业经(14982)
(14747)
地方(14644)
(13405)
金融(13402)
(12734)
(12339)
财务(12303)
财务管理(12265)
(11552)
机构
大学(273817)
学院(272805)
(115159)
经济(112542)
管理(101227)
研究(95904)
理学(85234)
理学院(84238)
管理学(82708)
管理学院(82184)
中国(75861)
(58826)
(58304)
科学(57505)
(50973)
(47804)
研究所(45481)
财经(44694)
中心(44107)
(43673)
(40159)
业大(38670)
北京(38104)
农业(37563)
(36792)
师范(36480)
经济学(35295)
(34775)
(33444)
财经大学(32626)
基金
项目(164200)
科学(127730)
研究(122022)
基金(117536)
(101397)
国家(100536)
科学基金(84085)
社会(75042)
社会科(70966)
社会科学(70943)
(63651)
基金项目(61200)
教育(56788)
(54496)
自然(53496)
自然科(52163)
自然科学(52140)
编号(51383)
自然科学基金(51198)
资助(50317)
成果(44839)
(37609)
重点(37316)
课题(36117)
(36011)
(32924)
(32057)
教育部(31910)
科研(31449)
创新(30877)
期刊
(133886)
经济(133886)
研究(87389)
中国(51961)
(44711)
(44062)
学报(40745)
科学(37664)
管理(36046)
(32727)
金融(32727)
大学(30374)
教育(29180)
农业(29112)
学学(28324)
财经(22376)
技术(22340)
业经(22121)
经济研究(21391)
(19195)
问题(18821)
(16607)
理论(14968)
(14429)
国际(14240)
技术经济(13945)
统计(13879)
实践(13429)
(13429)
图书(13157)
共检索到4248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顾月根  
利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但从利率的管理和操作情况看,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甚至有些环节背离了利率的初衷,出现了许多变异形为,概括起来,有下列几种表现: 1.利率操作缺乏严肃性。结算部门对贷款到期无偿还能力的企业不按时结转逾期户加收利息,随意允许企业托欠银行利息;信贷部门对企业挤占挪用流动资金贷款、超储积压等不加收罚息,有的行在实行优惠利率时,要企业有说法,即实行"等价交换"。部分基层行为了压低逾期贷款,主动实行借贷还贷,变相降低利率,减少利息;储蓄部门在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边维刚  
目前,我国利率管理体制已由过去高度管制阶段过渡到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双轨运行的阶段。本文在阐述现行双轨利率政策阶段性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利率政策的最新走势及其实施效应,揭示了当前利率政策存在的八个方面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以稳定目前较低的利率水平为基调,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强化利率风险管理等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汤毅林  
在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中,利率政策是常用的工具之一。事实证明,利率政策的效应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并不能完全保持一致。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利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会呈现出正效应与负效应呢?利率政策本身客观存在的局限性是关键因素。只有重视与加强利率政策的局限性研究,才能提高实施利率政策的有效性,才能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预期目标的实现服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苏应蓉  邹明明  刘薇  
近年来利率政策成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而汇改后的汇率波动成为一个影响利率政策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从融入了汇率波动及利率因素的均衡产出模型出发,以货币错配的平衡表效应为视角,分析了人民币汇率波动是如何通过货币错配影响我国利率政策绩效的。结果表明,汇率波动影响一国货币错配程度,并通过货币错配的平衡表效应制约利率政策绩效的发挥。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王纬  
我国利率政策的积弊一、利率的结构不合理。近几年,我国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曾经多次调整,但结构仍然不合理,存款利率不论其资金性质和供求状况都“一视同仁”,贷款利率不分地区、部门、与企业“一刀切”,表现在企业长期占用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企业短期使用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差别不大。企业长期性流动资金占用过多的原因之一就是银行贷款利率低于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低,此其一,其二,结算贷款利率低于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其三,从我国银行贷款利率和世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相比较是最低的,就是与东欧国家相比,也不算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红  
人为低利率政策是日本金融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为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刺激了民间部门的发展,特别是通过降低企业投资成本,从金融层面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其形成强的路径依赖,未能随着日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及时地被废止,不仅助长了泡沫经济的形成,而且最终导致日本金融危机的爆发。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徐彩  
中国经济从1989-1992年的严重衰退到1993-1997年的高速增长,一度出现经济过热的现象,继而又成功实现了“软着陆”。然而,1997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由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1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下降到近几年的8%左右。与此同时,消费持续低迷,中国经济首次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现象。为此,中国政府已采取了多项扩张性政策手段干预经济,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大幅降低存贷款利率、提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增发国债、增加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发展消费信贷等。其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黄宪  王静然  王栋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四川大学经济管理系运行机制课题组  
本文认为 ,世界主要国家的政府都要利用利率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而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形成 ,利率的政策工具性质更加明显。近年来我国的利率变动频繁 ,但宏观调控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因此有必要对利率政策的弹性进行研究分析 ,以改善调控效果。利率政策弹性包括利率的消费弹性、利率的储蓄弹性、利率的投资弹性等。 1995年以来的利率弹性分析表明 ,居民消费对利率下调反应逐渐减弱 ;居民储蓄与利率变化仍然呈反向关系 ,但程度有所减弱 ;私人投资对利率调整的反映最为灵敏。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曹彦生  李东元  
本文采用前瞻性泰勒规则对新凯恩斯模型中的货币规则进行了修正,并运用修正后的模型,通过反应函数和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检验。检验的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新凯恩斯模型不仅可以很好地衡量中国的货币政策,而且得出了非常重要的经验性结论。从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近期的货币政策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利率没有完全自由浮动的前提下,利率政策还很难达到其理想的效果。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兵兵  
负利率是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和经济体中央银行所实行的利率政策,作为一种金融政策"异象"而备受关注。负利率政策的出现是对传统金融理论的一种挑战,是部分发达国家和经济体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世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所导致的通货紧缩而采取的货币政策。尽管负利率政策在部分国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总体来看,并未能较好促进信贷扩张与经济增长,不能在长期阻止通胀下滑,无法完全减缓本币升值压力,容易加剧金融体系脆弱性。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不同、不存在持续的通胀下降与货币升值压力、实际资金利率水平处于负利率状态等实际情况,以及负利率政策本身不利于提振内需,就化解当前疫情所带来的经济困难而言,负利率政策并不是能够"药到病除"的"良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