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1717)
2022(1617)
2021(1640)
2020(1608)
2019(3559)
2018(3915)
2017(8739)
2016(4698)
2015(5562)
2014(5696)
2013(5956)
2012(5844)
2011(5378)
2010(5680)
2009(5745)
2008(5798)
2007(5234)
2006(4835)
2005(4556)
2004(3941)
作者
(14023)
(11486)
(11143)
(10955)
(7169)
(5262)
(5261)
(4325)
(4172)
(4170)
(3781)
(3665)
(3623)
(3568)
(3555)
(3387)
(3363)
(3348)
(3329)
(3328)
(3020)
(2816)
(2776)
(2625)
(2597)
(2586)
(2542)
(2535)
(2302)
(2183)
学科
(20462)
经济(20441)
管理(12819)
(11840)
方法(9909)
数学(9223)
数学方法(9145)
中国(8537)
(8368)
企业(8368)
(6499)
(5783)
(5694)
(5616)
银行(5612)
(5425)
(5338)
贸易(5334)
(5269)
(4473)
(4116)
金融(4116)
(3989)
税收(3963)
(3939)
(3817)
制度(3528)
(3528)
业经(3450)
农业(3157)
机构
大学(76652)
学院(75061)
(33120)
经济(32394)
管理(26796)
研究(23841)
理学(22023)
理学院(21785)
管理学(21507)
管理学院(21350)
中国(20566)
(18942)
(16641)
财经(14559)
(12995)
科学(12314)
(12300)
北京(11386)
(11087)
财经大学(10687)
经济学(10664)
研究所(10505)
中心(10360)
经济学院(9760)
(9752)
师范(9696)
(9149)
(8765)
(8294)
(8100)
基金
项目(37612)
研究(30114)
科学(28420)
基金(26472)
(21696)
国家(21518)
社会(18799)
社会科(17780)
社会科学(17776)
科学基金(17279)
教育(14088)
基金项目(13722)
(13517)
编号(13465)
成果(12386)
(11785)
资助(11617)
(9403)
自然(9374)
自然科(9057)
自然科学(9052)
课题(9009)
自然科学基金(8864)
项目编号(8375)
(8284)
教育部(8176)
重点(8110)
(8064)
社科(8013)
人文(7932)
期刊
(39375)
经济(39375)
研究(27170)
(13510)
中国(13013)
(10713)
金融(10713)
管理(10477)
学报(9103)
科学(8103)
(8053)
教育(7936)
财经(7666)
大学(7293)
业经(6725)
经济研究(6687)
学学(6660)
(6533)
问题(6309)
(6214)
技术(5888)
理论(5411)
农业(5363)
国际(5184)
实践(4908)
(4908)
商业(4618)
图书(4101)
统计(4071)
技术经济(3895)
共检索到1211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赵永林  
我国刑法第156条之规定及相关司法解释是实践中认定走私罪共犯的法律标准。刑法第156条之规定是法律拟制而非注意规定,其核心在于对"通谋"的认定。司法解释确立的"明知"和"多次帮助"原则分别有主观归罪和客观归罪之嫌,将走私罪共犯的认定范围不当扩大。刑法应以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和帮助犯的构成要件为依据,认定走私罪的共犯。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杨怀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妇女广泛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人交往日益频繁、密切,交往的形式多样,交往的禁忌减少;加之一些人的性观念较为开放,性商品化的暗流也客观存在,使得司法实践中对强奸罪这一古老犯罪的认定仍存在困惑。为使对强奸罪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笔者对我国刑法规定的强奸罪及其与关联的犯罪的关系作了一个简单的梳理,以期对强奸罪的理解适用有所裨益。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利民  刘晋叶  
环境问题在人类历史上出现得相当早 ,几乎从地球上出现人类开始 ,环境问题就相应产生。只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较低 ,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程度远比当今轻微得多 ,生态系统本身尚能吸收和消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环境已成为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立志  
目前在中国,公司内部控制人通过不正当关联交易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愈演愈烈,已经严重危害到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由于97刑法未能涵盖现实生活中全部的不正当关联交易行为,《刑法修正案》(六)第9条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立法填补。但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法条竞合,同时进一步扩大刑法对不正当关联交易的调控范围,有必要在刑法中构建公司企业人员背信罪。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邓定远  
包容犯是法定的一罪和加重的犯罪构成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罪数形态,在我国新刑法中存在多处包容犯立法例,其和结合犯、吸收犯、牵连犯等一罪的形态存在差异,对包容犯应依法按照包容罪名的加重构成论处。包容犯立法例存在一定事实和逻辑上的依据,体现了立法者对公正和效率的追求,但包容犯立法例也存在不少弊端。刑法学界应在对包容犯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比较论证的基础上来探讨这种立法例的存废。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高达  
证券欺诈发行犯罪是世界各国证券市场的普遍"顽疾"。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这一违法犯罪类型屡禁不止的制度原因有刑罚设计不够科学、规制主体不够明确、分类不够合理等,实践原因有证券发行的高盈利性、证券欺诈发行行为暗数大、惩处力度偏软等。要切实有效遏制证券欺诈发行违法犯罪行为,保护证券市场及投资者利益,就要将证券欺诈发行犯罪刑事政策从宽和转向适度严厉,扩大规制的行为类型范围,对保荐人和主承销商加以特殊规制,设计合理、科学的量刑体系。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赵运锋  
从近年来的金融犯罪立法态势看,部分条文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破坏了刑法典的稳定性,背离了刑法的谦抑性,条款设置缺乏前瞻性。为了使金融犯罪立法更合理、更科学、更灵活,需从金融犯罪立法的定位、前置刑法制度的完善及刑事条款设置的重构等层面入手,以实现刑法典的稳定、谦抑及超前等目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高珂  
20世纪8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形成,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激活了经济发展的潜力,我国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国民经济产值稳步提高。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迅速发展,社会转型速度逐渐加快,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然出现社会结构的变迁、经济特征的改变以及社会文化的变革,发展不均衡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这意味着在社会转型结束之前我国社会结构会长期处于相对失衡的状态。在这一背景下,大量的农民离开乡镇地区来到城市寻求就业,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劳动力城乡分配的变化,更多是与人口相关的社会及法律问题。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姜盼盼  
英国刑法犯罪故意的历史来源主要有两个时期:一个是古罗马时期,英国刑法犯意有意识作了区分;一个是中世纪时期,英国刑法犯意实现了从碎片化到整体性。英国刑法犯罪故意的存在样态同样基于两个维度进行考察,一个维度是惩罚的正当性,是故意的应受谴责性,一个维度是英国刑法犯意从无意识放宽到严格限制的有的放矢。在反思英国刑法犯罪故意的现代语境下,基于概念上的前思和思维上的选择,认为故意采纳"结果目的性"理论,过失采纳"结果必然性"理论,最终得出达到合理人标准是故意应受谴责性的实质结论。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军  
《刑法修正案(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主要的保护法益,既非"公民个人的信息自由和安全"或"个人隐私",亦非公民的"宪法隐私权",而是"公权主体"及"公权(益)关联主体"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有。正如此,该罪对许多涉及被害人更为隐秘信息或隐私的严重侵害行为难以规制,而对于公权主体以"合法"形式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职务行为更是无能为力。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保护法益宜调整为包括但不限于"宪法隐私权"的"公民个人的信息自由和安全"或"个人隐私",以更为有效地保护公民与个人信息及隐私相关的重大利益。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茂玉  
网络犯罪是在计算机犯罪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现在已经成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犯罪形式之一。加强对网络犯罪的刑法规制势在必行。文章在介绍网络犯罪之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网络犯罪的立法现状和不足,进而提出了完善网络犯罪立法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杨猛  叶琦  周子简  
证券犯罪从业禁止作为刑事制裁体系的内容之一,其解释适用受到新《证券法》实施的间接影响。原因在于证券犯罪从业禁止的适用需以“证券犯罪成立并刑罚执行完毕”为前提,所以证券犯罪从业禁止的规范性认定实际上是依次经历了证券违规、证券犯罪、刑罚执行到从业禁止多重形塑的结果,即新证券法的修订内容通过与刑事立法的跨法域衔接,在影响证券犯罪认定的基础上,间接地影响到证券犯罪从业禁止的具体适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新《证券法》将违法主体范围扩大,间接影响到证券犯罪从业禁止适用的主体范围;第二,新《证券法》将行政处罚幅度升级,间接影响到证券犯罪从业禁止适用的刑罚种类;第三,新《证券法》新增行政违法行为,间接影响证券犯罪具体犯罪构成项下从业禁止适用的认定。在实质化证成该间接影响的基础上,证券犯罪从业禁止的具体刑法适用应当从以下路径展开:第一,对于总则性规定的间接影响,在适用的刑种以及刑罚执行方面应当将证券犯罪从业禁止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第二,对于分则性规定的间接影响,应对证券犯罪中疑难罪名的行为类型做出具体判断,即中立职业行为结果归属的排除;内幕交易行为的适度扩张解释;诱骗、虚假交易行为的违法性规范溯源,从而明确从业禁止的解释适用范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安柯颖  陆红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方兴未艾,网络安全面临人工智能化入侵,网络犯罪人工智能化成为了科技发展的产物,这必将对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公民个人财产权、隐私权的保障构成威胁。特别是网络犯罪的衍生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这就导致网络犯罪的方法产生了质变,扩大了网络犯的罪危害性的广度和深度,进而对我国传统刑事法律的入罪规则产生了一系列的冲击,存在网络犯罪帮助行为的主犯特征被弱化、帮助行为的正犯责任界定不清、片面共犯的适用范围狭窄的缺陷。为此,在人工智能与网络犯罪深度融合的今天,针对网络犯罪人工智能化的衍生趋势,亟待调整治理网络犯罪刑事策略的着力点,通过国内实体法与法律解释的横向对接,司法解释与立法修正的梯度制衡,调整评价网络犯罪的刑法边界,以此改变当前治理网络犯罪入罪门槛高、刑罚权发动晚的现状。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刘鸿  
扬眉剑出鞘———纵观土地犯罪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本刊记者刘鸿1997年10月1日,中国史册将郑重记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周年之际,一部崭新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开始正式实施。这是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2000多名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