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82)
- 2023(6642)
- 2022(6047)
- 2021(5731)
- 2020(5122)
- 2019(12125)
- 2018(12396)
- 2017(24753)
- 2016(13847)
- 2015(16221)
- 2014(16796)
- 2013(16820)
- 2012(16056)
- 2011(14640)
- 2010(15096)
- 2009(14305)
- 2008(14671)
- 2007(13637)
- 2006(11961)
- 2005(10983)
- 学科
- 济(57918)
- 经济(57852)
- 管理(37157)
- 业(36023)
- 方法(28333)
- 企(27108)
- 企业(27108)
- 数学(25315)
- 数学方法(25106)
- 中国(18897)
- 农(17651)
- 财(15974)
- 制(13647)
- 贸(12744)
- 贸易(12739)
- 易(12402)
- 学(12010)
- 农业(11204)
- 银(11025)
- 银行(11000)
- 业经(10926)
- 地方(10775)
- 行(10465)
- 务(9346)
- 财务(9323)
- 融(9292)
- 金融(9290)
- 财务管理(9282)
- 和(9157)
- 理论(8770)
- 机构
- 大学(209845)
- 学院(209740)
- 济(86472)
- 经济(84417)
- 管理(76242)
- 研究(69989)
- 理学(64102)
- 理学院(63351)
- 管理学(62292)
- 管理学院(61889)
- 中国(55122)
- 京(45355)
- 财(43199)
- 科学(42362)
- 所(37476)
- 农(35994)
- 财经(33739)
- 江(33527)
- 研究所(33336)
- 中心(32618)
- 业大(30277)
- 经(30211)
- 北京(29454)
- 农业(28533)
- 范(27637)
- 师范(27360)
- 经济学(27158)
- 州(26998)
- 经济学院(24857)
- 财经大学(24617)
- 基金
- 项目(123951)
- 科学(94571)
- 研究(92936)
- 基金(86393)
- 家(74318)
- 国家(73648)
- 科学基金(60972)
- 社会(55835)
- 社会科(52655)
- 社会科学(52636)
- 省(49041)
- 基金项目(45756)
- 教育(43795)
- 划(41183)
- 编号(40875)
- 自然(38069)
- 自然科(37046)
- 自然科学(37032)
- 资助(36648)
- 自然科学基金(36352)
- 成果(34577)
- 部(28041)
- 课题(28027)
- 重点(27999)
- 发(27229)
- 创(24919)
- 性(24370)
- 项目编号(23919)
- 科研(23772)
- 大学(23742)
共检索到3211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荣时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中国人的一句老话。然而,这个“大”到底有多大?中国人口的婚嫁年龄发生过怎样的变化?过去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统计资料。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15岁以上人口进行了婚姻状况方面的全面调查,用电子计算机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石国平 李汉东
一定时期的人口初婚年龄分布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们婚姻选择行为的影响。文章首先提出了随机扰动因素影响下的初婚年龄分布模型,并建立了年龄别初婚率统计方法,然后对中国自1985年以来的初婚年龄分布的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城乡差异和教育程度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初婚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了显著变化,存在明显的延迟效应;(2)初婚年龄分布的延迟效应存在从城市、镇、乡村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3)接受大学教育的男女人口与其他教育程度人口相比,其初婚模式相似,但存在明显的延迟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赵旋
在对初婚的研究中,以往多用初婚总数、初婚比例、初婚率和总和初婚率等指标进行分析。这些指标分别描述了初婚的规模、构成、强度等特征,是分析初婚状况的重要指标,但以这些指标反映较长时期的初婚状况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还需引入等初婚率年龄指标,并据此构造出初婚率等水平图,以便更深入地分析人口的历史初婚状况。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颖 吴昊
基于婚姻登记业务数据,计算和分析了近8年来北京市初婚人群的平均初婚年龄:男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8.05岁,且在时序上基本保持稳定;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6.21岁,但在时序上具有明显的递增趋势。区分人口流迁类型的分析显示,迁移人口(京户非京籍)的初婚年龄显著高于平均水平,对总体的平均初婚年龄起到拉升作用;男性流动人口(非京户)的初婚年龄接近迁移人口,也推高了总体的平均初婚年龄,而女性流动人口的作用则相反。此外,由于跨户籍通婚比例的性别差异,女性本地人口(京户京籍)受到一定的婚姻挤压,同时受择偶梯度和男性"年龄向下婚"习惯的影响,从长期看北京本地女性的初婚年龄很可能会进一步推迟。
关键词:
平均初婚年龄 人口流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才多多
一、资料来源及说明 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与平均初育年龄是描述女性婚育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控制人口出生的重要参数。1982年全国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资料仅到1982年上半年)使中国第一次获得这方面的完整准确的资料。1987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及1988年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友华
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与平均初育年龄是描述女性婚育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控制人口出生的重要参数。1982年全国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使中国第一次获得这方面的完整准确的资料。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又提供了截止1987年的最新资料。本文从分析中国196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席玮 于学霆
预测未来人口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相应政策的重要依据,当前所有关于人口结构变动所带来的影响的有关研究,分析的前提都离不开对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动的预测。文章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应用队列要素法对我国2013-2035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情况进行预测,探索未来人口结构演变的趋势,分析其对宏观经济层面的影响。
关键词:
人口预测 年龄结构 经济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南忠吉
在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中,人们常根据年龄构成将人口分为老年型、成年型和年轻型。目前国际上一般遵循联合国的规定,以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作为衡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尺度。根据这一规定,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的人口为老年型,占7—4%为成年型,4%以下的为年轻型。近年来,也有的人口学家认为上述划分方法已经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郑真真
本文应用事件史分析方法,讨论了农村妇女初次外出时间与初婚年龄的关系。所用数据来自2000年安徽、四川省4个县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妇女的外出经历及外出时间对她们的初婚年龄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婚前曾经外出的妇女初婚年龄较大。婚前外出的流入地为外省或城市的妇女,初婚年龄大于其他婚前外出过的妇女。本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流动有助于提高农村年轻妇女的初婚年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正伟
随着中国性别比越来越大,人们对初婚者的年龄择偶意向越来越关注。但是,在研究性别比例问题时,大多是从人口总量本身和简单的百分比来进行的。因而,缺乏统计意义上的规律和定量分析的说服力,难以达到对这类社会现象做出精确分析的目的。文章采用初婚年龄择偶意向分析法对中青年择偶和性别比例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此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婚姻市场。
关键词:
择偶意向 正态分布 性别比 婚姻挤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姚晨,周育仲
自七十年代初大力开展计划生育以来,国家提倡青年实行晚婚。晚婚年龄各地一般规定,农村女23周岁、男25周岁,城市女25周岁、男27周岁。1981年开始实行新《婚姻法》,法定结婚年龄由原来规定的女18周岁、男20周岁提高到女20周岁、男22周岁。这比实际提倡的晚婚年龄提前了。新婚姻法还规定,“晚婚晚育应予鼓励。”尽管如此,1981年内,不到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封婷
文章使用中国分城乡1946~1980年女性出生队列初婚数据,分析中国女性队列初婚年龄模式、初婚年龄推迟的趋势,以及晚婚转化为不婚的可能性。同时,对比了广义对数伽马模型、Hernes扩散模型和改进的广义对数逻辑斯蒂模型对中国女性初婚年龄模式的拟合效果。结果显示,中国女性初婚年龄分布集中、对称性强;1970年之后出生队列初婚率达到峰值的年龄逐步推后、初婚年龄分布变得分散、对称性和不同群体间异质性增强,初婚推迟。城市女性初婚晚,分布分散,农村女性异质性较强。初婚延迟和队列初婚年龄模式使1970年之后出生的女性终身未婚比例上升,预计1980年出生队列达1.48%~6.39%,其后出生的队列趋势变动加快,中国女性普婚的传统或将被打破。
关键词:
初婚年龄 模式 参数模型 终身未婚比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张凤飞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为分析中国人口的新态势和新特征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并结合以往的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中国1990~2020年的初婚推迟水平和趋势。研究表明,各类群体的初婚年龄均在推迟,且近年来推迟加速,但终身不婚率依然很低,中国婚姻正在步入晚婚普婚模式。中国有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初婚推迟路径,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发生的行为先行的超前推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婚姻的可取性、可行性、可获得性对于婚姻的阻力会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初婚还存在继续推迟的空间,但短期内普婚的特征不会改变。初婚决定因素对不同人群的作用不同,认识到初婚推迟背后的异质性非常重要,中国农村男性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不婚风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玉周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城乡居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消费结构均具有显著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大于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少儿抚养比下降、老年抚养比上升,使得人们对基本消费的需求下降,对其他消费品需求不断上升。
关键词:
年龄结构 消费结构 城镇居民消费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吴国兰
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的基本特征之一。它的构成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意义,它不仅直接影响人口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的速度,而且也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上通常按一定的标准将人口划分成不同人口年龄构成类型。人口年龄构成类型不同,人口问题也不同。人口年轻型的国家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是儿童、少年、青年的抚养、教育、就业、住宅等问题。而人口为老年型的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是老年人的照顾、抚养、医疗和未来劳动力是否充裕等问题。因此应根据人口年龄构成类型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人口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