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515)
2023(19661)
2022(16924)
2021(15896)
2020(13512)
2019(31365)
2018(30929)
2017(59152)
2016(31983)
2015(36236)
2014(36267)
2013(36054)
2012(33246)
2011(29908)
2010(29828)
2009(27490)
2008(27316)
2007(23928)
2006(20480)
2005(18243)
作者
(93359)
(78340)
(77426)
(74064)
(49736)
(37614)
(35405)
(30544)
(29517)
(27883)
(26422)
(26369)
(24847)
(24715)
(24276)
(24247)
(23587)
(23182)
(22450)
(22288)
(19305)
(19190)
(18978)
(17713)
(17511)
(17360)
(17357)
(17149)
(15823)
(15534)
学科
(131309)
经济(131172)
管理(92952)
(90043)
(74375)
企业(74375)
方法(63313)
数学(55692)
数学方法(54993)
中国(35792)
(35549)
(34401)
(28549)
(27816)
贸易(27807)
业经(27459)
(27112)
(24069)
地方(24028)
农业(23049)
(22758)
财务(22669)
财务管理(22619)
技术(22549)
企业财务(21476)
理论(20835)
(20777)
银行(20718)
(19986)
金融(19982)
机构
大学(463849)
学院(460027)
(189485)
经济(185617)
管理(180455)
理学(156685)
研究(156549)
理学院(154945)
管理学(152060)
管理学院(151235)
中国(117527)
(98548)
科学(96974)
(85355)
(79314)
(76644)
研究所(72495)
中心(70864)
业大(69907)
财经(69144)
(65561)
(63065)
北京(62415)
农业(60455)
(59596)
师范(58989)
经济学(58149)
(56752)
(53016)
经济学院(52685)
基金
项目(314966)
科学(247621)
基金(230394)
研究(226131)
(202043)
国家(200428)
科学基金(171702)
社会(142949)
社会科(135605)
社会科学(135567)
基金项目(121516)
(121125)
自然(113246)
自然科(110672)
自然科学(110640)
自然科学基金(108681)
教育(104577)
(102837)
资助(96264)
编号(90650)
成果(73133)
重点(70536)
(70346)
(66166)
(65061)
课题(62224)
科研(60930)
创新(60826)
教育部(60226)
国家社会(59300)
期刊
(198358)
经济(198358)
研究(132910)
中国(84671)
学报(75995)
科学(69067)
(68381)
(66063)
管理(64377)
大学(57306)
学学(53918)
教育(47898)
农业(47473)
技术(41529)
(38675)
金融(38675)
财经(33735)
经济研究(32984)
业经(30861)
(28936)
问题(26200)
(25774)
(23918)
技术经济(23639)
图书(23005)
(22090)
统计(22085)
科技(21910)
理论(21212)
国际(21021)
共检索到6676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杏  钟亮  
基于2004-2013年中国国民经济分行业的统计数据,利用变系数模型分析了不同行业的对外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效果,并在控制了模型的内生性偏误后运用GMM估计了溢出的效果。通过构造门槛回归模型研究影响行业技术溢出效果的吸收能力因素,测算出导致行业积极逆向溢出的各门槛变量的门槛值。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性。面板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考虑行业吸收能力因素的逆向技术溢出存在明显的门槛特征。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琰欣  屈小娥  赵昱钧  
基于区域创新系统和非线性的"双重维度",采用2006-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和门槛回归技术考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创新溢出效应。结果发现:近十年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明显地逆向推动了区域创新效率水平的提升,这种积极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创新溢出效应总体呈现出显著的"U"型非线性特征,且这种非线性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显著的逆向创新溢出效应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还不太明显,中部地区甚至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吸收能力显著地正向调节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创新溢出效应,只有当人力资本、金融支持和市场化等吸收能力水平达到一定条件时,才能最大限度地驱动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创新溢出;在"走出去"过程中,不断注重加强对外直接投资与人力资本、金融支持和市场化进程等因素的深度融合,可能是新常态下广大中西部地区省份有效摆脱"走出去困境"的重要突破口。以上结论的发现,对新常态下中国更好地提升对外直接投资逆向创新效应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梅  柳士昌  
本文利用2003~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积极的逆向溢出效应发生在发达的东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门槛回归模型进一步检验了影响对外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和纯粹技术进步逆向溢出的各吸收能力因素的门槛特征,并从R&D强度、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技术差距、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6个方面测算了引发积极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门槛水平。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夏京文  李景清  
利用2003—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在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的基础上,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经济市场化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传导机制的国际技术溢出存在基于市场化水平的门槛效应,当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跨越一定的门槛水平时,对外直接投资才能显著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提出:政府应根据地区市场化水平的不同而采取差异性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有效推动生产率的提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杜龙政  林润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欧阳艳艳  喻美辞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渠道的逆向技术溢出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有关的行业分析尚不多见。本文基于中国各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变迁,运用DEC模型计算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的平均生产率(Malmquist指数)、技术效率(TEC指数)和技术进步(TC指数),并与各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所产生的外国研发溢出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的逆向技术溢出与行业平均的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数呈中等关联度,其中,第二产业(制造业、建筑业)的关联度较强,而第三产业的关联度差别较大。技术含量不高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具有较高关联度;技术含量高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则不具较高的关联度。因...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明霞  
本文利用2003~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国内外技术差距对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逆向溢出效应;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技术差距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且技术差距与逆向溢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比线性关系模型拟合得更好。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宏  
本文使用中国30个省份2003-2008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不同人力资本水平下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对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说明: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人力资本双门槛效应。只有在人力资本跨越了10.5038这一门槛时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才显著存在,未跨越这一门槛值的省份,人力资本对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有负面影响;而人力资本跨越50.4804的少数省份,对外直接投资渠道的逆向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面影响略低。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柴庆春  张楠楠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2014年已经超过我国吸引的外商投资成为资本净流出国。以获得国外先进技术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否带来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在理论和实证检验两个层面都是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在Lichtenberg与Potterie提出的L-P模型基础上,采用我国2006—2012年11个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测算在11个主要国家投资所产生的研发溢出,利用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海外研发溢出与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验证了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产生了较为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oDi...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刘明霞  王学军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技术进步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较新论题,也是中国政府推出"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预期之一。本文利用2003~200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逆向技术溢出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吸收能力影响逆向技术溢出的大小。另外,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国内R&D投资促进了国内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同时阻碍了国内技术效率的提高。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杜宽旗  王静  
本文运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省际面板数据,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以及金融结构三个维度构建门槛模型,研究了中国金融发展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和金融结构都对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存在门槛效应。当金融发展超过一定水平值后,OFDI对中国技术进步的贡献将大大提升;越过门槛值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大部分省(市区)还处于门槛值之下,其中中部与东北地区的金融发展尤为落后。为了更好地发挥OFDI对中国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协调各地区的金融发展,加快中国金融体系改革,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海外融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立广  尹灵秀  
本文利用2004~2011年我国行业的面板数据,用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的方法测算中国八大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GMM方法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传导的国际研发存量和我国的研发存量以及两者的交互项对这8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便了解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国内各相关行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途径传导的国外逆向技术有一定的溢出效应,但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并不显著;只有在国内研发和其他方面的投入跨越一定的门槛值后,才能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生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胡亚楠  
本文利用2003年-2012年全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对外直接投资的基准计量模型和包含吸收能力的交互计量模型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进而通过建立静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考察了吸收能力对逆向技术溢出影响的"门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其吸收能力密切相关且存在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以人力资本、研发强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证实吸收能力影响逆向技术溢出的效果具有"门槛效应",且吸收能力越高,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越显著。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强  刘海峰  汪冬华  徐驰  
在以往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中,通常使用的是笼统的宏观统计数据,没有对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区分,因而一定程度影响了研究结论的精确性。本文采用拓展的LP模型,将中国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作为独立的变量,利用主成分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内研发投入、商品进口、外商来华投资、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和其它对外直接投资均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其中外商来华投资的影响显著高于其它因素,国内研发投入和商品进口的影响居中,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和其它类型对外直接投资也都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但程度均较低。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霍忻  刘宏  
对外直接投资(OFDI)作为一种技术外溢路径能有效提升国内技术水平,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向前迈进。在L-P模型的基础上,针对1985—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水平衡量指标系统可以探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技术进步效应及影响因素。结论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产生明显的逆向技术溢出效果,也即对外直接投资每上升1%将提高国内全要素生产率0.016 3%,但影响效果不及外商投资、进口贸易和国内研发;此外,逆向技术溢出作用程度受到国内研发强度、人力资本、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以及技术差距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