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94)
2023(5702)
2022(4851)
2021(4280)
2019(8201)
2018(8052)
2017(15649)
2016(8550)
2015(9808)
2014(10066)
2013(10176)
2012(10164)
2011(9455)
2010(10109)
2009(9845)
2008(9793)
2007(9054)
2006(8871)
2005(8681)
2004(7786)
作者
(26397)
(22117)
(21948)
(21440)
(14278)
(10456)
(9991)
(8401)
(8341)
(8239)
(7797)
(7378)
(7267)
(7254)
(7048)
(6877)
(6492)
(6381)
(6308)
(5974)
(5968)
(5378)
(5338)
(5218)
(4995)
(4973)
(4932)
(4758)
(4611)
(4458)
学科
(61249)
经济(61185)
管理(25180)
(19977)
地方(17303)
(15631)
企业(15631)
方法(15469)
中国(14364)
数学(13202)
数学方法(13006)
地方经济(12373)
(11830)
(11329)
(10943)
业经(10854)
(10033)
(8917)
银行(8912)
(8607)
(8513)
金融(8513)
农业(7943)
(7875)
经济学(7441)
环境(7169)
(6745)
(6703)
(6695)
贸易(6683)
机构
大学(135866)
学院(134312)
(68281)
经济(66866)
研究(52688)
管理(46423)
中国(42916)
理学(37323)
理学院(36872)
管理学(36289)
管理学院(36020)
(32837)
(29482)
科学(27730)
(27255)
财经(24402)
(24313)
中心(24297)
研究所(23567)
经济学(22554)
(21776)
经济学院(19803)
北京(19756)
(18990)
(18988)
(18870)
师范(18781)
(18097)
(17908)
财经大学(17562)
基金
项目(72437)
科学(56797)
研究(56319)
基金(52110)
(44079)
国家(43668)
社会(37817)
科学基金(36782)
社会科(35745)
社会科学(35737)
(27478)
基金项目(25967)
教育(25227)
资助(22647)
(22506)
编号(22134)
自然(20516)
成果(20487)
自然科(19999)
自然科学(19995)
自然科学基金(19614)
(17227)
课题(16630)
重点(16500)
(16354)
国家社会(15927)
(14987)
发展(14890)
(14694)
(14644)
期刊
(93446)
经济(93446)
研究(53636)
中国(31193)
(25844)
管理(20728)
(19575)
金融(19575)
(18532)
学报(16811)
科学(16358)
教育(15536)
经济研究(15178)
财经(13962)
大学(13485)
学学(12369)
问题(12365)
(12296)
业经(12268)
技术(12125)
农业(11328)
(9526)
技术经济(8602)
国际(8237)
世界(8192)
经济问题(7888)
统计(7650)
经济管理(7281)
图书(6991)
改革(6893)
共检索到2429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霞辉  
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面临复杂的形势,本文在分析有关各方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目前的宏观政策应以静制动,谨慎为宜。结构上,要在稳定房价预期的基础上改变房地产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以使国民经济在一个更为合理的平台上运行。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国光  
本文对当前中国的几个宏观经济问题提出了看法。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在外需不太稳定的情况下,调控应坚持以内需为主,并适当降低外贸储存存度;积极财政政策在全球经济背景下不仅不能淡出,还应加大,货币政策也应配合财政政策多发挥作用;可以从供给方面着眼,实施一些可能的政策,把需求方面与供给方面的政策结合起来。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李扬  
一是经济意义上的长期通货紧缩问题。通过研究发现,目前中国的情况有点像日本,不是没有货币,储蓄率高但有效信用需求少,在这种情况下用国家信用代替民间信用来支撑整个信用的水平,导致政府负债率非常高。日本的资产负债表是比较健康的,国家有净资产,但部门分布不均衡,企业和居民都有净债权,政府净债务超过200%,这是长期通货紧缩背景下的一个腾挪之计。通货紧缩背景下,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扬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准确把握其中的核心因素,完善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对于保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增长,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宏观调控的分析框架、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金融监管的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范式调整、资本市场发展等六个方面,对此展开了讨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春泰  
一、投资拉动,重工业打头仍是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特点从1991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主要以消费需求和国内需求拉动方式,转向了以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动为主的增长方式。今年第一季度,这种增长方式的特点仍十分明显,投资增势强劲,轻重工业增速差距拉大,消费相对平稳增长。第一季度,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5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70.7%。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7441.1亿元(1990年价格),比上年同期增长22.4%(三月份为26.1%),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18.3%和26.3%。轻重工业增速差距达到了8个百分点。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郭向军  
1996年我国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有效地遏制了通货膨胀,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为今年的宏观调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是,从上年末和今年1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宏观经济的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问题。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慢,失业问题较为突出,物价涨幅继续回落。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桤伦  张畅  
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演进,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供应链挑战到地缘政治冲突、通胀高企,主要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金融脆弱性抬升,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和难预料的因素增多。面对世纪变局,我国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在全球经济中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宫希魁  
本文在充分肯定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基本走向的同时 ,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中几个疑点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提出了富有新意的见解。作者的结论是 :“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的货币政策” ,这样的概括和称谓不科学 ;反通货紧缩用货币量的单纯扩张不能解决问题 ,重点应当放在调整货币分布结构上 ;“搞点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不可取 ,用通胀治通缩的结果很可能是滞胀 ;公职人员加薪不能带动其他社会成员增收 ,其它社会群体增加收入要从他们所处的现实经济关系中去寻找。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董忠  
一、关于我国的财政困难问题 1978年以来,我国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财政政策作了相应变动,“扩权让利”和“分散包干”政策的推行,使地方和企业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为支持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支持改革,国家增加了建设支出、物价和企业亏损补贴支出,与此同时,财政收支出现了较大的赤字,1979年~1992年,国家名义赤字为1319亿元,如加上内外债,实际赤字额达4169亿元之巨,财政不能说不困难。但财政困难的出现有其深刻的背景和深层原因:第一,财政困难的出现和加剧是伴随着开放搞活后决策分散化出现的,因而引致了预算内财政收入大量向预算外转移。1979至1992年期间,国家财政收入增长2.7倍,国...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戴根有  
一、问题提出1984年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几次较大的波动。膨胀-紧缩多次交替出现,给经济造成了很大损失。种种迹象表明,目前我们又正处于膨胀时期。国民经济很可能又将出现新的一轮波动。国民经济的反复波动,有其深刻的经济体制根源,但同时也有人们认识上的偏差。我们回顾在几次大的波动中,每一次对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平衡态势的判断,无一例外都曾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刘振亚  
本文从开放宏观经济主体、宏观市场、宏观经济流程、宏观经济问题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等方面,探讨了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高峰  
物价、油价与房地产价格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对此三个问题谈谈个人见解。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常修泽  
文章认为,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特点是"高增长、高通胀",已经到了要作出政策调整的时候。具体而言,是要在宏观方面通过政策的调整来处理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当前与长远、总量和结构、内需和外需、全局和局部、发展与改革的关系问题,保持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最佳平衡点是增长率10%或者比10%稍多、通胀率在6%~7%之间。文章指出,解决当前增长与通胀的问题已经不是"防止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而是"保增长、抑通胀"或者是"促增长、抑通胀";解决长远发展问题则是尽早提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技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