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91)
2023(8594)
2022(7547)
2021(7061)
2020(6288)
2019(14678)
2018(14623)
2017(30005)
2016(16135)
2015(18426)
2014(18668)
2013(18832)
2012(17889)
2011(16206)
2010(16817)
2009(16612)
2008(16133)
2007(14947)
2006(13327)
2005(12497)
作者
(47229)
(39098)
(39069)
(37714)
(24817)
(18734)
(18220)
(15230)
(14700)
(14160)
(13195)
(13140)
(12475)
(12443)
(12249)
(12183)
(11953)
(11453)
(11445)
(11353)
(9907)
(9664)
(9648)
(8982)
(8918)
(8913)
(8801)
(8721)
(7973)
(7883)
学科
(68648)
经济(68571)
(45376)
管理(43961)
(35217)
企业(35217)
方法(30981)
数学(27837)
(27709)
金融(27707)
数学方法(27562)
中国(26919)
(26904)
银行(26882)
(25975)
(21309)
(20950)
(19061)
(15522)
贸易(15508)
业经(15195)
(15149)
地方(14750)
农业(13626)
(13412)
财务(13376)
财务管理(13338)
企业财务(12613)
(12505)
中国金融(11377)
机构
学院(236799)
大学(236310)
(102948)
经济(100643)
管理(87341)
研究(79668)
理学(73134)
理学院(72354)
管理学(71233)
管理学院(70794)
中国(70168)
(52612)
(50201)
科学(45601)
(41552)
财经(40785)
中心(39413)
(39327)
(36978)
研究所(36851)
(36557)
北京(32831)
经济学(32755)
业大(32186)
农业(30807)
(30519)
财经大学(29965)
经济学院(29873)
(29711)
师范(29455)
基金
项目(139905)
科学(108029)
研究(105783)
基金(99315)
(84457)
国家(83696)
科学基金(70307)
社会(65773)
社会科(62336)
社会科学(62315)
(55044)
基金项目(52216)
教育(48469)
(45954)
编号(45204)
自然(42904)
资助(42187)
自然科(41814)
自然科学(41799)
自然科学基金(41032)
成果(38545)
(31795)
重点(31651)
(31220)
课题(30913)
(28930)
(28196)
项目编号(27340)
教育部(27291)
创新(27110)
期刊
(117025)
经济(117025)
研究(76573)
中国(45835)
(42138)
金融(42138)
(41097)
(36491)
学报(33110)
管理(30650)
科学(29876)
大学(24980)
学学(23382)
农业(23103)
教育(22894)
财经(20879)
技术(19727)
业经(19598)
经济研究(18909)
(17876)
问题(16657)
(14512)
理论(14450)
实践(13007)
(13007)
国际(12475)
技术经济(12307)
商业(12088)
统计(11887)
(11375)
共检索到3735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鑫  徐唯燊  
互联网金融是近两年国内学术界热议的话题之一,但许多与互联网金融有关的问题至今仍存有很大争议。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三个争议较大的基本问题给予了深入辨析,以期能够增进各方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理解。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据此定义,可以将互联网金融分为两大类——支付类和脱媒类。展望前景,最有可能出现的是金融专业性与大数据的有效融合,更重要的则是由互联网金融所引发的金融体制改革。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国刚  张扬  
2012年以后,在互联网金融将颠覆传统金融的热议中,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进入了高峰期,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将其列为发展的重点项目。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在概念上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在功能上并无颠覆金融的可能,在机制上更多的是利用了中国金融体制机制的缺陷所进行的监管套利,在发展上具有拾遗补缺的作用但难以成为金融的主流运作方式。在互联网金融热潮中,应防止新一轮的金融泡沫产生。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志九  吴义根  
互联网金融是在ICT技术优势推动下发展的金融新业态,以高效、便利、开放、普惠的崭新面貌展现于世。新业态所内嵌的不确定性注定其发展充满分歧,无法形成共识的焦点集中于理性评价互联网金融的功过是非、客观认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理念、前瞻预测互联网金融的影响程度及如何有效监管互联网金融。展望未来,发展互联网金融理应坚持利大于弊的前进方向,不可因风险事件的扰动而动摇;技术创新理应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重点,更新完善技术是互联网金融竞争力的创新源泉;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银行业构成立体式、多方面的冲击,但短期内互联网金融难以改变传统金融机构的主导地位;防范风险与刺激创新构成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主干,需要实现机构性的外部...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郭继东  
研究性学习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本文对其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辨析。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一门独立课程 ,研究性学习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时代的发展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长久存在的价值 ,这门课程应当定位于国家宏观控制、学校具体开发、学生自主选择。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姚凯  
本文依次考察了与我国加入 WTO有关的 4个问题。首先分析入世带来的所谓利弊实际是指机遇和挑战,并非现成的利益和实际的损害,而且相互之间具有转化的可能;其次,笔者主张把产业保护的对象确定为幼稚产业而不是民族产业,这在范围和政策上便于操作,而且符合 WTO的有关规定;再次,关于发展中国家的身份,笔者认为它不是一个规范的概念,可以将其作为谈判的策略,但不是一种确定的待遇;最后,本文指出, WTO主要是约束政府行为,在迎接入世挑战的过程中,政府的应对和行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梁战平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terpenetration and fusion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disciplinary nature and systematic 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in the connotati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researches on information scien...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韩民春  
本文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 ,分析了互联网及其信息的边际效用、公共性、外在性及使用免费的有关问题。互联网及信息使用的边际效用在一定范围内将出现递增 ,并具有非竞争性的物品特性 ,但有较强的排他性。外在性能改变市场交易者信息分布的不均衡性 ,但同时外在性会引起网络负效应和新的市场失灵。网络用户在享受免费的信息服务时 ,也将承担免费引起的亏损风险。通过互联网传递的公共免费信息 ,将在全球范围呈现均匀分布 ,对解决市场中信息非对称的分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会军  
互联网金融形式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的"革命",是在传统金融体制或基于政府认可的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垄断下的民间诉求的突破模式。我国互联网金融完全可以借助改革东风和自身固有的优势,助推普惠金融创新发展。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闫真宇  
互联网金融风险是基于互联网金融业务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并造成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特性,决定了互联网金融风险比传统金融风险具有更多的复杂性。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包括法律政策风险、业务管理风险、网络技术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和洗钱犯罪风险等类型,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虽然总体可控,其发展态势需要密切关注,稳妥应对。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菅雪松  刘福生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兴起和对各个行业的渗透,非面对面业务已成为金融机构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有模式下,如何核实客户真实身份,满足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基本需要,成为移动互联网金融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互联网金融客户身份识别面临困境客户身份识别是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最前端。由于互联网银行在客户身份识别机构上存在一些特有问题,增加了反洗钱履职难度,影响了反洗钱工作的有效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菅雪松  刘福生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兴起和对各个行业的渗透,非面对面业务已成为金融机构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有模式下,如何核实客户真实身份,满足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基本需要,成为移动互联网金融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互联网金融客户身份识别面临困境客户身份识别是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最前端。由于互联网银行在客户身份识别机构上存在一些特有问题,增加了反洗钱履职难度,影响了反洗钱工作的有效性。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宋琳  
"互联网+"背景之下,互联网社交金融的发展已成趋势。本文在阐述互联网社交金融定义、发展历程及分析其特点及模式基础之上,揭示互联网社交金融的兴起给我国金融行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保障互联网社交金融规范化发展有所裨益,从而推动我国金融行业的繁荣有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