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35)
- 2023(8028)
- 2022(7174)
- 2021(6668)
- 2020(5969)
- 2019(14186)
- 2018(14116)
- 2017(27058)
- 2016(15299)
- 2015(17561)
- 2014(18037)
- 2013(17893)
- 2012(17083)
- 2011(15502)
- 2010(15921)
- 2009(14953)
- 2008(15326)
- 2007(14177)
- 2006(12226)
- 2005(10962)
- 学科
- 济(66486)
- 经济(66407)
- 管理(41516)
- 业(39476)
- 方法(32422)
- 企(32362)
- 企业(32362)
- 数学(28348)
- 数学方法(27920)
- 农(17758)
- 学(17132)
- 财(16287)
- 中国(15589)
- 业经(12769)
- 地方(12572)
- 制(11967)
- 农业(11590)
- 贸(11363)
- 贸易(11359)
- 理论(11157)
- 易(10991)
- 和(10575)
- 务(10307)
- 财务(10261)
- 财务管理(10226)
- 企业财务(9608)
- 土地(9535)
- 银(9178)
- 银行(9146)
- 环境(9110)
- 机构
- 大学(229027)
- 学院(226925)
- 济(87554)
- 经济(85363)
- 管理(85126)
- 研究(78053)
- 理学(72661)
- 理学院(71777)
- 管理学(70167)
- 管理学院(69754)
- 中国(59814)
- 科学(51711)
- 京(50593)
- 农(45361)
- 所(42110)
- 财(40462)
- 研究所(38296)
- 业大(38096)
- 中心(36822)
- 农业(36170)
- 江(35824)
- 北京(32014)
- 财经(31870)
- 范(30787)
- 师范(30439)
- 经(28676)
- 州(28270)
- 院(27794)
- 经济学(26119)
- 省(25516)
- 基金
- 项目(146382)
- 科学(112212)
- 研究(103422)
- 基金(103049)
- 家(91085)
- 国家(90331)
- 科学基金(75340)
- 社会(61985)
- 省(58623)
- 社会科(58573)
- 社会科学(58545)
- 基金项目(54615)
- 自然(50199)
- 划(49675)
- 自然科(48960)
- 自然科学(48941)
- 教育(48380)
- 自然科学基金(48004)
- 资助(43694)
- 编号(43080)
- 成果(35671)
- 重点(33406)
- 部(32170)
- 发(31105)
- 课题(30158)
- 创(29229)
- 计划(28510)
- 科研(28507)
- 创新(27452)
- 大学(27083)
共检索到3402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瑜馨 张锦宗
文章以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从6大方面建立了中国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借助Matlab6.5,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对中国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更多的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之间、各省份样本之间及指标与样本之间的相互关系信息。中国土地利用综合效率主要受以农地机械化水平、粮食单产和单位农用地产值为表征的第一主因子和以单位农用地产值、地均产值、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建设用地地均产值为表征的第二主因子的控制,土地利用质量与资源丰度方面的因素作用微弱。依据土地利用效益的差异,中国31个省份可分为7类。通过对应分析,可以对控制中国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因素及中国各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率空间分布状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以利于对土地利用的不合理之处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史进 黄志基 贺灿飞 王伟凯
基于规模、结构和集约三维视角,构建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发育程度相对较好的16个城市群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整体土地利用效益中等,空间差异性大。采用熵权法计算规模、结构和集约三大因素的得分,再结合系统聚类方法,将中国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益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5个等级。高效城市群规模效益和集约效益突出;中等城市群以规模效益为主,结构效益次之,集约效益偏低;部分低效城市群仅结构效益尚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珠 张琳 叶晓雯 张燕
在TOPSIS方法下,充分考虑土地投入和土地产出,结合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构造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8—2010年的农用地综合效益、建设用地综合效益、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①我国土地利用效益偏低,2010年全国平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值仅约0.28;②我国土地利用"成本投入—效益产出"比过高;③我国地域差异显著,农用地综合效益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建设用地综合效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地高效益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飞 陈士银 吴明发 钟来元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提和基础。从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等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熵权法、综合评价法和协调度分析模型对湛江市1996~2004年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湛江市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增加而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则明显降低;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不高,属于基本协调状态;最后,还提出了加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综合效益 协调度 湛江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韩书成 濮励杰
研究江苏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分异特征对制定差异化土地利用战略从而实现全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控,促进区域之间以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建立了以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为总目标,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为子目标,包括22个评价因子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对江苏省各县(市)进行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协调度评价,根据两者的组合状态将江苏分成高效协调区、中效基本协调区和低效基本协调区三大类型区。整体上看,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协调度有从南到北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引起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和协调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孔雪松 刘艳芳 谭传凤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是实现土地利用效益增长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两者之间的时空变化关系对于解决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借助信息论原理,分析1997年~2007年湖北省嘉鱼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动态演变特征;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简明化的指标体系,探讨其研究期间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特点;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比较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效益变化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①1997年~2007年嘉鱼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出现较快增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变化之间呈现出较明显的相关性,关联度为0.7679;②不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解智峰 宋戈
定量分析和评价煤炭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并确定其空间分布,为煤炭城市集约合理利用土地提供科学依据。以黑龙江省煤炭城市为例,以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土地投入效益、土地利用效益、土地产出效益和土地生态效益为要素层,构建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取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对2002—2007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煤炭城市6年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上升趋势。土地投入效益、土地利用效益、土地产出效益和土地生态效益对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土地利用协调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土地利用协调度的下降将成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一步增长的障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费罗成 吴次芳 罗文斌 张舟
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期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变化规律和制约因素有利于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从经济因子、社会因子和生态因子3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运用物元模型评价枣庄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并揭示其变化规律与转型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总结相关制约因素。研究表明,转型政策对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具有明显影响;通过单指标关联度归纳的6个制约因素为转型过程中提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指明了方向;物元可拓模型可操作性强,可以有效评价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鲍新中 刘澄 张建斌
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个目标出发,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多属性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城市化 土地利用效率 综合评价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洪庆 郑菲 赵姚阳
基于县域尺度分析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耦合协调关系可为决策农业土地最优利用模式的提供科学依据。以高集约化农业区长沙县为案例,构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计算土地综合效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值从1996年的0.199增长至2016年的0.792,经济效益增长最快;土地利用系统内部耦合协调度在0.249~0.510之间波动变化,经历了低度耦合协调—勉强耦合协调—中度耦合协调的演变历程,总体土地利用效益及耦合协调度总趋势上升,但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建议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增强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引导农户合理施肥等措施提升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耦合关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保平 卜金超
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我国新民居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较为引人注目的是新民居建设选点(址)随意,类型与选点(址)不科学,不符合、不适应农村生产生活发展水平,导致土地粗放利用和浪费,这是失败范例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因此,必须加深对新民居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科学认识新民居建设的点(址)选择及建设类型的选择与土地集约利用及综合效益提升的关系,加强农村生产发展水平和农村生产要素聚集,以此为基础进行新民居建设点和建设类型的培育和遴选,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效益。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国刚 刘彦随 方方
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土地利用效益的多样化。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效益测度指数与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探讨了环渤海地区县域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耦合格局及其协调发展特征。研究表明: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空间分异性与集聚性特征显著;经济社会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平原区,生态高值区以冀西北间山盆地、坝上高原和辽宁山地丘陵区为主;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类型看,环渤海地区磨合阶段区域数量最多,占研究区的63.9%,集中分布于冀中冀南和山东省;低度耦合、拮抗阶段的区域呈带状环绕环渤海北部地区;高度耦合区域呈现出散乱的点状空间分布格局;协调发展度指数显示,轻度失调区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初级协调区域,滞后失调区域数量较少,分别占环渤海地区总面积的51.09%、31.76%和10.87%。通过划分土地利用类型区,制定差别化区域土地利用政策,加强区域土地管理与规划,建立健全区域利益协调与补偿机制,是今后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重要方向。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郭树斌
研究土地利用效益,分析其系统协调度对于缓解中国人地矛盾,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社会、经济、生态3个方面选取12个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评价模型计算得出中国土地利用效益指数。研究表明:(1)中国土地利用效益在15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2)15年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最初的极不协调变化为较为协调,协调度值从0.03变化为0.67;近年来协调度有所下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3大效益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
中国 土地利用效益 系统协调度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郭树斌
研究土地利用效益,分析其系统协调度对于缓解中国人地矛盾,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社会、经济、生态3个方面选取12个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评价模型计算得出中国土地利用效益指数。研究表明:(1)中国土地利用效益在15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2)15年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最初的极不协调变化为较为协调,协调度值从0.03变化为0.67;近年来协调度有所下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3大效益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
中国 土地利用效益 系统协调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鹂 毕明岩 韩博
文章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入手构建适用于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值赋权与变异系数的综合确权法测算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水平及各指标权重,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划分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两两间耦合阶段与协调类型,研究表明:(1)黑龙江省西南部土地利用效益高于东北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呈现明显的等级层次性,其中大庆与哈尔滨经济、社会效益居于首位,黑河与牡丹江生态效益最高;(2)黑龙江省生态-社会效益耦合协调强度大于经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最低,多数城市处于拮抗耦合,仅伊春与黑河的经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低水平耦合;(3)黑龙江省西南部的协调程度整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