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21)
- 2023(7346)
- 2022(6236)
- 2021(5604)
- 2020(4428)
- 2019(10143)
- 2018(9863)
- 2017(18074)
- 2016(10034)
- 2015(11133)
- 2014(11328)
- 2013(11354)
- 2012(10987)
- 2011(10298)
- 2010(10664)
- 2009(10002)
- 2008(9879)
- 2007(9122)
- 2006(8624)
- 2005(8336)
- 学科
- 济(49178)
- 经济(49126)
- 业(24078)
- 管理(23875)
- 地方(19819)
- 中国(17481)
- 企(16994)
- 企业(16994)
- 农(15711)
- 业经(13023)
- 方法(11998)
- 农业(11125)
- 地方经济(10578)
- 发(10000)
- 学(9459)
- 银(9457)
- 银行(9445)
- 行(9304)
- 制(9200)
- 融(9118)
- 金融(9118)
- 数学(8619)
- 贸(8583)
- 贸易(8564)
- 数学方法(8497)
- 环境(8430)
- 易(8177)
- 理论(7584)
- 财(7518)
- 发展(7433)
- 机构
- 学院(147093)
- 大学(142485)
- 研究(57909)
- 济(57904)
- 经济(56438)
- 管理(50833)
- 中国(45438)
- 理学(41062)
- 理学院(40447)
- 管理学(39760)
- 管理学院(39464)
- 科学(36102)
- 京(32760)
- 所(30272)
- 财(27743)
- 研究所(27031)
- 中心(26410)
- 农(26269)
- 江(26154)
- 范(24846)
- 师范(24605)
- 北京(22021)
- 州(21860)
- 省(21376)
- 院(21100)
- 财经(20113)
- 农业(20021)
- 业大(19645)
- 师范大学(19634)
- 经(17867)
- 基金
- 项目(88438)
- 科学(69153)
- 研究(67420)
- 基金(60188)
- 家(52492)
- 国家(51927)
- 科学基金(43534)
- 社会(41640)
- 社会科(39416)
- 社会科学(39411)
- 省(37652)
- 基金项目(31679)
- 划(30658)
- 教育(29554)
- 编号(27760)
- 发(26703)
- 自然(26318)
- 自然科(25615)
- 自然科学(25610)
- 资助(25120)
- 自然科学基金(25107)
- 成果(23200)
- 发展(21731)
- 课题(21498)
- 展(21340)
- 重点(20512)
- 创(17854)
- 部(17818)
- 年(17358)
- 创新(16654)
共检索到2539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帆
本文从分析运河沿线垄断性旅游资源、市场对运河旅游的感知和偏好程度、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改善情况,以及沿线地区对运河不断整治和古运河旅游项目开发的积极性等因素入手,阐明了大运河旅游开发和旅游线路开辟的潜力。
关键词:
大运河 大运河旅游线 旅游开发 潜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殿廷 刘锋 卢亚 刘宏红 王欣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遗产,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助推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从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提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讨论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近期行动计划。建议要以现代光影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为突破口,注重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体制,丰富产品业态,在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基础上,把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项文惠 王伟 刘春蕙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推进,京杭大运河的使用功能日趋多样化,除运输、灌溉外,土地、文化、旅游等价值也不断扩张。本文以大运河(杭州段)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前期保护及其旅游开发取得成就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级保护、建设廊道的建议;同时,以构建旅游产品体系为重点,研究旅游的进一步开发。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陆晓梅 张鑫 高淑春
从养生资源、养生环境、旅游基础和社会支撑条件4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包含45个评价指标的森林养生旅游评价体系,利用熵技术修正确定指标权重,结果显示养生环境权重最大;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安徽省5家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潜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潜力最高,为最佳开发区域。评价结果与研究区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较为合理。
关键词:
森林旅游 养生旅游 开发潜力 森林公园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陆晓梅 张鑫 高淑春
从养生资源、养生环境、旅游基础和社会支撑条件4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包含45个评价指标的森林养生旅游评价体系,利用熵技术修正确定指标权重,结果显示养生环境权重最大;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安徽省5家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潜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潜力最高,为最佳开发区域。评价结果与研究区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较为合理。
关键词:
森林旅游 养生旅游 开发潜力 森林公园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广海 刘佳
滨海城市是我国开展滨海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定量测度不同滨海城市旅游开发潜力,加以比较来确定其开发类型与等级,对于促进我国滨海旅游合理规划与开发具有极大地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选择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市场开发条件、区位交通优势、社会经济保障、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等影响与制约滨海旅游发展的5个方面构建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法,建立潜力评价模型;依据同一时间截面各指标数值,定量测度与评价各滨海城市旅游开发潜力;把各潜力指数和综合潜力指数得分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将14个滨海城市划分为四类开发潜力类型,进一步确定不同城市的旅游开发功能与发展方向。通过对我国滨海城市旅游开发潜力的客观评价,...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昊 贾铁飞
以京杭大运河长三角地区扬州至杭州段为研究区域,在归纳沿线7个城市运河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配套设施和线路策划等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运河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古运河旅游开发的基本条件:(1)保护古运河遗产;(2)改善水质,控制货运船只;(3)整合城市文脉;(4)丰富古运河旅游内容。通过比较古运河遗产廊道保护模式与古运河旅游点轴开发模式发现:两种模式在实施流程和操作对象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由两种模式形成的古运河保护与开发的空间格局拟合很好,共同构成了古运河旅游开发的基本空间模式。构建了景区、城市和区域3个尺度的运河旅游节点与发展轴线,并指出影响古运河旅游空间范围的因素。
关键词:
古运河旅游开发 空间模式 长江三角洲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方磊 唐德彪
借鉴甘恩(Gunn)旅游系统功能模型,本文从资源特色、旅游环境、服务设施、市场基础等方面建立了古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运用AHP法赋予各指标因子权重,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构建了古村落旅游开发潜力的综合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湖南西部地区35个古村落资源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综合评价方法可操作性强、效果较好,可为古村落旅游开发提供比较依据。
关键词:
古村落 模糊综合评价 湘西地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卉洁 苗红 王云
传统村落是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深度挖掘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基础。针对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研究较为空白的现状,对不同特点的村落进行有选择性的重点开发。以西北地区314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样本,选取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和市场条件三方面的指标因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构建西北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模型,运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西北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分级,探索西北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的规律和原因。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传统村落五级潜力区分布在陕西大部,甘肃中部和南部,青海东部。(2)西北地区传统村落四级潜力区分布在陕西北部和南部,宁夏除中卫市外所有地区,新疆中部。(3)西北地区传统村落四级以上,即高级潜力区分布不均,传统村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根据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吴文庆 沈涵 吉琛佳 刘宏博
本文在参考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体系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专家法构筑了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潜力的评价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该层次评价体系进行验证,明确了各层次指标的权重,构建开发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参考国家标准和部委标准建立总体评价等级。
关键词:
水利风景区 旅游开发潜力 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元芳
按照文化旅游资源的三个层次全面地总结出山东运河区域的民俗旅游资源,指出山东运河区域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运河区域民俗旅游发展的关键和重点。认为山东运河区域民俗旅游应"以水为魂,以人为本",以"境界开发"为思路,建议以运河遗产廊道作为主要开发模式,并贯穿其它旅游开发模式,以便形成"长藤结瓜"的大旅游格局。提出运河遗产廊道要重点开发四种运河特色民俗,重点建设五个民俗旅游区和两条民俗旅游线。
关键词:
运河区域 山东省 民俗旅游 开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媛媛 颜节礼
以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的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构建针对非遗文化旅游开发潜力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专家评估法与层次分析法测算指标权重,对各评价因子进行模糊打分得到各市的综合评价结果。五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潜力集中于Ⅱ、Ⅲ等级,总体品位突出,开发潜力大。南京的民俗类、苏州传统美术与表演艺术类优势明显,无锡、常州、镇江三市整体相对薄弱。除少数项目与旅游有较好的结合,大多项目囿于专业市场,但有较大的文化旅游开发空间。最后结合具体项目分类别提出非遗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娄玉芹 李春生
农业观光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交叉型产业。开发农业观光旅游资源 ,将是农业及旅游业又一新的增长点 ,它既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又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开拓了新的旅游品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金阳 张蕴涵 侯兵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是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任务,优化和创新遗产资源的旅游利用则是关键突破口。基于此,文章以中国大运河江浙段沿线13座城市为研究区域,以2010—2023年的政策文本为主要数据源,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和修正后的“起点-动力”假说,系统探究了大运河遗产旅游利用的演化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利用路径体系由基于“文旅融合特点-遗产特点-地方特点”3个维度构成,与学术研究中的“旅游化-遗产化-全球地方化”形成逻辑共鸣;2)旅游利用路径的演进逻辑存在明显异质性,且在演化方向上出现了路径分异,表现为高赋存城市进入了路径创造,低赋存城市更易陷入路径依赖,但其中的绍兴和湖州实现了路径创造;3)演化机制上,遗产赋存构成了旅游利用的“起点”因素,城河空间关系、文旅融合发展能力、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是“动力”因素,申遗成功是外部冲击。“起点”对路径分异具有核心作用,并通过与“动力”的互补效应使得高赋存城市更有可能进入路径创造。“动力”具有能动性,不同“动力”间的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强化了高赋存城市的路径延续,并解释了低赋存城市实现路径创造的原因。申遗成功事件则通过调节作用促进了旅游利用的路径创造。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任俊英
常州作为大运河苏南段沿岸一个重要的城市,近现代工业相对发达,如今留下了很多工业遗产,对其保护与发展的常态化工作急需"变旧为新"。文章结合工业遗产资源属性,对常州运河带工业遗产的创建时间、地点、相关情况等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常州运河带工业遗产的特点,指出了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变"旧常态"为"新常态",把工业遗产与文化教育、环境整治、居民就业、创意产业和遗产旅游等有机结合,提出常州运河带工业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新模式,并对不同模式的适用遗产、发展路径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苏南运河带 工业遗产 旅游开发 常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