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01)
- 2023(10606)
- 2022(9138)
- 2021(8150)
- 2020(7162)
- 2019(16459)
- 2018(16026)
- 2017(30949)
- 2016(16925)
- 2015(18674)
- 2014(18693)
- 2013(18444)
- 2012(17114)
- 2011(15640)
- 2010(15521)
- 2009(14375)
- 2008(14473)
- 2007(13154)
- 2006(11211)
- 2005(9864)
- 学科
- 济(71804)
- 经济(71739)
- 管理(44995)
- 业(44622)
- 方法(36010)
- 企(35473)
- 企业(35473)
- 数学(31928)
- 数学方法(31676)
- 贸(24115)
- 贸易(24108)
- 易(23436)
- 农(19115)
- 财(18408)
- 中国(16655)
- 学(16236)
- 业经(14316)
- 地方(13635)
- 制(12586)
- 农业(12377)
- 务(11735)
- 财务(11721)
- 财务管理(11693)
- 企业财务(10982)
- 出(10312)
- 环境(10280)
- 银(10131)
- 银行(10061)
- 融(9941)
- 技术(9939)
- 机构
- 大学(252294)
- 学院(250844)
- 济(106582)
- 经济(104708)
- 管理(92349)
- 研究(87332)
- 理学(81113)
- 理学院(80131)
- 管理学(78632)
- 管理学院(78187)
- 中国(62755)
- 科学(57252)
- 农(54501)
- 京(52018)
- 所(46415)
- 业大(45199)
- 财(44998)
- 农业(43982)
- 研究所(42964)
- 中心(39208)
- 财经(37114)
- 江(36645)
- 经济学(33822)
- 经(33769)
- 北京(31773)
- 经济学院(31095)
- 院(31067)
- 范(30713)
- 师范(30210)
- 农业大学(29350)
- 基金
- 项目(174316)
- 科学(135000)
- 基金(127208)
- 研究(117422)
- 家(114845)
- 国家(113950)
- 科学基金(95196)
- 社会(75273)
- 社会科(71582)
- 社会科学(71556)
- 省(68479)
- 基金项目(68051)
- 自然(64184)
- 自然科(62749)
- 自然科学(62725)
- 自然科学基金(61661)
- 划(58278)
- 教育(53917)
- 资助(51919)
- 编号(45142)
- 重点(40090)
- 部(38437)
- 发(37539)
- 创(36332)
- 成果(35351)
- 计划(35088)
- 科研(34961)
- 创新(34143)
- 教育部(32147)
- 大学(31925)
- 期刊
- 济(106641)
- 经济(106641)
- 研究(65653)
- 学报(51136)
- 农(47717)
- 科学(42379)
- 中国(41122)
- 大学(36817)
- 学学(35457)
- 财(34312)
- 农业(32028)
- 管理(29905)
- 融(19161)
- 金融(19161)
- 经济研究(19148)
- 技术(18748)
- 教育(18601)
- 财经(18220)
- 贸(17871)
- 业经(17786)
- 业(17569)
- 问题(16128)
- 经(15704)
- 国际(15493)
- 版(14099)
- 业大(13602)
- 商业(12999)
- 技术经济(12694)
- 科技(12108)
- 统计(11965)
共检索到3510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倪红福 李善同 何建武
本研究根据中国2002、2005、2007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OECD的国外投入产出表和GTAPVersion 7.0的SO2排放强度等数据,利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方法测算了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SO2,相关的行业结构分布以及隐含污染物在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流向,并通过结构分解方法分析了三大因素对出口贸易隐污染物的贡献大小。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至2007年间,我国对外贸易创造了巨大贸易顺差,同时也带来了大量隐含SO2顺差;迅速增长的贸易规模是出口贸易隐含污染物增加的主要因素,但是,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改进导致的SO2排放强度下降抑制出口贸易隐含SO2增加,而投入产出中间结构变化对其影响较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珊珊 罗良文
从2002年开始,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不平衡程度不断加剧,以往的研究集中在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与FDI对国内碳排放绩效的考察,并未分析FDI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本文运用1997年-2009年间投入产出数据,通过指数因素分解法,将FDI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分解为FDI数量效应、FDI行业结构效应以及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DI行业结构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主导因素,具体来看,FDI行业结构变化促进了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一直在下降,且降幅不断增大;FDI数量变化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稳定,两者不存在明显关联。有必要建立公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扈涛 王文治
通过测算中国与36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并对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进行分解,全面揭示中国在全球碳排放贸易中的现状。主要结论包括:中国对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呈现顺差,是碳排放的净流入国;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分解结果表明,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导致了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而结构效应导致了逆差,且技术效应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影响最大。鉴于此,减少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关键之处不在于控制出口规模,更重要的是改进减排技术,降低出口碳排放强度,实施强度减排。
关键词:
中国 贸易隐含碳排放 投入产出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扈涛 王文治
通过测算中国与36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并对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进行分解,全面揭示中国在全球碳排放贸易中的现状。主要结论包括:中国对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呈现顺差,是碳排放的净流入国;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分解结果表明,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导致了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而结构效应导致了逆差,且技术效应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影响最大。鉴于此,减少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关键之处不在于控制出口规模,更重要的是改进减排技术,降低出口碳排放强度,实施强度减排。
关键词:
中国 贸易隐含碳排放 投入产出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潘安 魏龙
本文基于技术异质性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采用WIOD提供的数据计算1995-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从地区和行业两个维度来分析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结构特征,并通过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考察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出口隐含碳排放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地区,进口隐含碳排放则集中于韩国、中国台湾、俄罗斯等地区;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集中在重制造业、轻制造业、能源工业等工业行业,仅能源工业和农业的净出口隐含碳排放量为负;规模效应对出口隐含碳排放增长起到了主导的正效应,技术效应有利于抑制出口隐含碳排放增长,但结构效应...
关键词:
隐含碳 MRIO模型 SDA方法 碳减排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江洪
为了探索金砖国家在不同双边贸易中是否存在碳减排的国际贸易途径,采用金砖四国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1年投入产出表,将经济分为11个部门,构建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金砖国家对外贸易隐含碳,并进行行业结构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从1995-2011年,一直处于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顺差国,而且样本期内净顺差规模逐年扩大,已经沦为"污染天堂";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绝对数逐年增加,行业贸易隐含碳特征有明显差异,金属制品、橡胶、纺织等行业处于贸易顺差且顺差规模不断扩大,而采矿业长期处于逆差,从2000年以后成为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顺差国,正逐渐沦为"污染天堂";巴西贸易隐含碳处于基本平衡...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文治 陆建明 刘琳
文章运用环境MRIO模型测算和比较了中国与36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和增加值贸易余额,全面揭示了贸易所带来的利益与碳排放的关系。主要结论包括:首先,总体来看中国历年贸易隐含碳排放和增加值贸易都为顺差,且呈同步递增趋势,表明中国是碳排放净移入国的同时也是净贸易利益的获得者。其次,中国对26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和增加值贸易呈现双顺差,其中对台湾地区和印尼呈现双逆差,与上述国家(或地区)双边贸易引致的碳排放净流入(或流出)与贸易净利益(或损失)之间呈现互补关系;中国对俄罗斯和印度的增加值贸易顺差而贸易隐含碳排放逆差,使中国获得贸易利益和环境改善的双重收益;对德国等6国的...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会政 李雪珊
国际贸易在促进要素流动、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对国内能源的需求。隐含在国际贸易中的能源伴随着产品的进出口在全球流动。本文运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的数据,测算了2011年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能,考察了我国隐含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情况。结果显示,基于隐含能视角,2011年我国净出口隐含能达到60 206万吨标准煤,已成为隐含能源净出口国,我国生产中消耗的11.84%的能源通过出口用于满足其他国家的消费需要,其中,向美国输出的隐含能最多,占我国隐含能出口的18.84%。
关键词:
隐含能 多国投入产出模型 能耗贸易条件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会政 李雪珊
国际贸易在促进要素流动、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对国内能源的需求。隐含在国际贸易中的能源伴随着产品的进出口在全球流动。本文运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的数据,测算了2011年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能,考察了我国隐含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情况。结果显示,基于隐含能视角,2011年我国净出口隐含能达到60 206万吨标准煤,已成为隐含能源净出口国,我国生产中消耗的11.84%的能源通过出口用于满足其他国家的消费需要,其中,向美国输出的隐含能最多,占我国隐含能出口的18.84%。
关键词:
隐含能 多国投入产出模型 能耗贸易条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赵晓丽 洪东悦
对外贸易通过能源的直接进出口和间接进出口影响着一国的能源消费。本文首次运用投入产出结构因素分解法分行业研究了1992—2002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将影响中国能源消费的因素分为能源强度效应、技术效率效应(投入产出结构效应)、国内需求效应、净出口效应,根据1992、1997、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上述各效应,并重点分析了净出口效应;得到了1992—2002年间,对中国能源消费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性进出口部门。研究认为,1992—2002年间,中国对外贸易使能源消费减少了11823.58万吨标准煤。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对外贸易 能源消费 结构因素分解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景辉 张戈 王耕
通过量化地区间碳排放和SO_2排放转移特征,可以较好地了解地区间的碳排放和SO_2排放的来源与去向,从而合理地制定各地区的减排与治理方案。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2007年和2012年山西省输出和输入的隐含碳和隐含SO_2排放情况。结果表明:山西省为隐含碳和隐含SO_2排放输出区,输出的地区主要是江苏、河北、浙江和山东等地,输入的地区主要是河北、山东、内蒙古和河南等地。山西省向其他地区转移的隐含碳和隐含SO_2排放主要汇聚于金属冶炼及制品业、建筑业和化学工业等。其他地区向山西省转移的隐含碳和隐含SO_2排放主要集中于建筑业、采选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等。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些关键性整改建议与措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庞军 石媛昌 闫玉楠 黄少艺
本文首先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计算了我国整体及各行业2002-2007年的出口贸易隐含能,在此基础上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将出口贸易隐含能的变化进一步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并分析这三种效应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2002、2005及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分别占当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6.60%、41.23%和38.54%,出口商品生产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消费量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出口规模扩大对于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的增加起着重要推动作用,而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的影响则随时间和行业的不同呈现出显著差异性。最后,本文在总结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较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降低...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树林 齐中英
不同于目前多数文献采用投入产出表,我们基于UV表计算了中国进出口产品中隐含的碳排放。这一方法可以克服前者对隐含排放系数的高估问题,同时避免了由于数据的可得性,不得不将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量等同于产品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带来的偏差。在"进口避免排放"假设下,2007年中国净出口隐含碳的数量为1779.32百万吨,占当年生产产品隐含碳的27.9%;从部门层面看,除农业外,中国都面临贸易国数量巨大的"碳泄漏"。
关键词:
UV表 隐含碳 进口避免排放 碳泄漏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赵玉焕 田扬 刘娅
本文采用双边投入产出模型,基于技术异质性假设,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印度1995-2009年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进行了测算,并使用SDA模型对其出口隐含碳变化进行了因素分解分析。测算结果表明,印度出口隐含碳在1995-2009年间增长迅速,由115Mt增长至725Mt,增长了530%;进口隐含碳也在不断增加,由39Mt增长至215Mt,增长了451%;印度是一个贸易隐含碳净出口国。因素分解结果表明: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是印度出口贸易隐含碳增长的主导因素;结构效应有助于印度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减少,但是影响相对较小。最后,本文对印度减少出口贸易隐含碳和中印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文治 陆建明
基于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本文采用Full-MRIO模型测算了中国与世界40个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生产侧碳排放、消费侧碳排放和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并首次提出将贸易利益作为分配因子,对中国与各国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进行分配。结果显示,研究期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一直显著高于消费侧碳排放,且对多数国家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呈现顺差,中国实际为全球消费承担了碳排放,并非仅为发达国家;中国90.41%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来自制造业,行业碳排放强度较高是造成顺差的主要原因;在以贸易利益为分配因子的共担责任原则下,中国2009年承担的碳排放责任比生产责任原则下低6.7%,比消费责任原则下高12.9%,按共担责任原则计量中国的碳排放责任更加合理和折衷,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