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82)
- 2023(14536)
- 2022(11967)
- 2021(10791)
- 2020(9252)
- 2019(20579)
- 2018(20105)
- 2017(38671)
- 2016(21004)
- 2015(23764)
- 2014(23863)
- 2013(23962)
- 2012(22418)
- 2011(19912)
- 2010(20796)
- 2009(20058)
- 2008(20304)
- 2007(18821)
- 2006(17286)
- 2005(16434)
- 学科
- 济(111432)
- 经济(111277)
- 业(90601)
- 管理(84427)
- 企(83307)
- 企业(83307)
- 财(42397)
- 方法(39223)
- 业经(32346)
- 数学(30346)
- 数学方法(30130)
- 农(29215)
- 制(27053)
- 中国(26121)
- 务(25594)
- 财务(25567)
- 财务管理(25511)
- 企业财务(24251)
- 地方(23359)
- 农业(20217)
- 体(20163)
- 策(18817)
- 技术(18099)
- 学(17459)
- 银(17156)
- 银行(17129)
- 理论(16891)
- 划(16873)
- 和(16834)
- 体制(16720)
- 机构
- 学院(315507)
- 大学(312573)
- 济(145423)
- 经济(142695)
- 管理(121530)
- 研究(108172)
- 理学(101849)
- 理学院(100886)
- 管理学(99685)
- 管理学院(99103)
- 中国(89482)
- 财(79360)
- 京(65662)
- 科学(59252)
- 财经(58046)
- 所(55193)
- 江(52586)
- 经(52320)
- 农(51273)
- 中心(49333)
- 研究所(48169)
- 经济学(45559)
- 财经大学(42319)
- 北京(41915)
- 业大(41161)
- 经济学院(40600)
- 州(40401)
- 农业(39887)
- 院(38258)
- 省(36528)
- 基金
- 项目(188392)
- 科学(149750)
- 研究(139684)
- 基金(139022)
- 家(119244)
- 国家(118158)
- 科学基金(102857)
- 社会(92577)
- 社会科(87836)
- 社会科学(87810)
- 省(73357)
- 基金项目(71940)
- 自然(64228)
- 教育(62767)
- 自然科(62767)
- 自然科学(62745)
- 自然科学基金(61710)
- 划(59760)
- 资助(57821)
- 编号(54224)
- 成果(45327)
- 部(42634)
- 重点(42363)
- 创(41656)
- 发(40934)
- 制(40526)
- 业(39969)
- 国家社会(38898)
- 课题(38517)
- 创新(38312)
- 期刊
- 济(181024)
- 经济(181024)
- 研究(106978)
- 财(70433)
- 中国(70296)
- 管理(54393)
- 农(48458)
- 学报(43321)
- 科学(41843)
- 融(38628)
- 金融(38628)
- 大学(34597)
- 学学(32932)
- 农业(31923)
- 财经(31866)
- 经济研究(29326)
- 技术(28366)
- 业经(27545)
- 经(27516)
- 教育(26338)
- 问题(22468)
- 技术经济(19032)
- 业(18763)
- 贸(18207)
- 财会(17472)
- 世界(17278)
- 会计(16606)
- 国际(16232)
- 现代(15721)
- 经济管理(15524)
共检索到5202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永凡 鲍培义 节海兰 项习文
本文对大中型企业如何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财务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确立财务改革指导思想,进而提出建立和完善财务运行机制的主要内容和措施:一是改革财务管理、核算体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改革价格管理体制,完善企业内部竞争机制:三是建立企业内部资本金制度,深化资金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四是建立企业成本(费用)控制中心,对各项成本实施有效控制.最后指出要大胆放权,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创造条件和注意配套改革,正确处理各种矛盾.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企业活力系统研究》课题组 郑海航 卢世琛 张永建
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国有大中型企业怎样同这一经济体制“接轨”并与之相适应呢?这是摆在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青岛双星集团(其主体厂为青岛橡胶九厂)以超前的改革意识,从1984年起“偷偷自销”开始,发起了对旧体制的冲击,率先闯入市场,并且他们的进入市场经历了一个从被迫进入;到主动进入;从部分产品进入到自建销售系统,全部自销;从进入国内市场,到一半产品进国际市场;从一般适应市场,到主动创造市场的不断深入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梁尚敏
一、财政运行机制及其转换的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分配领域率先进行了减税让利、下放财权、支持各项改革等一系列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初步形成了符合市场取向改革的分配格局。国家财力规模和速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这表明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是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戴庆华 张辅群 牟永红
在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化,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部动力机制,促进企业技术开发体系建设,处理好独立研究开发和借助于外力开发的关系,发挥政府作用并规范政府行为等方面,论述了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
企业技术中心 必然要求 建立 完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福元 ,刘仁松 ,凡宏
我们结合工业企业的情况对大中型企业应当建立“总统计师”制提出以下基本设想: (一)变“一长三师”为“一长四师制”。实行“一长四师”制,企业要推选一名具有一定学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统计人员担任总统计师的职务。大中型企业可成立总统计师室,小型企业可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甘家音
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考甘家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也是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一、现代企业制度及其特征现代企业制度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我国所要...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袁振宇
国营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骨干力量,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不仅对经济发展的全局而且对财政自身的发展壮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财政政策的角度,探讨与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有关的几个问题。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路宝锐 张希儒 高景良
(一)目前,国营大中型企业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其表现是:企业经济效益继续下滑,亏损增加;销售不畅,产品积压;固定资产老化现象严重;企业资金占用增加,负担加重;企业留利降低,发展后劲不足,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差.这些困难和问题,既有宏观调控政策失当、外部环境不利等因素的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邹鹤龄 杨仪厚
国营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远需要,关系列整个改革的成败。而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必须从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和改善外部条件入手。从哲学观点上讲,就是加强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要搞好国营人中型企业,外部环境和条件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企业要搞好是非常困难的。金融部门是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的供给者,是企业发展的重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白卫星 汪建敏
一、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翻开报刊杂志,打开收音机电视机,报道最多的莫过于国营大中型企业;查阅“红头”文件,提得最多的内容之一是如何搞好大中型企业。究其原因,大中型企业以自己的贡献和实力作出了回答:目前,全国共有大中型企业12000户,1990年,大中型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达10203亿元,净产值2962亿元,利税总额达1340亿元,分别占全国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净产值和上交利税的52.8%、56.3%、68.8%,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国营大中型企业在关系国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宋立明
从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到中央工作会议,党和国家把进一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问题提到相当的高度加以认识和实践。这不仅有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而且也有道德意义。“进一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这个命题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道德内涵。一从全局看,经济效益差是我国经济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这些年来,虽然我们一直讲经济工作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实际上这个目标并未完全达到,经济发展大体上是粗放的产值速度型。自觉或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江 周兴维
围绕搞活企业特别是搞活大中型企业这个中心环节,存在着三大难题:一是企业管理主体难以明确并人格化,二是管理水平低下,经济效益差,三是普遍缺乏更新机制和积累意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第二轮)承包能否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仍是未定之数。为了长远的发展目标。也为了避免付出过多的代价和徒劳的努力,人们有充分理由把目光投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苏炜
一九八四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企业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但这一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大中型企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支柱,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可是,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在这些企业中,亏损面已超过三分之一,大中型企业缺乏生机和活力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困扰整个国民经济的一大难题。能否搞活大中型企业,关系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能否得到巩固和发展,关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林火库
搞好大中型企业活力与效益,是振兴中华经济的大课题。要使大中型企业充满着活力和较佳的效益,必须深化改革。为此,本文就大中型企业改革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一、大中型企业的现状 1991年,全国共有全民所有制大中型工业企业10707个,其数量虽然只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2.5%,但产值却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5.6%,上纳利税占66.3%。统计表明,1990年全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陈兴炎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国家财力的主要来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因为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是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正因为如此,早至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然而,令人忧心和遗憾的是:国有企业至今效益不佳,“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明亏、三分之一潜亏,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似乎并未完全达到,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