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60)
- 2023(17266)
- 2022(14771)
- 2021(13729)
- 2020(11537)
- 2019(26670)
- 2018(26421)
- 2017(50958)
- 2016(27411)
- 2015(30910)
- 2014(30941)
- 2013(30638)
- 2012(28359)
- 2011(25538)
- 2010(26002)
- 2009(23765)
- 2008(23197)
- 2007(20649)
- 2006(18266)
- 2005(16397)
- 学科
- 济(121287)
- 经济(121171)
- 管理(79870)
- 业(78999)
- 企(64679)
- 企业(64679)
- 方法(55200)
- 数学(48592)
- 数学方法(47882)
- 中国(32964)
- 农(31198)
- 财(28927)
- 地方(27612)
- 业经(26034)
- 贸(25351)
- 贸易(25336)
- 易(24611)
- 学(23137)
- 技术(22028)
- 农业(21360)
- 制(19714)
- 理论(19271)
- 务(17910)
- 财务(17821)
- 融(17805)
- 金融(17804)
- 财务管理(17784)
- 环境(17704)
- 银(17657)
- 银行(17613)
- 机构
- 大学(394131)
- 学院(393355)
- 济(161594)
- 经济(158246)
- 管理(156363)
- 理学(135122)
- 理学院(133667)
- 研究(132873)
- 管理学(131136)
- 管理学院(130439)
- 中国(99279)
- 京(84705)
- 科学(80845)
- 财(73050)
- 所(66790)
- 农(62872)
- 研究所(60470)
- 中心(59981)
- 财经(58346)
- 江(58008)
- 业大(57840)
- 北京(54179)
- 经(53070)
- 范(51946)
- 师范(51445)
- 农业(48920)
- 经济学(48563)
- 院(48376)
- 州(47354)
- 经济学院(43890)
- 基金
- 项目(265210)
- 科学(209035)
- 研究(194274)
- 基金(191928)
- 家(166936)
- 国家(165545)
- 科学基金(142767)
- 社会(122103)
- 社会科(115962)
- 社会科学(115929)
- 省(103766)
- 基金项目(100817)
- 自然(92971)
- 自然科(90899)
- 自然科学(90882)
- 教育(90475)
- 自然科学基金(89234)
- 划(87175)
- 资助(81141)
- 编号(79198)
- 成果(63772)
- 重点(59356)
- 发(58980)
- 部(58764)
- 创(55433)
- 课题(55011)
- 创新(51659)
- 教育部(50739)
- 科研(50453)
- 国家社会(49970)
- 期刊
- 济(177199)
- 经济(177199)
- 研究(117933)
- 中国(78280)
- 学报(59972)
- 管理(59025)
- 农(56831)
- 科学(55549)
- 财(54129)
- 教育(47715)
- 大学(45968)
- 学学(43063)
- 农业(39857)
- 技术(38379)
- 融(35776)
- 金融(35776)
- 业经(29080)
- 经济研究(28821)
- 财经(28273)
- 经(24125)
- 问题(23180)
- 业(21451)
- 技术经济(21344)
- 图书(20773)
- 贸(20470)
- 统计(19533)
- 科技(19350)
- 理论(18355)
- 国际(17984)
- 策(17982)
共检索到5890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朱彤 崔昊
本文在国际技术溢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母国技术进步的数理模型。该数理模型重点对Cohen & Levinthal的"吸收能力"理论作了扩展,将母国研发支出的"双重身份"扩展到"三重身份"。随后本文使用OECD国家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1)对外直接投资获得的逆向研发溢出可以促进母国技术进步;(2)母国的研发存量和东道国研发溢出之间的交互作用以"替代作用"为主;(3)通过"门槛回归"发现,随着母国研发存量的增加,该"替代作用"逐渐增加,但是其增幅较为微弱。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海波 俞佳根
本文在利用索洛剩余法测算东亚新兴经济体各国(地区)1980-2009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采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方法动态性地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东亚新兴经济体各国(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正效应,但传导途径差异较大;而香港表现为负效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逆向技术溢出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朱彤 崔昊
本文在国际技术溢出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逆向技术溢出对中国技术水平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将人力资本溢出引入了国际技术溢出的研究范畴。前人仅研究了逆向研发资金溢出对中国技术水平的影响,而本文还研究了逆向人力资本溢出对中国技术水平的影响。通过研究,主要发现:(1)在本文的研究年限中(1985~2008年),整体而言,东道国逆向研发资金溢出和逆向人力资本溢出对中国技术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2)对于逆向研发资金溢出而言,中国的人力资本可以形成一定的吸收能力,为使得逆向研发资金溢出对国内技术有正向的影响,存在国内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即,从2001年开始,逆向研发资金溢出经过国内人力资本的吸收,对国...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宋勇超
笔者构建了对外直接投资(简称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模型,并利用中国2003年~2012年对1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省际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的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不论全国样本还是分地区检验,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都是存在的,各地区均跨越了逆向技术溢出的门槛值;各地区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东部地区由于人力资本及研发资本较为充裕,更容易从对外直接投资中获得逆向技术溢出。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丹 刘宏
在中国人均GDP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外技术差距逐渐缩小的背景下,如何有效促进本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通过分析对外直接投资(OFDI)获取逆向技术外溢促进母国技术进步的现实路径,具体考察技术势差的变化对这一技术溢出过程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国内外技术势差的减小显著促进了OFDI反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同时,技术势差的缩小有利于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瑞兵
文章利用1997—2016年国家层面的相关数据,从技术进步的短期效应——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的长期效应——全要素生产率两个视角考察了制度距离、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母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制度距离、OFDI逆向技术溢出均可显著正向提升我国综合创新能力及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与国内研发资本存量仍是影响我国综合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主要因素;以OFDI与人力资本结合的吸收能力可以提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与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庞磊
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与绿地投资两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OFDI)与母国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横纵两向比较与探讨分析,结果显示:企业海外并购技术转移度低于绿地投资技术转移度,因而企业海外并购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包括研发资金溢出与人力资本溢出均高于绿地投资的溢出效应,企业海外并购与绿地投资对母国技术进步均有促进作用。同时,受到母国研发资金投入与人力资本存量约束,二者分别为企业海外并购与绿地投资设立了最低与最高"门槛值",企业海外并购数量超过最低"门槛值"与绿地投资低于最高"门槛值"均会带动母国技术进步,反之两者都抑制母国技术进步。因此,中国应提高对外直接投资中企业海外并购份额,以提高技术进步程度。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霍忻
对外直接投资(OFDI)是一国利用技术外溢效应来实现本国技术进步的有效路径。本文借鉴L-P模型,选取1985-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并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衡量指标,具体考察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和因素。结果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会产生显著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即对外直接投资每增加1%将引致国内全要素生产率增长0.0163%,影响程度不及国内研发、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贸易,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此外还受到人力资本水平、研发强度、技术差距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逆向技术溢出 技术进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静娴 杨敏
以全球资源竞争为背景,选取2003~2010年中国资源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及相关季度数据,以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修正形式为基础,采用Johansen协整的方法,对中国资源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资源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非常小,中国资源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粗放式资源争夺阶段,无法有效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人力资本吸收能力弱以及投机套利机制的广泛存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兴 李京晓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技术进步效应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我国"走出去"战略中最值得关注的效应之一。文章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出发,阐释了其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能产生反向溢出效应,但促进作用尚不显著,并且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进步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充分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实现我国的技术进步,关键是要提高我国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蒋瑛 贺彩银
本文从人力资本门槛角度分析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人力资本不仅直接显著地促进全国层面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而且作为吸收能力,人力资本在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促进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的过程中存在双门槛效应。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由低到高,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作用从不显著到逐步增强,呈现近似"J"型的非线性关系。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黄凯南 李春梅
近年来,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影响企业的投资信心与决策。在学界,外直接投资(OFDI)与技术进步的关联逐渐成为热点话题,随着各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母国营商环境对二者的关联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鉴于鲜有文献探讨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本文尝试将营商环境纳入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理论模型,从母国营商环境视角阐释OFDI与母国技术进步的非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以2004—2020年115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Hansen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第一,在母国营商环境的影响下,OFDI与母国技术进步存在“V型”关系,即随着营商环境的改善,OFDI对技术进步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第二,OFDI对母国技术进步的非线性影响具有国家异质性。当营商环境超过一定临界值后,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OFDI对技术进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发达国家的营商环境临界值更大,新兴国家的正向影响效应更强。第三,在解决内生性问题、替换指标和估计方法之后,实证结果依然稳健。最后进一步指出,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在进行深层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必须坚持扩大开放、提高对外直接投资质量,增强OFDI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营商环境 对外直接投资 技术进步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梅
本文依据1985~2008年我国对11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测算了通过OFDI渠道溢出的外国研发资本存量,并对我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从吸收能力的角度考察了人力资本和国内研发对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促进程度受人力资本和国内研发吸收能力因素的制约,其中研发投入的不足造成的技术吸收的阻碍更大。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吴书胜 李斌
文章选取2003~2013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以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技术差距和技术研发强度为吸收因素构建面板平滑转换(PSTR)模型,研究并检验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在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技术差距和技术研发强度阀值转换条件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平滑转换机制效应;在参数异质性假设条件下,中国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在影响全要素生产率上具有显著的非均衡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邱丽萍 叶阿忠
采用2010~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考虑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关联性,基于C-H模型构建半参数面板空间滞后模型,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的空间关联性;②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双门槛"效应,即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促进—抑制—促进的三阶段现象;③分省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抑制",原因是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朝向发展中国家,投资项目集中于非技术领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